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年匠艺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面站人
  我记事,在合作化之前。当年,村子里还没有成立农业社,农民各家种各家的地。种种手工业匠人,也没有被集中管理,大家多是个体经营,各自为政。各种手工业匠人,老百姓的说法统称为“耍手艺的”。 远年记忆里,经常能见到耍手艺的匠人们走村串乡。
  那时,跟上大人们赶庙会、上集市,寻常都能见到耍手艺的。比如银匠、錫匠,随便一块地面,拉动风箱、烧起坩锅,当众献艺。有人拿了银元来,在坩锅里化成汤汁,倒进模具,趁其冷却硬化之前,银匠摆摆弄弄中,刚才的银圆就变成了耳环手镯之类。银匠做好手镯,还要上戥子,也就是过秤,银子的分量自然丝毫不会短缺。
  记得在集市上,见过一个卖针的。那人卖针卖出花样,故而记忆犹新。一包针,五十个,五分钱,买了拿走,能有什么新奇?这个卖针的,拆开纸包,左手执定书本大小一块木板,右手每次捻起十多个钢针,甩飞镖似的甩出,那些钢针便均匀钉扎在木板上。当那人高高扬起手臂甩出钢针,在日头下就现出莹莹飞动的道道闪光。待一包针,全部扎上木板,这才收好了,卖掉。依然是五分钱一包,每包五十个,一个不会少。
  假如有某根针没有扎进木板,那人捡起来“咔嚓”撅断,略无踌躇。依稀记得他一边甩动钢针,嘴里一边吟唱着什么歌谣。可惜年代久远,我太年幼,竟没有记下词曲。
  在集市庙会上见到手艺人,多半是在预期之中,村子里来了耍手艺的,就有点意料之外。如果说,赶庙会是老百姓的盛大节日,那么手艺人突然出现就是孩子们的额外惊喜。
  在我的记忆中,来过我们村的手艺人,有张罗子的、箍漏锅的、钉盘碗的、钉秤的、钉马掌的、修锁子的、修炊具的,包括劁猪的、骟驴的,五花八门、五行八作,关乎乡间农家日用,差不多是应有尽有。
  耍手艺的进了村,要招徕生意,一般都带吆喝。匠艺有别,吆喝也各有不同。一个只是让本地乡音熏染出来的孩子,听着那些呐喊吆喝,觉得“侉声侉调”。或者,正因为侉声侉调,反而格外招人。有些匠人,压根是本地人,但它们的手艺和吆喝跟了外地师傅学成,吆喝呐喊起来,也都成了“侉子”。
  在我们县境一带走村串乡的匠人,张罗子的和修炊具的,以河北武安涉县的师傅居多。武安涉县位于太行山东侧,与山西是打交界的近邻。那儿的人,和我们盂县一样,孩子们自幼缺钙,多数头颅扁长。那样形制的脑袋,如今说来算几分时髦的“南北头”,盂县家当年叫成“扁骷髅”。我看那些匠人们的脑袋,比盂县家的还要扁骷髅。他们来了村里,孩子们就一窝蜂追赶了围拢了,看人家的扁长头颅,听人家侉声侉调呐喊。
  张罗子的,吆喝起来是“张——儿——罗嘞——”。仿佛匠人比大家高出一辈,占了人们便宜似的。他们习惯上就那么呼喊,老百姓习以为常,并不见怪。而修炊具的,偏生不吆喝。匠人们手执一块薄铁板,上面拴着一些金属的器具,各种擦菜片子、粗细饸饹床底子等等,走动之际,前后晃动铁板,打竹板似的那么敲打。各种金属片儿发出的声音,“铁、铁、铁”那么响。人们说,那就像是匠人们在叫“爹”,这就又比人们低了一辈。先头高出一辈、而后矮下一辈,匠人和村民,结果大家扯平。说法当然只是说法,人们当闲话说着玩儿。
  罗子匠来村里耍手艺,我见过一回。农家加工粮食筛面的罗子,由罗帮和罗底两部分构成。依据筛面需要,罗子有粗罗细罗之分。而依据罗底使用的材料,具体又分作铁丝罗、铜丝罗、马尾罗和头发罗。价格也略有等差,铁丝罗相对便宜,而以头发罗最贵。匠人剪下一块大小适切的罗底,耍出手段,反复缓慢使力,将罗底与罗帮死死绷紧。这整个过程,叫做“张罗子”。
  好半晌,主家和看热闹的人围观之中,匠人终于张好了一面罗子,大家仿佛同时松了一口气。然而,那人并不急于交货,往下还有动作。只见那罗子匠从容起身,双手捧起他刚刚张好的罗子,先是伸头将里外细细察看一回,看罗帮罗底有无些许瑕疵;接着举起来,向着阳光再好生端详良久,仔细验看罗孔是否处处均匀。末了,左手执定罗帮,挥起右手去敲击罗底。那一刻,超乎我的想象,那罗子竟然发出了“砰砰訇訇”犹如敲击铜鼓似的声音。最后,该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那罗匠将罗子倒扣在地下,他自己竟然整个站到了罗底之上!
