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来源 :高校理论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x200901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张孝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
其他文献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使生态保护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生态保护实践在项目中后期会对实施区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宁夏泾源县是中国西北典型的生态贫困区,田野调查显示当地农民如今在生态保护实践中面临着生态补偿与农民损失间的不平衡加剧、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性缺乏、区域生态效益与农民个人利益冲突的发展困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裕的生态资产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因而"生态贫困—生态保护型贫困—生态反贫困"是该地区发展路径的演变形式,故以生态反贫困、以生态促发展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式。外部扶持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不曾真正信仰佛教,他对佛教的理解和需求缘于部分高僧的"神通"和道术,故灭佛并不是其长期国策。因此,所谓佛、道冲突和儒、佛冲突,以及统治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都不是拓跋焘灭佛的主因。盖吴造反及拓跋焘在长安寺中的见闻,只是刺激了灭佛的念头和行动,但其灭佛的真正原因是北魏佛教的发展与拓跋焘以儒治国的路线不协调。早期《魏书·释老志》及《高僧传》等史料的误载,造成后人对拓跋焘灭佛过程及成因尚有诸多误解。其实,拓跋焘于真君五年正月庚戌所下的诏书,并非专门针对佛教而言,而是将一切阻碍儒教立国的
在我国,小农户现代化改造是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小农户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经济组织,小农户现代化改造主要是对传统生产要素的现代化改造,而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与小农户自身改造意愿、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小农户现代化改造急需以政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外在力量来推动,充分发挥政府的帮扶和引导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服务作用,推进小农户现代化进程,最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西夏继承并发扬了唐代以来的水权获得、分配、转让原则。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沿渠节亲、议判大小臣僚、税户家主、寺院、官农主等灌水户依时节、按次序轮流取水;使用权通过渠道夫役、差役获得,寺院、节亲等有不纳土地税的特权,但差役不能免,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土地、水权、渠道夫役的核心是土地,水权从属于地权。若土地转让,连同附着的水权、赋役一并变更。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卷帙浩繁,"中国"称谓的使用情况亦十分复杂。这个沿用至今的称谓,其地位无以替代,始终承载着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的向西传播的中国文明。通过翻译、梳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有关"中国"的记载,结合中文古籍对"中国"称谓进行考辨,分析其使用特点以及称谓背后所体现的"中国"形象的认知与认同。随着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接触与交往的不断加深和扩大,这些称谓反映了对"中国"形象认知与认同的不断丰富和拓展,从神话到现实,从模糊到清晰,体现了持续的善意和美好。
宋初地缘政治的变化与今鄂尔多斯南缘地区的边疆化是造成北宋西北边疆地区蕃汉之间互通婚姻以及人口买卖、流亡等问题的客观原因。北宋政府采取法律与政治层面的功利主义安全应对措施,试图解决以上问题以期达到抑制夏州割据政权政治势力扩张并构建华夷秩序,但收效甚微。宋夏西北边界存在的蕃户构成的中间地带,以及华夏核心区域经济共同体的联络与凝聚功能等因素是西北边疆地区人口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的深层历史原因。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私铸钱"曾经有过数次合法存在阶段,当国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依赖私铸钱调整货币政策时,便以诏令的方式鼓励私铸钱大行其道;当私铸钱泛滥影响经济秩序及破坏币制时,国家会收回铸币权并以"盗铸"罪予以严惩。私铸常常处在合法与不法两极变动关系之中。唐代以系统性立法对私铸钱确立了法定罪名,唐律与唐格都将其定义为严重犯罪,通过立法固定了私铸钱的本质属性。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贞观玉镜将》译名与性质的判定争论不断,终无定论,以至于出现数个译名、性质混用的情况。根据对西夏临时征战制度——"统军制"的理解与西夏文翻译规范及汉语古籍用词习惯,此书应重新译名为《贞观统玉鉴》。以此书军律专集与西夏临时征战制度的性质特点,对比西夏其它法典中的军律法条,将《贞观统玉鉴》性质定为"统军制"下察军所用主要针对军官兼顾士卒的西夏军律。
期刊
民间善书是以劝人为善止恶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规范。自宋代开始,儒释道三教都编有民间善书,而道教善书是较早出现、影响深远的民间善书。道教善书是以善恶报应为核心内容、成文化的社会规范,其目的也是劝谕民众为善止恶。南宋时期出现的《太微仙君功过格》是道教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详细规定善恶行为的数量评判及使用方法的道教戒律类典籍,其核心内容也是劝善止恶,因此也是一种重要的道教善书。作为一种以善恶报应为核心的社会规范,《太微仙君功过格》的大部分内容也可以适用于乡土社会,逐渐被乡民所采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