撒贝宁善与人交往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_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撒贝宁刚进入央视主持《今日说法》时,由于善与人打交道,同事们就对他大有好感。有同事说:“一只没长毛的猴,特别精,逢人就叫老师,永远咧着厚嘴唇笑。” 同事们爱说他是“阳光少年”,为人干净、正气。制片人朱海峰夸他:“奇怪,法制节目充满灰暗,但撒贝宁没有负能量,像个大孩子一样。”
  撒贝宁善与人交往,既有浓浓的学生气,为人单纯,也有成熟社会人的气质。正因为如此,他很得人喜爱。在大妈眼中,撒贝宁是个“没有名人架子还挺帅气的孩子”;在大学生眼中,撒贝宁是个“自己的同班同学,多才多艺、才华出众、咋咋呼呼”;在小朋友眼中,撒贝宁是个“可陪他们玩、陪他们闹的大哥哥”。
  撒贝宁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因势利导,为人打圆场,使参加他节目的人高兴而来,欢快而归。他心里十分清楚,节目的所有挑战始终建立在某种微妙的安全线上。关于节目的“安全线”问题,他这样阐释:“这么说有点玄,但节目有它的气场,一旦打破,要花很长的时间来修补。有点像气功,有一种力量牵着你,你顺着它,节奏合上了就好了。一旦节奏被打破,主持人就会觉得被捅了一刀。”
  在一期《青年中国说》的录制现场,撒贝宁差点“被捅了一刀”,幸好被他察觉及时、纠正及时,才稳住了节目录制的节奏。当时,一位嘉宾冷不防地问励志演说家陈州,目前每场演讲的收入是多少。这是陈州的个人隐私,他很不情愿回答这个问题。在台上的撒贝宁立马察觉陈州的不适、不悦,即刻巧妙、委婉地把话题拐了个弯,把陈州从尴尬境遇中解脱出来,让陈州和嘉宾都有话可说。陈州后来对撒贝宁很感激。事后,撒贝宁袒露心声:“我不是刻意要挡掉,而是我不能让别人尴尬。我天生就是个打圆场的人。”在主持节目时,撒贝宁还能适时地为嘉宾点赞,实事求是地夸他人几句。这些赞美语、暖心话拉近了他与嘉宾的距离,密切了关系,因此博得了许多嘉宾对他的好感。
  撒贝宁擅长圆场缘于他的强烈的群体意识,他很难忽略周边的每一个人。他本人要成为群体中的一个角色,同时也不允许任何人被逐出群体这种状况的发生。他掏心窝子地说:“如果我在,大家不开心,我会觉得这是我的失败,尽管跟我没关系,我把所有责任都扛到身上。”
  为他人圆场,现已成为撒贝宁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使他广结善缘,与很多嘉宾结下了友谊。不过,他与他们的交往,可谓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他极少与颇有交情的嘉宾出来喝一杯。撒贝宁生性喜爱唱歌、演讲与打篮球。打篮球是他最大的爱好,朋友圈固定是那帮打篮球的球友。他有一群北大“死党”,每逢周六,就一块打篮球聊天喝啤酒。只要撒贝宁在,当晚就很high。他会像做拉面一样,把所有人的话揉在一块,再撒出去。
  
  撒貝宁善与人交往的本领是从小培养的。父亲是部队文工团的话剧演员,家就在部队大院里。那里有很多孩子,撒贝宁每天领着一大帮孩子演戏,布置虚拟环境,召开军事会议,拯救世界。他扮演的是司令,琢磨着另一帮孩子搞什么阴谋。他与大院里的孩子们格外投缘,缘分很深。当父亲转业到武汉后,撒贝宁随父母从广东湛江迁到这里。两次转学,他仍然凭着自己的才智和善交之道,当上了班干部。五年级最后一次转学,班主任把他向班上同学作了介绍,下课后,一群小男孩围了上来,其中一个揪他的衣服,说:“咦,有只小企鹅。” 撒贝宁不卑不亢,笑着说:“怎么样,好看吗?”从此,他与同学关系就渐渐和谐起来。撒贝宁后来谈起这件往事时,说:“当时,他们就看我经不经得起逗,我要一哭,完了,肯定生存不了了。”
  如今,央视是撒贝宁职业生涯中最长久的舞台,他的主持人角色已广为人知,广为人喜爱。他说:“我要呈现的是美的价值观,美好、温暖、干净。”台里领导对他很器重,也很信任,几乎不干涉他的讲话内容。对此,撒贝宁感慨万分地说:“领导对我太放心了,知道我会有底线。”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央视栏目组来我的家乡舒兰市,拍一档反映当地文化的节目,我所在的作协做了很多协助工作。按照央视编导的要求,要拍摄一组关于本地20世纪80年代文学活动的一些镜头,这些宝贵的资料,只有一位老作家手里才有留存。老作家原来住在本地,后来被上级文化部门调走了,经过多方面努力,终于联系上了老作家,老作家也非常高兴,表示愿意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为了迎接老作家的归来,作协特意组织了一场诗会,老作家
