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听雨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u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设于昆明的西南联大,教室极为简陋,只是土墙加铁皮屋顶,师生上课时,雨打在铁皮上,叮叮当当,喧闹非常,老师扯着嗓门喊,学生还是听不清楚。由此经济系的教授陈岱孙踏上讲台,雨正大,他干脆下令:“停课,听雨。”到抗战中期,学校经费困难,部分教室的铁皮屋顶被拆下变卖,换成茅草。于是,雨声换成簌簌,噗噗。
  无独有偶,在一本书里读到已故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佚事:学生到他家中,想要打扫庭院里的层层落叶。他拦住了,说:“我很不容易才积到这么厚,可以听到雨声。”
  雨声哪里听不到?写出《虞美人·听雨》的蒋捷的一生,“歌楼上”的少年,“客舟中”的中年,“僧庐下”晚年,赋雨声以不同的人生况味。我们这等平常人未必那么敏感雅致,但听雨是没有问题的。铁皮屋顶下,雨如奔马;柏油路上,雨如爆米花;深谷亭榭,雨如豎琴;荷花荡里的采莲船,雨带鲜活的花香。雨打芭蕉,干脆被衍为家喻户晓的广东音乐名曲。
  朱光潜先生作为房屋的主人,为了听雨,刻意把枯叶积存在地面,一定有道理。我为了试验,沿着为散步者开辟的山间小道独行,不带伞,以便谛听。时值秋深,穿晴雨两用夹克,发上颊间落下雨点,有“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蕴。此处位于旧金山海湾东部,逶迤的秋林以色谱齐全著名。街上的落叶每一星期或两星期一次被带大扫帚和滚筒的卡车带走,这里不然,旧的落叶在泥土中变为腐殖质,新的按照风的意志安身。落叶的多寡,主要取决于树种,其次是风力。猩红如血的冬青叶,有最牛钉子户的定力,坠下的不多。枫树当红的时令已过去,通达的叶子纷纷离枝。落叶最厚的要数银杏树,前日风急,黄得无比纯正的叶子积了几寸。大略言之,落叶稀薄之处,雨声较为清脆,短促,无余韵。碰巧,走到黄叶高成床垫的银杏树下,雨打起来。伫立看天空,落叶如梭,在雨网中穿行。雨点砸在叶堆上,噗噗之声,沉着,浑厚,让我想起童年在禾堂,孩子们把篾片编织的簸箕翻过来,以手拍底部,给童谣“点指兵兵,点着谁人做大兵;点指贼贼,点着谁人做大贼”提供节奏,那声音和这阵子的雨神似。我设身处地,想到耽于美的朱光潜先生,打开窗子,对雨凝神,厚积的落叶承接雨水,他该从雨声品出生命的各种滋味,从暴雨的痛快,中雨的均衡,小雨的隽永到毛毛雨的幽渺。雨和年深日久的落叶,犹如纯情少女向沧桑长者的倾诉。
  由此记起李商隐的不朽之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殆可肯定,以朱光潜之博雅,不可能没读过它;但也可断言,他此举并非“按图索骥”,而是出自自身的价值判断。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和朱氏的“积叶听雨”,都启示一种便捷而珍贵的“生活美学”,那就是预先为“美”准备好播种、发芽、生长的“苗圃”。早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鼎盛状态,便为它的残败预留了一方好水,为自己置了一个聆听的位子。而在第一场秋霜之前,你可会小心地保护满地的梧桐叶,让它们为即将奏鸣的雨——这美妙的天籁作最初的铺垫?
  想到这里,抬头时正对墙壁上的日历牌,我每天撕下一张纸片,它难道不是生命之树的“落叶”?这一意象至少蕴涵两个意思:第一,生老病死,乃是包括人与树在内的生物的自然规律,萎谢是不可变易的逻辑。而脱离人力控驭的“雨”,是“命运”的隐喻。我们要做的,是凭借日历的“落叶”,和“雨”合作,生产美妙的旋律。第二,落叶越厚,雨声越耐听。我们且在落叶成山的林边,置一茶几,雨来时,缓咂清茶,倾听,倾听。
  [怦然心动]
  在作者看来,美学家朱光潜的留得积叶听雨声,和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都是一种便捷而珍贵的“生活美学”,他们都懂得预先为“美”准备好播种、发芽、生长的“苗圃”。李氏是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鼎盛状态,便为它的残败预留一方好水,为自己置一个聆听的位子;而朱氏则是在第一场秋霜之前,就小心地保护满地的梧桐叶,让它们为即将奏鸣的雨声作最初的铺垫。由是,令人不禁想到作家王鼎钧在《三种成长》中所言:人处于不断的成长之中,年龄的增长出于自然,而追求知识、锤炼技能、涵养德行,却可以凭主观的意愿。人生的责任在此,乐趣也在此。诚然,随着年龄的递增,人生阅历的增加,倘若我们还能怀抱审美的姿态,沉浸到生活的肌理中,哪怕还拥有一份悠然听雨的心境,细细品味那暴雨的痛快,中雨的均衡,小雨的隽永,毛毛雨的幽渺,那么,这般的听雨人生,也堪称美妙,不负流年。
  【文题延伸】最美的声音;审美的姿态;怀抱美好……(小引)
其他文献
他被称为“稀土之父”,在稀土化学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使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带领中国走进稀土强国的——徐光宪。  稀土到底有多厉害?美国媒体曾经给出一个答案:“稀土会影响到一切——小到手机、照相机,大到精确制导导弹、火箭卫星,都离不开稀土!”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前,稀土生产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