  头发罗、马尾罗,那材料千真万确就是细如发丝啊!大家屏声静息,人人悬了一颗心。罗匠下得地来,肉眼看去,那罗底平整如初。而那罗匠,此时再次举起罗子敲击,一如方才,大家耳边仍然响起了“砰砰訇訇”犹如敲击铜鼓似的声音。
  直到这时,那罗匠方才环顾周边,露出自豪的笑容。
  他耍的是手艺,他在为他的手艺自豪吧。
  这样一面罗子,寻常可以使用几十年。
  篦梳劈柴
  当年农家过日子,多半秉持“勤俭”二字。使用东西,讲求爱护节俭;购置物件,务须结实耐用。人们远远没有进入什么“快餐”时代,消费观念一概老派。
  比如老辈传下来的瓷碗瓷盘,所谓细法物件,万一摔开几瓣,也不会轻易扔掉。等钉盘碗的来了,要请那匠人把碎片锔钉起来,好继续使用。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 在瓷器上钻孔安钯钉,那钻孔的钻头,便是金刚钻。一只破瓷碗,锔钉起来,往往要钻二十来个孔,安上十来个钯钉。那只瓷碗值多少钱呢?工钱、料钱算下来,差不多值半个新碗。你说他何必花半个碗的钱,使用一只破碗呢?他说破碗一样盛饭,算起来省下半个碗的钱哩!
  钉盘碗的之外,寻常来村里耍手艺的还有箍漏锅的。箍漏锅,有的地方叫做“锔锅”。专门的匠人就叫锔锅匠。铁锅摔裂了,或者年代久远有了漏隙孔洞,农家也往往不肯随便卖了废铁,更不会扔掉,多半要请锔锅匠把它锔好,继续烧水煮饭。
  锔锅的时候,匠人会根据情况,使出两种手艺。一种,也要钻孔,使用钯钉来锔好裂缝。一种,则是动用坩锅,烧化了铁水,用来填补较大的漏洞。两种手艺合起来,整个都叫锔锅,咱们山西方言,说成“箍漏锅”。有趣的是,老乡们将那“箍漏”两字,理解成一个动词。补锅、锔锅,箍漏锅,一样的意思。锅破了嘛,请匠人箍漏箍漏!箍漏住了,还能使唤!   这样的锅,破了锔好,再破再锔,往往也能使用几十年。所以,乡间有“破锅熬败铁梁筲”的俗话谚语。担水的水桶,我们老家叫水筲。木帮木底,同样是请专门制作水筲的匠人手工制作。拦腰有三道铁箍,牢牢箍住木板;上面有铁条打就的梁子,是为拎起水桶的把手。担水的担杖,其铁钩和水筲的铁梁,反复接触磨损,那铁梁终有被磨断的时候。而灶台上常年煮饭熬水的铁鍋,尚还能够勉强使用。上述谚语,老百姓类似说法,还有“软舌头熬掉玉牙”,其传达出的主旨意味是一样的。
  我在老家村里跟着老奶奶生活十年。寻常农家,记得家里有数的几个身边物件里,以老物件居多。别的不说,单说奶奶手头的一只篦梳,她老人家就使用了七十多年,整整一辈子。
  我说家里人们的身边物件不多,是一句大实话。比方,农家妇女,媳妇熬成婆婆,一生能拥有几件首饰、寻常能使用多少梳妆品呢?她们的生活非常简朴,梳妆打扮仿佛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一把梳子,用来拢头发,所以梳子有的地方又叫做拢子。另有一把篦梳,用来篦头发。想当年,乡间卫生条件差,又没有什么杀虫剂来消灭寄生虫。万一生了虱子虮子之类,怎么处置呢?除了经常洗头清洁,剩下的办法就只能是用篦梳来清除。对于寄生虫的问题,老百姓一则是无奈。好比人类总是消灭不掉老鼠,只好与它共生共存。再则,还有自我解嘲一法,找个心理台阶。大家这样讲:朝廷爷身上,都有两个御虱子哩!
