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台G-M制冷机为冷源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研究

来源 :低温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单台G-M制冷机为冷源,研究设计了一套可满足8-300 K温区内任意温度点稳定可控的材料力学测试系统,满足对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等力学性能的测试要求.该系统利用少量氦气作为导冷介质,为系统内的夹具、样品等降温,降低至最低温度8K用时14小时.选取8-300 K内多个温度点对系统进行控温测试,验证该系统在8-300 K内具有可连续稳定控温能力.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以77 K为低温的典型温度点对5a06铝合金进行拉伸测试,并与平台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该低温力学测试系统的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其他文献
为实现液氢在空间中安全高效应用,针对微重力条件下液氢膜态沸腾现象,建立了加热细丝浸没在过冷液氢池中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VOF方法捕捉相界面,相变模型选取Lee模型,利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从气泡运动行为和换热特性两方面开展研究,结果发现液体过冷度和重力水平是影响换热机理的两个重要因素.在高重力水平、低液体过冷度的条件下,加热细丝上方持续产生气泡并脱离,随着重力水平的降低,气泡脱离直径和气泡生长时间逐渐增大,流体与壁面间换热量随之降低.在低重力水平、高液体过冷度条件下,气膜附着在加热丝表面不
对弯折型、旋转型两种节流阀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工质下节流阀的温降以及流量特性,结果发现与液氮与液氧相比,甲烷在节流阀内的空化更为严重,汽相出现的较早,汽液分布较为混乱.搭建低温节流阀流动换热实验台,以液氮和甲烷为实验工质研究不同工况下的节流阀的流动特性,将进口过冷度作为影响因素提出新的质量流量关联式,可以准确预测节流阀内液氮、甲烷的质量流量,所得结果与实验偏差小于20%.
针对某液氮预冷设备的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结构的应力集中位置与最大等效应力,并分析得到其失效原因为底部三通在低温下发生脆性破坏.根据分析结果更换了3 mm壁厚316L材质的三通,并进行了冷冲击试验进行验证,解决了容器失效的问题.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的166.6 MHz超导腔采用4.5K饱和液氦浸泡冷却,其内导体与小束管之间设计有加强筋以改善超导的应力分布,加强筋会影响气泡排出,气泡聚集过多会降低液氦冷却效果,有引发失超的风险.使用Fluent、Hfss软件对超导腔内导体附近的流场进行了流动/传热/电磁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研究了加强筋顶部开孔设计对气泡流动以及换热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加强筋顶部开10 mm、20 mm方孔时气泡排出比较顺利,内导体EM面最高温度、平均温度相差较小,相对误差分别为0.5%和0.4%.加强筋顶部不开
文中以提高长春高校教学楼中庭光环境为目的 ,采用Radience软件对典型中庭空间天窗采光模拟,得出相同尺寸不同天窗方位中庭的采光系数、最大照度和照度均匀度值,通过比较分析,南北向长的中庭空光环境优于东西向长的中庭,提出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合理的中庭空间布局及遮阳措施的结论.
为了提高甘南藏区院落式阳光间使用时段的热性能,在对院落式阳光间使用时段内热环境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一典型院落式阳光间进行实测与模拟,发现影响院落式阳光间冬季使用时段热性能的因素敏感度为:顶部材质>窗体材料>进深>南向窗墙比>高度>建筑朝向>东西墙传热系数.并以此提出相关优化建议,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提升户外活动环境品质与其使用水平是促进城市宜居性建设的重要过程.寒地气候对户外活动影响显著.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户外活动空间,城市滨水广场的建设需要重视对气候的回应.为探讨寒地城市滨水广场热环境如何指导户外活动空间设计,选取哈市两处滨水广场,采用微气候实测、问卷调查与记录等方法,研究其过渡季与冷季各类使用特征与局地热环境、受访热感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空间使用率作为使用特征量化标准,结合人体热舒适为寒地城市滨水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提供指导.
为了提高超导磁体300-80 K预冷过程中的降温效率和安全性,开发了一种新的预冷方法.设计了一台以液氮为冷源、氦气为循环介质的可控温预冷装置,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包括低温风机、板式换热器、气动调节阀、翅片换热器等主要组成部分,整个装置与磁体构成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预冷装置的作用下,该超导磁体从300 K到80 K的预冷时间约为46 h,并保证内部最大温差小于30 K,降温时间较之前间接预冷方法缩短60%,为磁体冷试验初期制定合适的预冷方案提供了参考.
第三空间是城市活力研究的重要视角,也是寒地城市复兴的重要载体空间.文中以探讨寒地城市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为目的 ,以哈尔滨第三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室内、室外以及虚拟第三空间从宏观布局、微观建设等层次提出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为寒地城市第三空间的营造与优化提供参考.
通过对严寒地区贯通空间温湿度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连续实测,分析了供暖前后,太阳辐射、建筑开口、供暖等因素对贯通空间热湿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差异.结果 表明供暖前贯通空间受到太阳辐射、建筑开口的影响较大,温湿度波动明显;供暖期间受供暖因素影响,温差波动不稳定但幅度小.水平方向上非供暖期最大温差为2℃,供暖期最大温差为8℃;垂直方向上非供暖期的最大温差为3℃,供暖期最大温差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