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降解菌株D2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lcl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素转化为可利用的物质,对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配制培养基,采取克氏碘液染色法从常年落叶的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及产酶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共分离出4种菌株(D2,D3,D4和D5),经克氏碘染色,发现D2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最强.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 S rRNA基因测序分析,D2菌株被鉴定为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为提高菌株D2的产酶量,对其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pH、摇床转速5个单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发酵温度为37℃,液体产酶培养基初始pH为7,接种量为3%及摇床转速为160 r/min时,菌株D2在发酵第3 d有最高产酶能力,纤维素酶(CMCase)活性为1.4562 U/mL.以上结果为纤维素资源的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对于小样本集合的遥感影像场景分类问题,采取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方法,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Inception-v4在ImageNet上训练,得到预训练模型以及相应的初始化参数,随后将小样本遥感数据按比例划分注入预训练模型当中,根据样本集合特征,不断调整网络参数以便获得最佳识别分类模型.最后将本文的方法与现有的场景分类方法进行实验对比,测得该方法在UC merced l
偏心支撑结构与传统框架结构相比较,既具有较好的抗侧刚度,又保留良好的结构延性.为研究设置偏心支撑的半刚性平面钢框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和耗能特性,本文对一个设置了K型偏心支撑的3层半刚性平面钢框架进行拟静力试验,得到了此框架的破坏形式、侧向水平承载能力、延性系数和耗能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偏心支撑半刚性钢框架具有良好的变形耗能能力,抗震性能良好.本文研究为偏心支撑半刚接钢框架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为研究钢桥面板顶板-U肋双面焊连接焊缝的残余应力分布,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单面焊接与双面焊接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了顶板-U肋连接焊缝温度场与残余应力分布.同时讨论了顶板厚度与角焊缝焊接顺序对残余应力的分布影响.研究表明:相比单面焊,双面焊模型焊缝附近残余应力更低,且应力梯度更大,疲劳性能更优越.而增加顶板厚度和采用两条角焊缝先后焊接的操作顺序均有助于降低先焊接焊缝一侧的应力、增大焊缝附近应力梯度,并促使应力拐点的提前出现.
三心圆柱面干煤棚网壳结构对侧向风荷载作用十分敏感,其封闭形式对风载体型系数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因此,对其表面风荷载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基于ANSYS CFX 19R2软件,采用RNGk-ε湍流模型,对宣城某三心圆柱面干煤棚网壳结构进行风洞试验数值模拟,分别得到在不同风向角工况下,全封闭式(两端山墙)、半封闭式(只有一端山墙)和敞口式(无山墙)网壳结构表面风压系数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全封闭时,网壳顶部体型系数较大,而端口顶部负风压较大;半封闭时,开口处位于迎风区和背风区内压分别为正值与负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解磷圈法,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2株(Z1和Z2)高效解磷细菌.经外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Z1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2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培养液起始pH为7.0、接种量为6.5%(V/V)、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25℃的培养条件最适合Z1生长;而培养液起始pH为7.0、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25℃下培养最适合Z2生长.2种菌株混合培养效果良好.盆
随着化石燃料资源的缺乏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分布式发电以经济、环保等优点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大规模无序并网,增加了电网系统在规划、运行上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而微电网技术为合理处理公共电网和分布式发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所设计的系统对微电网技术进行模拟研究,以STC 15芯片为主控制器,三相全桥逆变电路、交流信号检测电路、MOS管驱动电路为主要硬件电路,完成了并网逆变器的设计,解决了如何提高系统整体效率的问题,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在孤岛
土力学性能研究十分注重土体的抗压抗剪性能,而对土体的抗拉性能研究较少.遗址土作为一种人工处理的特殊土,其力学性能尤其是抗拉性能相对较高,独特的力学性能是土遗址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土遗址研究的重点.本文对遗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对干湿循环后的试样进行了低应力条件下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对遗址土力学性质的影响;采用改装后的单轴拉伸试验仪器及三轴拉伸仪,测试了遗址土的抗拉性能.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新郑门遗址稳定评价提供了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方法也为抗拉性能较高的非饱和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通过使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通过改变设计参数,对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规律进行探究,研究设计参数改变对基坑及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逆作法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曲线的形状为凹陷形,最大沉降位置大约在基坑边外0.57倍基坑深度处,2倍基坑深度为基坑开挖对于周围地表影响的主要范围.当存在既有建筑时,浅基础周围地表最大沉降相较于无建筑时增大0.5倍,临近桩基础周围地表最大沉降增大37.9%;围护结构刚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可以有效减少变形,并且选择合理的一次开挖深度可以使得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
豫东北濮阳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该地区土质多为黄河泛滥冲积而成的粉性土,水稳定性差,毛细水作用大,干燥时强度高,但潮湿时强度显著下降,提高土体强度迫在眉睫;MICP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多学科交叉下新的研究领域,即微生物岩土工程.本文以MICP技术为依据,采用糯米浆对MICP技术进行改良,基于MICP技术、改良MICP技术下研究土体强度与养护天数的关系;通过直接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养护7、14、28 d素土、MICP加固土、改良MICP加固土3种试样的力学性能,测得主要力学指标有黏聚力、内摩擦角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1987-2016年中国31个省域粮食总产、单产、播种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等粮食生产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及地理加权模型,对全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1987-2016年间我国省域粮食单产、粮食总产、播种面积及人均粮食产量均呈增长态势,然而不同粮食品种的增长有所波动.其中,玉米总产量增速明显,小麦、大豆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以及人均粮食产量均呈“中多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