  梳子、篦子,女人们使用的官粉、胭脂,雪花膏、洋胰子,包括小女孩喜欢的头绳、发卡,松紧带、猴皮筋,除了赶集上店,平常购置主要依赖走村串乡的货郎。货郎进村,无须吆喝,只要摇动他的拨浪鼓,不消一袋烟工夫,娃娃大娘闺女媳妇们早围拢了货郎担子。他那担子,当街铺展开来,几乎就是一个小型百货商店。平摆的盒子里、竖放的架子上,什么日用小物件都有。其中当然也有篦梳。那物件,年里月里或许都卖不了一个,但他得备着这种货品。
  记得有一年,我们村来过一位专门卖篦梳的小贩。据他自称,他卖的篦梳是自个儿制作的,那么,那小贩同时也是一位篦梳匠人。
  应该是在夏天,人们单衣单裤的季节。我们一伙玩伴正在村街上疯跑,乍然听见一个人怪怪的呐喊声儿。“刮子、刮子”,一声接一声喊叫。“刮子”是什么玩意儿呢?我们奔到近前,只见那人中年相貌,留着一个锅盖头;白衣黑裤,裤腿格外肥大,裤脚开口极宽。侉声侉调,不知是哪里口音。他随身背着一个帆布褡裢,此时敞开摆在当街,一眼看去,绿色脊骨、金黄梳齿,他喊叫的“刮子”,说的原来是篦梳。
  ——篦梳的材料是竹子,竹子主要产地在南方;后来回忆那人穿扮口音,他该是一个南方人吧。
  对于篦梳,我当然不陌生。奶奶的那只篦梳,寻常扔在窗台上,我见的次数是太多了。别的不知道,知道那物件的材料非常结实特别硬棒。中间安篦梳齿儿的脊骨,四棱四正,相当厚实,篦梳齿儿紧密排列,几乎“间不容发”。从一人高的地方摔下来,摔到石板上,绝对毫发无损。
  这个喊着“刮子”卖篦梳的匠人,为了证明他的货物地道,竟然当众声称,说他的刮子能够劈柴!篦梳能劈柴?莫说见过,听说也从没听说过。这可真成了现场版的“今古奇观”啦!
  说话间,果然有人就近反身进到谁家院里,专门挑了那种特别结实的干硬柴火棒子,拎到场子当央。我们老家,当年人们烧火暖炕,砍的是山柴。山里柴火,要数柞木也就是村人称为“柴木”的,最为结实。农家寻常拿来做镢柄、镰把,其硬棒难劈,可想而知。
  有人拎来柴木棒子,也不能说村里人促狭,故意刁难外路匠人。那匠人自个儿把话说在场面上,他该当为此负责。
  当初年幼,心灵半是敏感半是柔软。既有几分好奇,想看个究竟,看看篦梳到底能不能劈柴;又有几分担心,生怕那侉声侉气孤零零的一个外路人当众出丑。
  心跳着,忐忑着,想逃开现场,分明舍不得;想看个究竟,确实又不敢直视。
  那卖刮子的匠人,面不改色,略无惧意,众目睽睽之下,果然便拿他的篦梳去劈柴。人们寻常劈柴,使用刀斧,而刀斧都有把儿,抡起来容易发力。一只篦梳,即便非常结实,用来劈柴也难以操作啊。他就那样,徒手执定他的篦梳,抡起来去劈柴。“咔咔”声响过处,柴火棒子真个被纷纷劈开。末了,那匠人扬起篦梳请人观看,递给大家认真检查,他的刮子也就是篦梳,完好无损。
  这儿应该有掌声的。但那时村人没有鼓掌习惯,便也没有如今电视剧中夸张的表演场面。大家觉得那很正常。手艺人,耍的是手艺,卖的是手艺,你的手艺就应该出色。好比农民种地种得好,何尝要人鼓掌夸赞过呢?
