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是歌唱家 钢琴是大乐队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周知,国际钢琴比赛大大小小林林总总,肖邦、克莱本、利兹、柴科夫斯基等品牌资深大多已有数十年历史。而直到进入新世纪的2001年,一个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才出现在日本仙台,仅只十数年历史。国内第一个同类比赛2006年始见于深圳,2015年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音乐比赛联盟”,2017年更名为第四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
  本届音乐周历时12天共举办14场音乐会和10堂大师班课,评委专家一身数职夜以继日辛苦劳累。野岛稔(日本)、雅欣斯基(波兰)、莱昂内尔·莫拉莱斯·阿隆索(西班牙)、克里斯托弗·埃尔顿(英国)四位教授百忙拨冗接受采访。谈话内容涉及音乐周引出的诸多话题,有关钢琴艺术的中外差异、教育教学、国际赛事、发展趋势,等等。
  本文提纲挈领突出要点,同读者分享——
  一、同类比赛各具特色
  因在音乐周紧密日程中插空采访,请四位专家按既定时间顺序到场。他们事先并无商议交流,很多问题却“英雄所见略同”,很多观点也异口同声。
  日本东京音乐学院院长野岛稔先生应邀首次担任本届评委,笔者将其列入首位约请的受访者,因为他曾多次出任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更重要的他还是仙台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评委会主席。中国青年钢琴家在那里崭露头角屡获佳绩,如,王羽佳2001年获第一届第三名,谭小棠2004年获第二届第一名;许忠2010年则应邀担任评委。第一次来到深圳作评委的野岛稔先生,触景生情感触良多。
  日本学者大多以儒雅温良的形象示人,野岛稔也不例外。他语速徐缓,声调平和,谈及对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的印象,他首先肯定总体曲目选择很好。第一轮两首练习曲、一部莫扎特协奏曲,配以弦乐四重奏乐队,既能帮助年轻人理解表现音乐,又可突出其独奏水平。野岛先生介绍,仙台前两届也和深圳相同。从第三届开始做了变更,第一轮撤换练习曲和协奏曲,改为30-35分钟自选独奏曲,这样评委和观众可以更多听到演奏者真实而独立的音乐表现。
  在日本仙台举办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五年两届之后,中国深圳即随之迅速跟进。中国深圳赛制模式基本参照前者,但具体内容有所更新,曲目范围有所增扩。第二轮多一首作品,相對难度也有所提升。
  正如周广仁教授曾对记者言称,钢琴协奏曲比赛最大的难度是请乐队合作,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支持。一般国际比赛前两轮都是独奏,只有六人进入决赛,需要乐队准备六首曲子就可以了。而协奏曲比赛从开始到结束,全程需要乐队,但这一笔费用就相当可观。所以为什么全世界的协奏曲比赛很难办起来、办下去,因为开支大、负担重,有着超常的工作量。虽然深圳相比仙台起步晚了五年两届。但后起之秀新的高起点主要体现在评委成员,从第一届到第四届,全力保证世界最高级别。中国的国际比赛正向世界的国际大赛看齐。通过实践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取得可喜的发展。
  野岛稔先生认为,用成熟乐队最大的好处是,既能带动独奏者,又能锻炼独奏者。举办一场钢琴协奏曲大赛实在不容易,而对于钢琴学习者又实在很重要。深圳于中国,仙台于日本,都不属于最高端的城市,但都以高端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气度,做了并不普通的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这对全世界的钢琴学习者都会产生巨大吸引力,这就是独奏曲和协奏曲之间不同的意义。
  高大英俊如电影明星的莱昂内尔·莫拉莱斯·阿隆索同野岛稔先生一样,也是首次担任本届音乐周评委。这位业界公认的“贝多芬最佳演绎者之一”的钢琴大师强调,钢琴这件乐器,十分神奇与独特。一是它的文献特别多,要多于其他任何一种乐器;二是所有作曲家的作品,无论什么体裁、无论什么体量,基本都是在钢琴上完成,所以钢琴是音乐的根源和基础。他在曲目安排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现在越来越多年轻的演奏者,争相演奏越来越高难的作品。因鉴于第三轮安排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大作力作,可以在第二轮考虑安排一些古典之后的“晚期”作品,这对于青年演奏家循序渐进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更有裨益。
  二、同步赏析各显神通
  在本届音乐周开幕音乐会上,上届比赛第一名马可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导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埃尔顿教授再度出任评委,一番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埃尔顿教授非常肯定马可目前“已达到演奏家应有的技术水平和表现状态”,但他不会把马可硬掰成“埃尔顿”的样子。“钢琴教学和所有专业一样,最重要是因材施教,我希望学生逐步发展,而不是一步登天。”埃尔顿认为马可最大的优点是,在舞台上不会刻意地炫技。有些观众或许认为她的演奏不够激情的“热度”,还不具备足够的能量。“但我不希望马可去迎合观众”,教授希望自己的学生,保持最自然的状态,现在对音乐能够理解多少、表现多少,那就维护她对音乐的认识和把控。
  在包括克莱本等重大国际赛事都担任过评委的埃尔顿,总会发现相当数量的选手喜欢炫技,弹得特别快又特别强。“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征服观众,可是这样却不能说服评委,我们都不会认为,只要快和强就能代表音乐好、你很棒。”这几位专家都一一涉及了这个问题:在比赛时,很多选手过于追求速度,好像特别迫切急于打破世界纪录。实际上包括李斯特在内的作品,某些段落并非纯粹快板。如果弹得过快,在音乐上损失太大;如果以破坏音乐里的意境和韵致为代价,岂不得不偿失?还有某些选手上了舞台,既不听自己、更不听乐队,原本很好听的音乐,结果变得特别难听,那又是为什么呢?