小时候,我特别迷恋一种植物,它那么美丽,那么自在,让人想起天上的仙女,穿着雪白的衣裳,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可是,我没有翅膀,无法飞翔。  那时,勤劳的母亲整天只知道干活,像男人一样拉瓮、下窑、打稻,甚至她从来没有牵过我的手,更没有对我说过一句暖乎乎的话。一旦我的考试成绩不如她的意,她就叨叨个不休,让我烦不胜烦。  于是,我那时的理想就是以后有一天,能离开家,离得远远的。  我的小姑妈远嫁桐乡。
单位有人结婚,带了些喜糖与水果分发给大家。我的办公桌上也放了一些,因为平时不常吃零食,就只留下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它看上去水灵灵的,并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我在果蒂下边写上了日期,便作为一种饰品放在办公桌上。每天看到它,就会拥有一份好心情。  同事们有的说它似孩子的脸,红扑扑的可爱;有的给起名叫“秋丰”“暗香”,象征着秋天的硕果。我认为都有些像。他们每次到我办公室来都要拿起它欣赏一番,闻一下它的果香
报道一①处“目前该案已移交检察机关进入取保直诉阶段,两名违法嫌疑人被以故意损坏财产罪起诉。”《鄂东晚报》7月16日的一则报道这样写道。然而这句话着实令人困惑。一则,“违法嫌疑人”一词的用法有些蹊跷,似乎是仿造“犯罪嫌疑人”所造出的词汇。二则,既然已经进入取保直诉程序,如果起诉程序已经开始,那么就应该称为被告人;如果尚未起诉,但已移交检察机关,那么也应该称为“犯罪嫌疑人”,再叫作“违法”嫌疑人,恐怕
人是需要感恩的。别人帮了你,你觉得理所当然,那些帮你的人内心里难免会产生不快。不过,感恩这东西就像天气一样复杂,绝不可一概而论。  朋友的母校一百周年校庆,他一直为是否回去参加校庆而纠结。回去吧,“优秀校友”们都是被单独邀请的,会场有位子,宾馆有名单,晚会现场有影像,而他只得到过一张笼统的面向所有校友的邀请函,名不正言不顺的;不回去吧,又觉得母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使自己能够有不错的工作,内心里有一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他的智慧随着他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浮出水面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
朋友跟我聊起丰子恺,说他诗情画意。我却想起他清新柔软的笔触,丰富细腻的内心,字字珠玑,耐人寻味。我喜欢丰子恺的漫画,也喜欢他的小诗,更喜欢他为人处世的魅力。  丰子恺被称为“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慈悲之心、不凡才情、朴素情怀,堪称一代大师。丰子恺曾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一个人的心中装有“天上的神明与星辰”,这无疑是持有一颗敬畏之心。心有所惧,行有
2015年4月2日下午5点,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市65号州际公路上,20辆豪华轿车组成的总统车队,一律打开双闪,在公路右侧靠边缓行,让出的车道上,一辆警车鸣着警笛,引领着一辆私家车,快速向前驶去。人们不禁好奇,总统车队为什么要给私家车让路?  原来,私家车上载的是孕妇珍妮弗,正要前往市中心医院待产。突然,遭遇总统车队通过,珍妮弗恰好被堵在后面,進退不得。珍妮弗痛苦地呻吟着,丈夫比尔情急之下拨打了911
瞒报不是问题,体制才是问题    近年来在各种突发事件,从安全事故、疫病爆发、环境灾难到社会冲突中,都可以发现因为基层官员可以隐瞒而导致事件恶化的情形,虽经中央三令五申,并对瞒报者予以处罚,但收效不大。纯粹从理论上说,瞒报成为顽症,无论对政府的正常运作还是应对危机,都带来极大隐患,没有充分而且真实的信息,任何决策和措施都有可能成为徒劳、错误甚至灾难。然而,瞒报屡禁不绝,根本原因不在于个别官员个人素
人们不仅爱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深为他的交际风范和人格魅力所倾倒。金庸的文坛至交倪匡评价说:“他是第一流的朋友。”  金庸创办《明报》时,林三木是资料室职员,受金庸赏识而获保送英国研读经济。学成归来,出任总编辑。在他的主持下,报纸大销。后来,深谙经济和股票的他,想自己办一份经济报。他暗中筹备,一切成熟后,便向金庸摊牌。金庸再三挽留,但创业的激情使林三木决然他往。许多人认为他忘恩负义,但金庸说:“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