  当下,老者们微微颔首,我这儿替那匠人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
  往下,有人开始问价,准备买篦梳。
  说来今人或许难以相信:那样质量的篦梳,一对儿,两个,喊价只要五角钱。有人犹豫,有人去取钱,这时分,那人接着应许道:如果你真个要买,买两个,另外奉送一对儿!
  一只能劈柴的篦梳,算下来竟然只卖一毛来钱。
  钱,曾经是多么值钱!
  而钱再值钱,我觉得实在不值那份质量和那份手艺。
  席子盛水
  我的老家盂县红崖底,近年许多朋友文友都去过。如在夏秋之际,倒也满眼一派葱绿苍翠,山野间景色怡人。
  但我们村古来缺水。十里深浅一道山沟,暴雨之时有山洪咆哮,山洪过后,便剩下一道干河槽。人们常年吃水,不能不依赖旱井。老天落雨,雨水贮入旱井,浑汤泥水的,大家澄清了食用。
  我们村缺水,村南却意外有一片芦苇地。原来,村民起房盖屋、脱坯垫圈,历年在村南一个固定地方取土,那儿就出现一大块洼地。夏季雨水山洪积聚,这里就成了一个季节性池塘。池塘四周,不知起自何年何月,生出那么七八亩芦苇来。夏季苇叶喧哗,入秋芦花似雪,竟成山庄一方风景。
  每当端午前夕,准备包粽子,不止本村,包括周边村社的人们都要来这儿采摘苇叶。小村小庄的老百姓,这几天尽显一派宽容好客风度,人人脸上写满了自豪。   芦苇,除了苇叶能够包粽子,主要用项是两条。
  一条,整株芦苇,可以绑扎起来制作乡民打顶棚的骨架,还可以在盖房时节铺在椽子上,代替苫板用作苫房铺瓦的材料。
  最重要的一条,苇子的最大用途,是能够编席。用芦苇编织出的席子,近于正方者,是炕席。根據各家土炕的尺寸,编成“六六”或“六八”见方。近于长方者,叫做条席。丈二、丈五不等,围拢起来当粮囤。
  我记事的时节,乡民日子清苦,多数人家炕上,哪有毯子毡子之类,都是铺一领光板席子罢啦。席子固然结实,孩子们偏要尿炕,一年下来,席子差不多也就沤烂。于是,单是本村,席子用量不小。
  本村产芦苇,芦苇能编席;席子用量大,于是我们村就有专门编席子的一个席匠。
  据说那席匠是河北平山人。天生一张歪嘴,嘴角斜斜地扯到耳根那里去,大家都叫他“歪子”。他的真名叫什么?村里似乎没人知道。其人何年何月来到我们村的?没听有谁说起过。我离开村子时还是个懵懂少年,也不曾打问究竟。
  歪子是个光棍,积年也不回他们老家平山。村里有家富户,户主名叫耧元。一处四合院,四合院的东厢还有几孔窑洞。歪嘴席匠就常年住在这家东院的窑洞里。到土改的时候,几孔窑洞就算分给了歪子。
  红崖底村,东西一道河槽将村子自然分开南北两面。沿着河槽往东,村头山嘴建有一座药王庙。庙里兼而供奉着山神与文昌。这座庙在建国初成了我们读书的小学校。耧元家的院子建在河槽边,同学们上学下学,都要从他家的院墙外经过。经过的次数多了,小伙伴们还断不了顺道进院子里去玩儿,我们对于席匠歪子的种种景况和具体编席子的章程,就渐渐知道些大概。
  耧元家东厢窑洞院里,几乎满院都是芦苇。窑洞前,立着一捆一捆的芦苇,晾晒风干。编席子,芦苇要事先破开,变成篾条,然后才能开始编织。当院,平铺着风干好的芦苇,用一只重重的碾轱辘来回碾压。圆柱形的芦苇,被石碾压劈了,随后席匠再用篾刀细细破成合用的篾条。
  据村里人说闲话,说是席匠歪子和耧元的老婆相好。小孩子虽则对男女情事懵懵懂懂,但对这样的话题天生敏感颖悟。耧元的小儿子和我们是同学,孩子们骂架,有时急不择言,就骂出“小歪子”来。我端详过他那小儿子,却又并不是歪嘴。
  闲话归闲话,在窑洞院里,大伙儿寻常能看到耧元老婆帮着歪子破苇子。那女人裹脚,恰恰正是那种粽子样的小脚,她竟然能踩了碾轱辘来回滚动。正着过去,倒着回来,在上头飘然往还。若是天冷时节,她会袖起手来,潇洒从容站在来回滚动的碾轱辘上,看歪子编席、笑盈盈和歪子聊天扯谈。
