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治理视阈下生物保护区管理的重叠到协同效应分析

来源 :云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81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管辖范围外的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安排与划区管理工具(ABMTs)密切相关.广义上的划区管理工具包括两种,一种是以现有国际组织为代表的部门管理,另一种是以公海保护区下区域管理组织为代表的跨部门综合管理.不同划区管理工具存在主体身份、问题领域、功能治理范围三种机制重叠表现,究其原因:一是该问题领域本身对多元国际机制建立的需求张力较大;二是“公海自由”提供了不同机制并存的制度基础;三是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推进了海洋领域共管共治进程;四是政治权力博弈导致各种俱乐部治理组织在海洋权益制度性偏好上存在差异.划区管理工具重叠造成了积极与消极二元影响.结合当前全球治理范式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转型的趋势,要实现划区管理工具协同,关键在于处理好各划区管理工具背后的主体逻辑,构建多利益攸关方交互式混合参与管理体制.在两种划区管理工具耦合逻辑基础上,以“过程论”为视角,从方案提出、共商共估到执行监查,形成以制度衔接为功能的互动框架.
其他文献
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新时期值得深化研究.在很长时期内,整个史学界对抗战时期商人和商会的研究都比较欠缺,战时商会的命运与作用的发挥同样很值得研究.抗战大后方的意义,需要透过对“后抗战时代”以及更长历史时段进行考察,才能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抗战大后方”的历史研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历史架构.结合现代物理学概念,有助于深化抗战大后方研究.同时,目前的抗战史研究对于战时大后方的财政体系、工业进步的研究仍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
中国传统社会行政体制在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重管理轻服务,同时稳定性和包容度很高的突出表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经历了数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之后终于迎来了行政体制的民主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机构调整与职能转变的新时期,应通过治理理念的转变和树立、行政组织的规范化、政府职责的法定化以及充分发挥央地两个积极性,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对明代河南洪涝灾害(或称水灾)的量化,既包括以州县为基本地理单位的灾次统计,又包括在此基础上以水灾特性和社会反应程度为标准的灾害等级的划分.就水灾而言,可分为无灾、偏涝、涝、大涝四个等级.依此分级标准统计,有明一代,河南无灾年份52年,偏涝年份205年,涝年份8年,大涝年份9年.涝等级以上的洪涝灾害占总年数的7.3%,约13年发生一次.在时间分布上,明代河南的洪涝灾害多发生于14世纪八九十年代、15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16世纪八十年代至17世纪二十年代、17世纪三十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西方汉学继续推进的同时中国学应运而生.与汉学不同,中国学以当代中国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不只限于传统的人文科学而向社会科学拓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外以英文作为学术语言发表的中国学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学术期刊是不可或缺的学术成果发表平台.这些中国学期刊合计57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印度.参考《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第三版》的期刊分类标准,可以将57种期刊分为11个大类、18个小类.对这些中国学期刊的创办历史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
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新时期值得深化研究.在很长时期内,整个史学界对抗战时期商人和商会的研究都比较欠缺,战时商会的命运与作用的发挥同样很值得研究.抗战大后方的意义,需要透过对“后抗战时代”以及更长历史时段进行考察,才能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抗战大后方”的历史研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历史架构.结合现代物理学概念,有助于深化抗战大后方研究.同时,目前的抗战史研究对于战时大后方的财政体系、工业进步的研究仍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
湘人精神是湖湘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孕育而成的精神特质.湘人精神蕴含着时代精神的内核,是湖南人自信的动力源泉,也是新湖南开拓创新的精神酵母.新时代下要彰显湘人精神的价值意蕴,需要以高尚的人格追求强湘人之魂、以心忧天下的情怀彰湘人之义、以勇猛坚毅的担当造湘人之质、以经世致用的学风聚湘人之力.在实践中要加强湘人精神内涵的理论引领,增强湘人精神践行的主体力量,拓展湘人精神传承的平台路径,明确湘人精神培育的实践载体.
梁启超自20世纪初年开始就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梁启超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变迁,对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国近代学术的变迁等进行探讨,阐明了近代中国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历史过程的观点.同时,梁启超还对中国近代重大事件展开研究,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学术梳理.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他提出的“新史学”观念的成功实践,具有极为鲜明的特色.
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新时期值得深化研究.在很长时期内,整个史学界对抗战时期商人和商会的研究都比较欠缺,战时商会的命运与作用的发挥同样很值得研究.抗战大后方的意义,需要透过对“后抗战时代”以及更长历史时段进行考察,才能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抗战大后方”的历史研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历史架构.结合现代物理学概念,有助于深化抗战大后方研究.同时,目前的抗战史研究对于战时大后方的财政体系、工业进步的研究仍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
制作和参与知识类互动视频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线上学习方式,由于视频观看过程中的交互体验激发了人们探究知识的兴趣,知识类互动视频越来越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通过对以bilibili为代表的弹幕视频网站知识区颇受欢迎的互动视频的考察,研究发现,当前互动视频的传播形式弥补了以往在线学习缺乏及时反馈的缺陷,由于兼具叙事趣味和问答互动,吸引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关注,促进了知识借由用户自主创建的各种符号在无数节点中流动.但大多数互动视频内容往往是对知识的简单挪用和切割,呈现较为分散,且多以感性表达为主,并不足以成为影响网
中国文明在技术化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论基础上的人对自然的巫术对待,巫术的本质是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前科学”研究.到伦理化时代,中国文明确立了对自然的伦理化理解,把自然万物理解为与人的生命类似的存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对自然的永续利用.其共同点是对自然的生命化或活的理解,这与当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的死的理解形成了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