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深度学习 构建“活力思维”课堂——活力思维课堂教学范式案例解读

来源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将所有学科的教学目标均聚焦于学科课程素养,而学科思维则是学科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活力思维课堂教学基本范式,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设定思维目标,选择思维训练点,运用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本文将以语文二年级下册的《蜘蛛开店》思维型教学纪实为例,具体解析“活力思维”课堂教学基本范式的实施。
其他文献
一、问题提出角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作为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角主要用来刻画“两条线在一个平面内相交所成的倾斜度”[1],是直线间相对倾斜程度的定量表示[2]。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3],角概念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
期刊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浙江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转型加快,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美丽乡村迭代升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空间是人类阅读活动开展的必要物质基础。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不断深入应用,空间以更具融合性、体验感与智能性的特征重塑数字阅读生态,并深度卷入公众阅读生活。在数字阅读实践中空间成为意义展现的文本、虚实融合的界面、社交展开的场景。空间重塑的数字阅读不仅是静默的思想交流,更是公众参与数字生活的方式、增强身份认同的途径、接入社交圈群的纽带以及重识本地文化的入口。
理与法展现了数学的两个层面:理反映的是数学的本质与根源;法体现的是数学技能。在小学数学中,厘清数学原理,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促进小学数学知识的关联与深度学习;掌握数学方法,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技能,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排上,主要应体现理与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突出理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则要与时俱进改进法的编排。
中国古代有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大约源于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广为流传。其由来是否更早,现已不可详考。任昉撰写的《述异记》开篇就记述了这一传说:“昔盘古氏之死,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任昉是南朝梁人,他在《述异记》中记述了很多先秦以来的神话传说,其中关于盘古的就汇集了多种,也可以说是从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盘古神话做了立体式的记述。其实在任昉之前,已出现了关于盘古的记载。
期刊
一、引言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1],将其应用于数学教育具有多元的教育价值。以1976年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的成立为起点,共同体提倡教育中
期刊
阅读不仅要读通文字,而且要透过文字,理解文本丰富的意义,并进行一定的创造。“阅读力”就是使用一定的阅读策略,理解文本意义的能力。在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力的过程中,可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如下策略:关联生活,培养联结力;活跃思维,培养提问力;借助直观手段,培养图像化力;提供支架,培养推测力;设计任务,培养综合力。
修辞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发展历史的学科,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修辞亦占有关键一席,其中以比喻和拟人最为显著。本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理念指导,聚焦统编本教材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文本中高频出现的这两种修辞,在教学实践层面建议统整为三个环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于修辞的思考,初步认识修辞;借助"思考"促进学生对修辞所在文本的体悟与理解,强化修辞表达效果的体认;承袭"体悟"之势头,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