  再度应邀参加深圳音乐周,听第一轮的莫扎特,“有的人弹得那么机械化式的又快又响;有的人又弹得过于谦卑拘谨,基本没有自己的表达。”埃尔顿教授想问问这些演奏者,你对莫扎特音乐到底了解多少?他的劝诫给人启示,“演奏者不但应该了解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其他包括他的室内乐、交响乐,特别是声乐作品、歌剧作品,你都应该去了解,这样会对演奏钢琴大有帮助。”
  埃尔顿教授说,钢琴的演奏不仅需要弹出最美的音色,而且还应把一件乐器想象成一个乐队,有时需要模仿圆号,有时要像长笛,有时还需要像大提琴……   他还再次强调在大师班讲的话,钢琴家应该像一位歌唱家。演奏时必须注重音乐里的歌唱性,要面对观众歌唱,“唱”出内心的旋律。很重要的是,这些旋律并不是单调的呈现,必须注意斑斓色彩的丰富变化。
  有着俄罗斯钢琴学派教育背景的野岛稔教授深有感触,中国演奏家或东方演奏家,大多对旋律特别重视,也特别擅长旋律的表现,但有时却会忽略甚至丢失了和声部分。很多作品的和声部分恰恰至关重要,它对表现音乐所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因为大多数的和声织体对于整体风格、年代标识、流派特征、个性语言都是无可或缺的强力支柱。
  “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谱面上只能表达20%。”阿隆索教授如是说,作曲家想要表达的远远不止这些。演奏者不要仅受谱面限制,音乐表现的80%需要更多了解其文化背景、创作理念、风格特征。在采访中埃尔顿也多次提到,青年演奏者必须要做的功课就是“走进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必须读懂音符、谱面以外的所有相关信息,你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正确地表现音乐。”
  三、同为秘籍各取所需
  无论一线的北上广还是西部的成都、贵阳、昆明等城市,雅欣斯基、埃尔顿等专家都曾去上过大师班、坐过评委席,听过很多学生演奏。他们一致肯定中国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音乐教育包括钢琴教育发展的惊人速度。钢琴教学基本与世界同步,在技术上的发展进步特别快,有的中学生其演奏技能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还不时“冒出”几个天才神童。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相当数量的中国学生,既有西方学生羡慕的优势,又有西方学生普遍的问题,有些甚至更为突出。虽然都是“老生常谈”,可是这些年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的修正与改善。如,弹琴时不经意的“表情”比较夸张,前面提及超常的速度过快或过慢、力度过强或过弱的毛病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何正确把握音乐表现的分寸尺度,还待于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
  雅欣斯基建议学生对已经熟悉的经典再做一些简单、即兴的改编,如巴赫的赋格,等等,这样的练习对音乐表现很有用处。他最不建议所有学生都盲目地去模仿已经成功的郎朗、王羽佳,“你是你自己,你要做好你自己。”参加比赛,可能取胜、可能失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于演奏者都会有很大的收获,这种收获不上赛场永远无法获取。有的演奏者这次获了獎,今后也有可能走下坡路;有的演奏者这次没获奖,今后也有可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越走越高、越走越远,走到别人看不见、追不上,永远难以望其项背的艺术高度。
  在奥地利萨尔茨堡,阿隆索教授门下有25名学生,其中6名来自中国,在马德里他也带着5名中国学生。教授认为,参加类似音乐周的演奏,年轻人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接触并准备大量作品,可以掌握课堂上学不到的演奏技能;在一个阶段里,有机会磨练意志承受压力,可以有效增强抗压能力;同高手过招,同大师结识,学到很多在自己老师那里学不到的新东西;更多地了解到同时代趋向、同专业的高度、同龄人的水平;通过在音乐厅演出实践中同乐队合作、同观众互动,开阔眼界、积累经验,而非局限于校园课堂、老师同学,提高演奏时情绪心理变化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
  野岛稔教授特别赞赏并感谢音乐周的主办者,为青年演奏家提供了全面的帮助。同时他也有些遗憾,现场观众的掌声不够热烈也不够持久,演奏者鞠躬谢幕还没退场,掌声已经很快就停了下来。他回忆自己在少年、青年时代曾多次参加比赛,评委怎么打分都不会想得太多,但特别在意观众的反应如何。听到很多掌声感觉特别喜悦很受鼓舞。野岛稔语重心长地表示,希望观众对年轻人表现得能再热情一些、耐心一些。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年轻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深圳,而音乐周,将会成为他们钢琴艺术漫长征程的一个终生难忘的始发站点。
  雅欣斯基希望学生,应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无限的艺术探索,如果练琴遇到“瓶颈”,一不要郁闷、二不要较劲,最好别再勉强自己,因为事倍功半效果不会理想。干脆休息一会、放松一下,旅游、感受其他文化,然后,重新回到音乐。他还特别寄语中国青年钢琴家:你们不仅要通过钢琴学习西方音乐,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热爱和重视自己国家的民族音乐,千万不要淡忘、忽略中国的音乐,因为,中国音乐里有很多值得世界学习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陈志音 原《音乐周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 刘晓倩)
其他文献