  我们上学路过这儿,如果正好赶上那女人在破苇子,隔了院墙,看不到全身,只能看到她胸脯以上,于是,觉得她好像在半天空里来回飘动,腾云驾雾一般。那情景让人觉得格外神奇,觉得那就是一幅画、一首诗。
  村人家家用席子,私底下都不吝夸许席匠歪子的手艺。歪子是平山家、外路人,说话本来侉声侉调,况且歪了一张嘴,愈加不善言辞。偶然听到人们夸许,就模样怪怪地笑,嘴角斜斜地扯到耳根那里去。
  有一回,有人在窑洞院杀棋,不少闲人围观助阵,呜呼呐喊的。歪子心无旁骛,管自在一边编席子。有个闲汉故意逗乐子,说歪子的手艺不沾弦,席子编得不怎么样。这可就伤着了这位手艺人,歪子当场生了气,嘴角愈加扯到耳根那里去。他歪着嘴,恼悻悻地低吼了三个字:担水去!
  说他编席子的手艺不沾弦,要人担水干什么?见识过席匠拿手把戏的都知道,这回要有好戏看了。于是,便撺掇年轻后生赶紧去担水。不一刻,两桶水担到跟前,歪子脸色还没缓过色儿来,怒狠狠又说了两个字:吊起!
  歪子刚刚编好的一领席子,众人七手八脚的,用绳子穿了四个角,吊起在窑洞屋檐下。待吊起席子,将两桶水倒进了中央的凹槽。这时,歪子理都不理众人,背着手儿挤到棋摊子那里去看杀棋。
  一盘棋杀罢。棋杀得如何?没人关心。人们关心的是那领席子。一领席子,盛了两桶水,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众人验看一回,一担水竟是一滴不漏。
  众人再来瞧歪子,歪子的嘴角早已扯到耳根,脸上现出了他的招牌微笑。
  说来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
  席匠歪子早已作古,村人的炕头也早已不再铺用席子。席子能盛水,包括罗子能站人、篦梳能劈柴,那样的奇观,那样的手艺,在现实中俱都消失了。我记忆中的那些远年匠艺,唯有写在这篇短短的文字里,也许终将统统成为传说。
  【作者简介】张石山,1947年生,山西盂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集《镢柄韩宝山》 《单身汉的乐趣》《母系家谱》《神主牌楼》等,民俗专著《洪荒的太息》《礼失求诸野》,电视剧本《兄弟如手足》 《吕梁英雄传》 《晋文公》等。
其他文献
1 霍金之死  2018年3月14日,霍金先生去世。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科学巨人之一,他的去世引发了各界极大的关注。  其时,我到美国探视小女儿张溥,正在洛杉矶一个叫做阿罕布拉的街区赁屋而居。客居异国,那儿再好,自己也是不相干的外人。况且,那里的人们生活得过分幸福自在,就愈发凸显了自己的多余。恰好有个写作任务,带着电脑,间或在键盘上敲击一些汉字出来,方才不太那么失重。那里上网方便,感觉不到什么阻碍,
有眼不识泰山  虽有眼睛,却连高大雄伟的泰山也不认识,该词比喻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眼前也认不出来。这个词语的原型在晋代刘伶的《酒德颂》中出现过: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刘伶写的是人喝醉后视听都混乱的感觉,后来引申成“有眼无珠,不识高人”之意。而在民间传说中,该词的由来另有一番说法,且词里的“泰山”还被附会成了人名:  传说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
