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的艺术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376854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前,孔子就曾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句中的“启”、“发”,就涵盖了点拨的意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曾说:“无论怎样坚持也不过分的,就是在教育中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里的所谓“引导”、“发现”,就是一种点拨。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播种机”,其作用也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组织好学习活动,而要“引导”就离不开点拨。恰到好处的点拨,能为学生搭起思考的跳板,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自主钻研,并能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如何使点拨恰到好处,使点拨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这就要讲究点拨的艺术了。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点拨艺术:
  一、旁敲侧击
  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是采用“迂回”战术,在点拨过程中,并不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学习”,而是艺术地把学生引入一种境地,启迪他们产生相应的想象和思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取某种知识和技能。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我叫学生用“迫不及待”造句。由于他们对这个词语不太熟悉,所以学生一下子愣住了,低着头不敢回答,只有少数几个理解水平高的同学举起了手。这时,如果再解释一遍词语,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打断学生思维;如果批评学生,不仅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还会让他们感到趣味萧然。于是,我决定“旁敲侧击”。我借着表扬学生的机会,“无意”中用上了“迫不及待”。“我们班的许铖同学可真聪明,老师刚提完问题,他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就这么短短的一句点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举手回答:“小红最爱看书,她每次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今天,小军收到了一封信,他迫不及待地拆开来看。”……这种点拨,虽没有从正面去教学生如何造句,但巧妙地通过“表扬”,使学生豁然开朗,从而举一反三,学会了造句。
  二、引路入境
  这种方法,强调一个“引”字。就像在学习之途上架起一座引桥,教师通过巧妙点拨,使学生渐入佳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得到升华。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文中的海伦·凯勒是个又聋又盲的人,她所受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精神才更令人敬佩,但要小学生体会到海伦的痛苦是很困难的事,怎么办?最终我决定巧妙引导。我先布置学生回家做一项特殊的作业:当一回盲人或聋哑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在课上,我先不讲海伦遭受的痛苦,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当残疾人的感受。我的一个小小的问题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争着谈自己的亲身体验,不知不觉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海伦内心的痛苦,更理解了海伦的伟大。反思自己的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引路入境”其实很简单,有时只需一个小小的问题,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情感经验的基础上,如果忽视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及情感体验等,教师无论怎么引导,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我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只是提了个小小的问题,但这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前提的,如果学生没有亲身体会,就只能凭自己的想象谈,当然不可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更别谈与作者共鸣了。
  三、激疑促思
  古代文学家陆九渊曾说:“学贵有疑。”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姐妹。“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进行激疑促思的点拨时可以在有疑处设疑,也可在无疑处激疑。如我在教学《争吵》一文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父亲)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这句话通俗易懂,学生也没有疑问,但如果一带而过,我又觉得理解不到位。于是,我在此进行了点拨:“父亲扔掉的到底是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无比,有的说扔掉的是“自私和猜忌”,有的说扔掉的是“妒忌和不友善”……朱熹曾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我在无疑处激疑,使学生提高了认识,有利于他们形成创造性思维。要注意的是在“激疑促思”时要找准“点”,这个点要有张力,切不可滥设疑,处处“点拨”,“点”要根据教学目标来找,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问题来生成,要能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
  四、挑起争论
  一直以来,学生处于“接受”的地位,心里所想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答案与正确答案靠拢,这样的“顺从”带来的是个性的泯灭,是思维的简单化,对学生的成长可以说是危害不小。如果教师适时挑起学生的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挖掘他们的智能潜力。知识也是越争越多,问题是越论越明。
  要挑起学生的争论可以分三方面:挑起学生与学生的争论;挑起学生与老师的争论;挑起学生与课本的争论。要挑起学生与学生间的争论,就要求老师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回答时值得争论的信息,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观点,认识自己的错误所在。要挑起学生和教师间的争论,前提是教师和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敢辩,教师善导。要挑起学生与课本的争论则难度较大,因为一直以来,学生根深蒂固地认为课本是用来学的,课文中的遣词造句是毋须质疑的,而一旦挑起学生对课本的争论,则表明学生一种全新的对教材的认识开始形成,这种认识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教学中,巧妙的点拨虽只是三言两语,但却是片言居要,点石成金。所谓“教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各种点拨方法融成一体,方显点拨艺术的高超。当然,点拨之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遵从“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去探究”这一规律,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1 探索表现生活的新角度。任何一个普通的生活情境都有着复杂的演进方式和多种可能的表现形式。日常琐事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其中就蕴藏着美,这种美蕴藏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
【故事预览】 某企业的工会主席李其头是个认死理,讲原则的人,下岗后他自食其力卖起了馒头。老同学牛天成请他来自己的天地公司任人事主管,牛天成夫人的侄子聂薪想进天地公司,被
2016年4月,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一船64 102 053 kg的美国输华散装高粱中截获一种豚草属杂草种子。该种子经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专家鉴定,确认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绵毛豚草(A
一徐北文先生祖籍山东泰安市,其父芝房公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泰安与济南从事教育工作,服务于桑梓。北文先生少年就读于济南正谊中学,后考入山东师范学院,抗日战
【故事预览】 十九世纪末,在巴黎附近的蒙马特城聚集了一群落拓不羁、愤世嫉俗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这些文化人被称之为波希米亚人,他们掀起的热潮也被称之为波希米亚革命。他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远方未客还是咫尺近邻,来到蛇口,都会感到一种使人激动的独特气息。”这是《蛇口奏鸣曲》的一段解说词。真的,只要你一踏上这里的土地,呼吸
20 0 0年 5月 11日 ,在全国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基础研究学术会议的最后一天 ,以全体大会的形式 ,召开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组织的研究生导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开角型青光眼行NPT,术後进行裂隙灯观察眼内变化、测量眼压、房角镜检查以及视力视野复查。结
《直销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 无疑是中国直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除了媒体对这个被人们等待了多年的条例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之外,业界并没有为之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