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作应以内涵建设为本

来源 :高校理论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_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工作应以内涵建设为本李名锐高校工作千头万绪,但应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本。所谓内涵建设,是指为保证更好地完成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职能,提高办学水平而充实内在实力的诸方面工作。高校的内涵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仅就几个重要方面,谈些粗浅看法。一、...
其他文献
笛卡尔囿于唯理论的认识阈限,从"我思"出发,以"怀疑"为手段,用与思维的本性一致的东西即理性来证明,确保自身的存在,所建立的主体以及构建的"客观"无非是将部分当作全体。康德提出了"统觉之必然的统一"的原理,其所谓的"客观"表面上是试图克服主观主义,使理性具有某种"客观效力",本质上正是思维的"先天综合",而这正是主观主义,其客观化过程最终没有避开"目的论"。客观主义虽以现实的客观存在为依据,却不能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客观存在,实则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时间概念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哲学家们都参与了这一课题的讨论。《资本论》对此的重大理论贡献在于,它不再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考量时间的本性,而是径直从现实的人的生命异化着手,来探索时间流俗化的深层根源。马克思始终把生命的异化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思考,在他那里,时间只不过是生命得以展开自身的维度和视域而已。澄清马克思对时间观念的变革,无论对于厘清马克思哲学同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区别,还是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旨趣,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精日"和恶搞历史等事件,给国家认同教育提出了警示和反思。马克思"生成论"人学思想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现成论"人学思想的超越,从根本上改变了追问人的方向,改变了揭示人的本质的传统思维范式。"生成论"人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决非先验性的或能够预设和强加的,而是通过人自身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马克思"生成论"思维范式下国家认同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旨在建立起让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有时间、有机会、有精力、有兴趣、有动力与身处其间的国家进行互动的机制和路径,建立起回归人们的"类生活"、"类
依靠党和工人阶级才能做好引进外资工作北京叉车总厂李平引进外资旨在解决我们的技术和资金问题,但现在看来却没有完全达到这个目的。比如我们的技术消化,有两个行业对比研究很说明问题:一个是航天工业,过去从苏联引进技术,后来苏联专家撤走了,但因技术消比得好,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依法改革的刚性约束下,地方政府在改革创新中所面临的法律限权、法律缺位、法律滞后、法律保障不足、法律冲突等问题愈发凸显。然而,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下,地方政府在破解改革创新的法治困境时并非总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相反,他们会通过"自主性赋权"主动作为、积极谋求改革创新合法化。"自主性赋权"刻画出地方政府主动应对改革创新法治困境的系列行为策略,包括启动技术修法、寻求法定依据或上级政府授权、推动创新扩散与传播、引导公众参与等。"自主性赋权"的巧妙之处在于当改革创新的法律合法性不足时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具有鲜明的人与自然的辩证一体性关系的理论主旨;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展开,可以表述为异化劳动—物质变换的断裂—资本逻辑的扩张—资本扩张悖论—制度变革五方面依次铺展的逻辑进路。不论是人与自然的辩证一体性关系,还是通向制度变革的五方面逻辑进路,都为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因,体现鲜明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绿色化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包容性的发展取向。彰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空双维进路的包容性绿色发展,必然要走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所昭示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
通货膨胀与商贸活动关系之探讨曲德森通货膨胀,是百种经环矛盾的综合民联,抑制通货膨胀,就回从经环系后总体民真百个后面予以综合治理。不艾试就通货膨胀导商贸活动中不规范方为的关系,以及姐回用强国家对商贸活动的宏观调援,以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作一探讨。通货膨胀...
叶海卡·德罗尔因其在政策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被誉为"政策科学之父",逆境政策理论与治理重塑理论是他针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21世纪以来的困境提出的宏观政策制定的对策。我国"放管服"改革自2012年以来进入整体化、系统化阶段,是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宏观政策应对,体现了逆境政策与治理重塑的特点,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了困境和阻滞。运用逆境政策理论与治理重塑思想可以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
略论教育优先发展柳海民1994年的全教会提出,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所谓优先发展也可称为超前发展、先行发展或教育先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不仅含有先于经济发展而超前发展的意义在内,而且更包括在同一时期同等条件下,教育要优于其它行业而先行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城乡关系的变革,农户家庭内部对劳动力要素和资源要素投入进行了能动配置,农户经营开始发生变迁,根据土地自发流转规模的扩大,小农户经营开始向中农户及农户型家庭农场等经营类型演化,并产生了纵向递进关系和横向联合关系,农户经营完全可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农业治理理念上存在误区,尤其是出于"治理便利"和"创新竞争"的动机,积极推动农地的大规模集中流转或大规模集中服务,力图以超出农户经营范畴的农业经营形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践过程中,农地规模流转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