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镜”故事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古小说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那就是笑话。有人专门搜集笑话编纂成集,代表作是《笑林》与《启颜录》。大部分的笑话属于民间故事,具备了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等民间文学特性。与古代有的民间文学作品凝固为文献经典,不再发展变异不同,笑话故事在文献记录以后,依然活跃在民众口头,按照民间文学的一般规律继续发展与演变,有的成为当代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平广记》卷二六二引录邯郸淳《笑林》中有“不识镜”这一笑话:
  有民妻不识镜,夫市之而归,妻取照之,惊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妇归也。”其母亦照曰:“又领亲家母来也。”
  佛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失译人名二卷本《杂譬喻经》卷下的第二十九个故事载:
  昔有长者子,新迎妇,甚相爱敬。夫语妇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来共饮之。”妇往开瓮,自见身影在此瓮中,谓更有女人,大恚,还语夫言:“汝自有妇藏着瓮中,复迎我为?”夫自得入厨视之,开瓮见己身影,逆恚其妇,谓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实(疑作“宾”,形近而误)。有一梵志与此长者子素情亲厚,遇与相见夫妇斗,问其所由,复往视之,亦见身影,恚恨长者:自有亲厚藏瓮中,而阳共斗乎?即便舍去。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便往视瓮,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须臾有道人亦往视之,知为是影耳,喟然叹曰:“世人愚惑,以空为实也。”呼妇共入视之。道人曰:“吾当为汝出瓮中人。”取一大石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怀惭愧。《杂譬喻经》中的这个故事显然是引用了印度民间故事来说明“世人愚惑,以空为实”的教理。而在《法苑珠林》卷五十三《愚戆篇·杂痴部》“妒影”中也引用了《杂譬喻经》中的这个故事,并明确地说:“佛以为喻:见影斗者,譬三界人不识五阴、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不绝。”佛教将此一故事用来比喻三界之人不知道人生苦难而虚无,所有的争执不过是见影而斗。
  按一般情况而言,印度故事出现得比中土故事要早,应该是通过佛教传播影响了中土。这两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完全密合,笑点有些类似,但情节有较大不同,我觉得《杂譬喻经》中的故事不像是《笑林》故事的直接渊源。相比于佛教的寓言,中土的笑话更精粹,更容易使人发笑。
  此一故事在隋人侯白的《启颜录》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此书中的“痴人买奴”故事将上述笑话完全本土化了:
  鄠县董子尚村,村人并痴。有老父遣子将钱向市买奴,语其子曰:“我闻长安人卖奴,多不使奴预知也,必藏奴于余处,私相平章,论其价直,如此者是好奴也。”其子至市,于镜行中度行,人列镜于市,顾见其影,少而且壮,谓言市人欲卖好奴,而藏在镜中,因指麾镜曰:“此奴欲得几钱?”市人知其痴也,诳之曰:“奴直十千。”便付钱买镜,怀之而去。至家,老父迎门问曰:“买得奴何在?”曰:“在怀中。”父曰:“取看好不?”其父取镜照之,正见眉须皓白,面目黑皱,乃大嗔,欲打其子,曰:“岂有用十千钱,而贵买如此老奴。”举杖欲打其子。其子惧而告母,母乃抱一小女走至,语其父曰:“我请自观之。”又大嗔曰:“痴老公,我儿止用十千钱,买得子母两婢,仍自嫌贵?”老公欣然。释之余,于处尚不见奴,俱谓奴藏未肯出。时东邻有师婆,村中皆为出言甚中,老父往问之。师婆曰:“翁婆老人,鬼神不得食,钱财未聚集,故奴藏未出,可以吉日多办食求请之。”老父因大设酒食请师婆,师婆至,悬镜于门,而作歌舞。村人皆共观之,來窥镜者,皆云:“此家王相,买得好奴也。”而悬镜不牢,镜落地分为两片。师婆限照,各见其影,乃大喜曰:“神明与福,令一奴而成两婢也。”因歌曰:“合家齐拍掌,神明大歆嚮。买奴合婢来,一个分成两。”从三国时期的《笑林》到隋朝的《启颜录》大致上相隔了三百五六十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此一笑话有了较大的改编,情节更加丰富,内容更加详实。与《笑林》中的“不识镜”故事相比,应该是经过了职业俳优的加工改造,使其更有利于表演。此类故事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号为1336B,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属于愚人故事。
  到了明朝,这个笑话故事的传播依然非常活跃。冯梦龙《笑府》卷十一《谬误部·看镜》记录了此一故事:
  有出外生理者,妻嘱回时须买牙梳。夫问其状,妻指新月示之。夫货毕将归,忽忆妻语,因看月轮正满,遂买一镜回。妻照之,骂曰:“牙梳不买,如何反娶一妾?”母闻之,往劝,忽见镜,照云:“我儿有心费钱,如何娶个婆子?”遂至讦讼。官差往拘之,见镜慌云:“如何就有捉违限的?”及审,置镜于案,官照之,大怒云:“夫妻不和事,何必央乡宦来讲?”后半部分打官司的情节不尽合理,有画蛇添足之嫌。《广笑府》“风怀”部中的“虔婆”故事与此类同,但没有后面打官司的情节。浮白主人《笑林》与游戏主人《笑林广记》中记录的同名故事与《笑府》中的“看镜”故事完全一样,但清人俞樾《俞楼杂纂·一笑·渔妇看镜》记录的故事如下:
  有渔妇素不蓄镜,每日梳洗,以水自鉴而已。其夫偶为买一镜归,妇取视之,惊告其姑曰:“吾夫又娶一新妇来矣!”姑取视之,叹曰:“娶妇犹可,奈何并与亲家母俱来。”此一故事更接近隋唐以前的版本。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此一笑话还在广泛流传,并有多个版本。
  在雷东平等编《印度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也有名为“镜子”的故事,情节与佛经记载相差较大,反倒与我国笑话较为接近,大意是:
  丈夫买了一面镜子,照了之后,以为是他死去父亲的脸。于是,他将镜子藏在盒子里,每天干活前总要看一看。他妻子起了疑心,一天,也偷看了一下镜子,看到了一个不相识的美女,非常愤怒,质问丈夫:“你藏在盒子里的那张女人面孔是谁?”丈夫纳闷地回答:“那不是女人面孔,是我父亲的。”所以,很多笑话故事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其中的一部分能够超越语言、文化的限制而在世界范围内流播,表明人类的心理有共通之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好书推荐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全5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诸葛忆兵编著。全书搜集、考辨、汇编宋代史书、笔记、别集、总集、类书、辞书、地方志等等门类著作中所有与科举相关的文献资料,竭泽而渔,以时间为结构线索,编排罗列,分北宋、南宋、综合三卷,全5册,凡270万字,大致呈现出宋代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观念、文学风气的发展及其转变历程,填补了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精装16开,全5册,凤凰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定价720元。
其他文献
“你是它灰色的儿子你不要羡慕光明”  人民路和解放路路口的建筑和交通都糟透了。这里本来在建地下通道,建到一半停工了。工人们大概已去云游,留下一地水泥黄沙砖块,还有些不知什么用途的破铁皮,刚下过雨,路面一塌糊涂。他开着车,被迫从边上一个极其狭窄的地方开过去。偏生这里还有个很火的河南拉面,这会儿正是人多的时候,人们卯着劲儿往店里扎,完全无视了他,他只好一点点往前挪。他感到有个东西在车子的底盘上狠狠地刮
摘要 在美国战略中心“转向”和世界地区主义榜样力量下降的情况下,“东亚合作”已退化到没有或者缺少地区主义的地步。对于经历了中华秩序、日本秩序、美国秩序的东亚来说,地区主义是仅有的相对公平、合理、正义、新型的地区秩序。“东亚合作”不能仅仅依靠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应寻求地区合作不断增长的基本社会力量。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让这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地区合作维持下去,而不是让他们自生自
【作者简介】  孔繁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研究方向: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政府组织与管理、公共行政理论等。  主要著作:《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观念——价值与知识的论辩》、《公共行政学》等。  摘要 从理论上来看,社会管理作为政府一项基本职能,其正当性、范围和方式受国家构建和行政治理模式的影响和约束。目前,政
关于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学术界长期以来盛传着一条据说出自王昶所辑《湖海诗  传》的资料,由繁到简大致有如下三种版本:  第一种版本:  其时(,)叶燮门人苏州沈德潜独持格调说,崇奉盛唐而排斥宋诗,与杭州厉鹗对峙……以汉魏盛唐倡于吴下。  第二种版本:  苏州沈德潜独持格调说,崇奉盛唐而排斥宋诗(,)……以汉魏盛唐倡于吴下。  第三种版本:  苏州沈德潜独持格调说,崇奉盛唐而排斥宋诗,以汉魏盛唐倡
塞巴斯蒂安晚上经常要出去骑摩托。有时我问他骑到了哪儿,他会很含糊地告诉我说:就远一点儿的地方。我问他那里有什么。他会说:也没有什么。我想让他带上我去看看,有时他会愿意带上我,我们果然也没去到什么地方,只是离家远了很多很多,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事。我想这就像你不知道你闭着眼睛的时候苹果长什么样。有时我想跟在他后面,看看他一个人的时候去了哪儿,可是我们家里只有一辆摩托。钱都花在造房子上了,生活里还有很多
我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看到朋友和我的姐姐了。准确地说,我刚刚才见到她们,但感觉已经隔了几个世纪。这不是我在衬托情绪,而是我真实的感受。我的脑子里都是那场遥远又近在眼前的实验。姐姐按下启动按钮,电脑上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波形,这时阴云密布的空中出现了闪电,花园中的基站腾起了一种柠檬黄的“火焰”。  “天啊!基站被雷擊中了!”  我第一个举起灭火器冲进花园。进入花园的一瞬间,我看到奇特的景象,那基站的“火光
【摘要】特定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要素,不作为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为前提。在当今各国刑法理论中,对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都普遍强调只能限于法律义务,而不包括道德义务,在此对法律义务的内涵进行了层层递进的深入探究。    【关键词】不作为犯罪法律义务作为义务内涵作为义务来源    不作为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为前提,作为义务反映了不作为犯罪
摘要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分享、社会融合凝聚、生态平衡和资源节约的过程,构成了包容性发展的各种具体形式。中国的和谐社会构建便是其中的一种。和谐社会理念包含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平正义。兼容市场经济自由(效率)与社会均衡(公平)的根本条件,是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实现其基本权利。若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转型中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必须从消除社会排斥和推进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做起。  关键词 社会公平
【摘要】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进行“新绿色革命”,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嵌入到社会治理过程之中。在丹麦“绿色空间品牌化”战略中,丹麦很好地将政府、社会与公众这三方主体进行有效融合,在三者互动过程中逐步推进城市绿色发展。丹麦政府通过绿色空间品牌化战略,合理引导社会和公众加入这一战略行动中,企业也积极进行符合绿色发展标准的技术革新。同时,丹麦公众普遍具有非常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全民参与式的环保工作
马汉海权理论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推出了三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此后又有《海军战略》等著作问世。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认为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