一个人,一包行囊,在寂静的清晨里,在孤独的脚步中,独自走向诗和远方。  朋友,你可知沙漠的故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际的沙漠中,夕阳下勾勒出金边的小沙丘,匍匐而生的小草,沙尘中飘荡着单调的驼铃声,这就是沙漠的锦绣。没有闹市的喧嚣,没有京城的繁华,只有博大的情怀与荒凉的朴素。我是多么向往远方啊!  朋友,你可知波涛汹涌的三峡?  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我喜欢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着文字之美、灵魂之美,产生共鸣,并萌生了把内心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愿望。这,也许是我爱上写作的理由吧。寫作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写作能让思维更有条理,同时让人拥有捕捉美的眼睛。在写作时,你需要把别人没看过的景或物描写得仿佛能让人在眼前看到,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写作让我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它渐渐地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  窗外,有幅画。  顺着窗外望去,首先
晚自习回家的时候,夜,早已沉寂,仿佛指尖飞舞的花瓣,一抹淡紫色的清凉顺着路灯微暖的灯光交织缠绕,在这一条路上轻轻地蔓延,在路的尽头勾勒出你的身影。  小学的时候,你是除了我妈妈以外第一个让我印象如此深刻的女人。  你带着一个煎饼摊,静静地在这条路的尽头,独守着那份不需掩饰的宁静。每一次我的那群同学在前面嬉闹着,可是走着走着,他们总会渐渐地没了声息,脚步放轻,扬起的尘埃无声地落下。经过你的摊子的时候
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景,大多呈现出萧杀与悲凉、凄凉与冷清。譬如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谓是极度的冷清了。  或许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看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心里就会产生悲伤与没落的感觉,他们由景生情,把人生的凄寒代入进去,使人感到“自古逢秋悲寂寥”。  可我眼中的秋景却是另一番景致,在秋日里闲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
【佳作示例二】  春来了,风暖了,水涨了,山青了……这些景色真美呀!  可是妈妈说,这并不是春天最美的风景。那春天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呢?我开始寻找。  我来到村外的小河边,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蓝天空,一群鸭子在远处闲游,“嘎嘎嘎”地叫个不停。一排排柳树在河边梳妆打扮,风拂起了她们长长的秀发。几只小鸟在卖弄清脆的喉咙……我觉得这就是春天最美的风景。可妈妈却摇头说不是。  我继续往前走,远处是一片桃园。这
有一种甜不是舌头尝到的味道,可能还包含苦、酸、辣等滋味,它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来自我的亲情屋檐。  最近,我家遭到重大一击——妈妈病了——脑袋里有囊肿:开始是头晕眼花,四肢無力,以为又是贫血引起的心脏问题。后来头爆炸式疼,爸爸硬拉着妈妈去了中山医院。  晚上才知道,妈妈脑袋里长了囊肿,还压迫到神经。万幸的是,囊肿属于良性,但手术有极大风险,毕竟,部位是在神经中枢。  爸爸赶紧找人办好住院手续,并做了
或许往高处远处走是人的本能,不然怎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攀登和远足。我对于这些事虽不是很痴迷,但也乐于往大自然中跑。我觉得人只有身处在大自然中时,一切感官才能够更好地各尽其职。  自我能跑能跳时起,便时常爬上老家门口的那棵老桃树,大半天都在粗糙的树枝上卧着,一抬眼就能看见斑驳绿叶上的婆娑光影。横斜的枝杈外是万里晴空,像一块洗得发白的浅蓝色牛仔布。  除了那棵不结果的老桃树,幼时的我还爬过一座不知名的野
人这一生,总在一次次遇见。这中间,庆幸能有新容,荣幸亦有旧貌。  有些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旧相识,比如骨血,比如亲缘,比如地缘。这样的遇见毫无线索,也不曾伏笔,解释不了,于是可以权当命中注定。彼此初见,你用哭啼,他用笑语,各自“健谈”,可对方却不见得善听。尽管主宾并不默契,但毫不影响尽欢而散。  自此之后,我们在与他们的重逢中长大,远行。这些人,后来成为我们不远万里也想见的人,还有他们脚下的那片土地
叶子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最终离开枝头,回归大地的怀抱。落叶的季节,如梦如幻,拾一片落叶,夹在书页里,便收藏了一个秋天的记忆。  初一之秋,满是回忆。还是未长大的顽童模样,和伙伴漫步在校园甬路。映入眼帘的是两旁不知名的树,树干挺拔,不算粗壮,却结实地撑着一树火烧云般的红叶。红透了的叶、半红的叶、映着暖黄的叶是那般可爱活泼,在风中摇摆着,应和着秋虫的浅唱。尤其喜欢满地的落叶,一脚踩一片,听它们在脚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