某位富商家中被盗,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往现场调查。后来在附近拘捕了两名可疑人物,并把他们带回警署问话。其中一名是游客,他向警察出事旅游证件,以洗脱嫌疑。另一名是聋哑人,他不停地用手比划,嘴里发出呀呀声,警察不懂手语,无法查问。一名警察悄悄地向警长提议,请手语翻译前来协助调查,但警长示意不需要。与此同时,他说了一句话,便立即知道谁是小偷了。  警长说了一句?你能猜出来吗?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以色列科学家正在全面破译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以研制只攻击阿拉伯人的“基因炸弹。英国生物学家断言,基因武器即将问世,20克超级基因武器就足以使60亿地球人死亡。目前多个国家正在研制基因武器。     什么是基因武器    基因是人类破译生命密码的钥匙,基因工程技术使人类有可能最终掌握并操纵生命。所谓“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出的新型生物战剂,它是在基因工
地震中最美的微笑    她,一名10岁的小女孩。汶川大地震中,倒塌的校舍砸断了她的左腿。在医疗救护点,她面对镜头,忍住剧痛露出甜甜的微笑。这张笑脸感动了无数网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力量,被网友们称为“地震中最美的微笑”照片中的女孩,就是什邡市红白中心小学四年1班的唐沁。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唐沁和10多名同学正在教学楼3楼,等着排练舞蹈。突然,教学楼剧烈摇晃起来,传来了垮塌的声
秋雁离乡,秋雨添愁,秋风送寒。  秋水静深流,秋山红叶染。  秋云飄飘秋霞斓,  秋画勾,秋曲弹,  秋林斑驳色,秋英铺如毯。
  
三、龚鼎孳剃发  《清史列传·贰臣传》(乙)里记载:龚鼎孳,字孝升,安徽合肥人。崇祯七年进士。  1645年,龚鼎孳29岁。去年三月,他还是大明兵科给事中(笔者按:兵科给事中,明清两代参与军事监察的职官名称,为皇帝近侍职官名称之一,秩正七品),一年后的今天,却成了大清的吏科给事中(笔者按:明清吏科之谏官,秩正七品),中间还做过李自成大顺朝个把月的直指使,不出北京城,一年官三朝,得了个“闯来则降闯,
一、以绘画活动促进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读懂古代诗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分散的意象有机组合起来在头脑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然而,在头脑中发生的事件是别人看不见的,甚至连自己也很模糊。因此借助于外显的图画来判断头脑中所构造的画面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与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相一致就显得特别迫切。  1.要求学生思考“视角”,即观察景物、事物、人物等的角度  绘画也跟摄像或拍照一样,先要知道它的“视角”。
和谐的大家族    大家好,帅哥海豚来啦!按照本栏目传统,我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族。我们海豚属于哺乳纲鲸目海豚科,我们的名字通称为海豚,不过,因为我是我们海豚家族中最最酷的一个,所以,大家都称我海豚大帅!你一定不知道,我们身材小小的海豚和鲸鱼是一类呢!还有,一些名叫“鲸”的家伙其实根本不是鲸,而属于海豚科,比如虎鲸、伪虎鲸,都是我们海豚家族的成员。  全世界共有62种海豚,在每个大洋中都可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