本刊讯 为了梳理音乐科技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审视音乐科技走过的艰苦历程,探讨专业建设存在的困惑,以谋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4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召开“新时代音乐科技可持续发展校际交流研讨会”。  研讨会上首先举行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随后东道主首师大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成功,大大推动了琴乐的表演与传播,也有力推进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相关书籍的出版。  其中,围绕着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但就整体而言,该研究成果大多尚停留在较为宏观的一般性评论,而能够系统深入地从非遗保护角度对古琴生存现状作较为全面的实地调查、深度描述并提升阐发的成果则较为少见。关于古琴社团的研究成果中,则大多局限于对古琴社团历史
2012年2月22日晚,英国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与他的5位音乐伙伴一起在国家大剧院为中国音乐爱好者带来了一场优雅别致、曼妙无比的巴洛克“空中旅行”音乐会。  此次音乐会称之为“空中旅行”,丹尼尔·霍普介绍说:“‘空中旅行’可以被看做是一段音乐的旅程,其中有着许多巴洛克时期最美、最鲜活的音乐。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7、18世纪的音乐家们在欧洲大陆漫游寻求音乐灵感并融会贯通,他们的音乐与表演令王公贵
“麻将”、“老腔”、“牧歌”、“傩戏”、“中庸”,这些似乎没有多少逻辑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通过什么机缘被联系在了一起?是天马行空?还是痴人说梦?都不是!它们是在中国“新生代”作曲家邹航新作《十变五化》中被有机“编织”起来的色彩纷呈的文化标识。1997年,还只是中央音乐学院在校学生的邹航就曾以大型室内乐《十八罗汉》成为得“荷兰’97格地姆斯国际作曲大赛”唯一大奖,而且是历届年龄最小的第一位中国作
20世纪70年代开始,法国涌现了一批年轻作曲家,以反对序列音乐为口号,成立了l’itinéraire(旅程)小组,声明要通过作曲家、音响工程师和演奏家等合作共同创造出新的音乐世界,从而逐渐成为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最有影响力的频谱乐派,而特里斯坦·缪哈伊(Tristan Murail 1947—)便是其中蜚声国际乐坛的一位。2015年,笔者于巴黎广播交响乐团的一场名为“频谱音乐”的音乐会后,对其进行
一、问题的提出  19世纪下半叶以来,音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着。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音乐样式,人们褒贬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很多人对现代派音乐的厌弃心理……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音乐从形态结构上违背了人的听觉生理基础,从而导致了听众对它的本能抗拒……现代派音乐的最大弱点就在于无视接受者的听觉生理机制的内在规定性。”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们对某种音乐能否接受主要是个观念问题,也就是说取决于接受者的
2001年阅读雷默著作《音乐教育哲学》(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的原版,当时的感觉读得很辛苦,但“痛”并快乐着,被雷默的智慧深深打动。2004年阅读他的学生及对手埃利特的著作(音乐问题——音乐教育新哲学》(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的原版,为在学术视域广博度上两代人十几年时间所取得的巨
不久前收到恩师刘正维先生的新作《戏曲作曲新理念》,心中不免十分感慨:作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资深教授,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退休二十余年来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刘先生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在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早已令学界所瞩目。他关于长江中上游戏曲声腔系统的研究、关于二黄腔渊源的曲调考证、关于戏曲腔式及其板块分布论等等,都已成为中国传统音
2020年12月18日,在崇明“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举行了琵琶艺术家刘德海先生铜像落成仪式并同庆该馆建馆十周年。   童谣琅琅,乡恋悠悠。18日上午,全体来宾齐声吟唱刘德海亲笔题写的童谣,并随音乐馆馆长杨刚的引导参观了杨氏文化楼。“螺号声代表崇明岛千百年来渔汛到来时万船齐发的捕鱼号,钟声代表平安…”由刘家亲属和学生、各位专家代表共同敲响了有上百年历史的杨家学堂古学钟,再启大师回归的钟声和螺号声!
2018年11月15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都邑·桑梓”在北京音乐厅上演,本场音乐会由指挥家叶聪先生执棒,北京民族乐团担任演奏。  这场音乐会共演出了作曲系7位青年作曲教师的新作品,分别为:谢文辉的《Hi,Siri》、刘青的二胡协奏曲《伊人》、袁昊昱的《伎乐随想》、温展力的笛子协奏曲《江水又东》、王珏的《双冬不拉协奏曲》、朱琳的《侗乡》和罗麦朔的琵琶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