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复杂性肛瘘中的诊断价值

来源 :交通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复杂性肛瘘患者26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肝脏快速容积采集(1iver acce1eration vo1ume acquisition,LAVA)序列,以手术结果为依据,比较常规序列和多模态序列(常规扫描序列+DWI+LAVA)对内口、主瘘管(包括细小瘘管)及支瘘管的显示情况.结果:MRI常规序列诊断复杂性肛瘘内口、主瘘管(包括细小瘘管)及支瘘管准确度分别为70.0%、69.0%和66.7%,灵敏度分别为72.9%、70.2%和66.7%;多模态磁共振技术诊断复杂性肛瘘内口、主瘘管及支瘘管准确度分别为82.7%、91.4%和91.4%,灵敏度分别为87.8%、91.4%和93.3%,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主瘘管诊断的准确度及灵敏度优于常规序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可以较准确地显示肛瘘内口、主瘘管(包括细小瘘管)及支瘘管,是术前诊断复杂性肛瘘的重要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术中持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腰椎管狭窄(LSS)患者行后路融合术(PLIF)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108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行PLIF术患者随机分为持续滴注组36例,术前滴注组35例和空白对照组37例.持续滴注组于切皮前15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并于术中持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h维持;术前滴注组仅切皮前15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空白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比较各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实验室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运用合作药物治疗管理模式(CDTM)参与癌痛规范化治疗的作用.方法:出院癌痛患者60例,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30例.干预组在非干预组治疗基础上采用CDTM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肿瘤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癌痛治疗药物合理率.结果:干预组疼痛缓解有效率80.0%,QOL评分为41.11±4.76分,分别高于非干预组的53.3%和36.26±4.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药物合理选择25例(83.3%),阿片类药物滴定16例(53.
目的:探究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2(SNHG1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qRT-PCR方法检测80对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SNHG12的表达,分析SNHG12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SNHG1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SNHG12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血管侵犯密切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HP感染无明显相关.结论:LncRNA SNHG1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1tse)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11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常规后正中手术入路(posterior 1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Wi1tse+TLIF组和PLIF组各2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两组均未发生并发症,Wi1tse+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和术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1ate1et 1ymphocyte ratio,PLR)与Ⅱ期、Ⅲ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Ⅱ期、Ⅲ期胃癌患者12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PLR(prePLR)及术后PLR(posPL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prePLR和posPLR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最佳截断值为标准,将患者分成高prePLR组和低prePLR组,高posPLR组和低posPLR组,比较各组生存率.绘制Ka-p1an-Meier生存曲线
目的:评估简易腹部加压技术(simp1e abdomina1 pressure,SAP)在肝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或综合影像诊断为肝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应用简易腹部加压技术限制患者的呼吸运动,对照组患者自由呼吸,模拟机常规定位,测量两组放疗摆位误差及肿瘤移动度.结果:观察组左右方向(X)、上下方向(Y)及前后方向(Z)摆位误差分别为3.51±0.59 mm、3.08±0.86 mm和3.83±1.32 mm,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84±1.07 mm、6.71±
目的:观察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三踝骨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负重下床时间,术后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Barid-Jackson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58.94±2.63 min、骨折愈合时间109.42±14.28
目的:筛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临床疗效的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9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抽取72例为观察组,20例为验证组,接受以紫衫类药物为基础的不少于4个周期NCT.采用RECIST 1.1标准评估疗效,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SD+PD).采用单因素分析观察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ER、PR、HER2、Ki67、分子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与疗效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
目的:观察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issue-se1ecting therapystap1er,TST)结合外剥内扎术(mi11ian-morgan,MM)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方法:混合痔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MM,观察组采用TST结合MM.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肛肠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RSTV、RMTV分别为61.37±8.85 mmHg和175.84±14.66 mm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带状疱疹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甲钴胺片和醋酸泼尼松片,连续10天,观察组在疱疹局部及相应的夹脊穴处刺络拔罐后进行针刺,连接电针;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焦虑HAMA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种治疗方法都可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及焦虑状态,治疗10天后观察组VAS评分1.67±2.34分,低于对照组的3.22±2.86分;观察组HAMA评分6.19±1.64分,低于对照组的7.70±3.47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