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诱导因子及相关circRNAs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现状

来源 :生命的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ONG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死亡率高、预后差,严重危害人类健康.HCC发生发展机制复杂多样.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对HCC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HIF相关环状RNA分子(circular RNAs,circRNAs)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异常,部分circRNAs可通过改变HIF-1α的表达来影响HCC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就HIF相关circRNAs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
其他文献
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通过非经典方式反向剪接形成的环状非编码RNA,在生物体内表达丰富,具有高度保守性、组织发育阶段特异性,且较线性RNA更稳定,可发挥基因表观调控、细胞通信、蛋白质翻译等多种生物功能.近来研究表明,在抑郁症模型动物研究中,circRNA能够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功能,与神经元发育、突触生长以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等有关.在临床研究中,circ-RNA有助于抑郁症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本文就circRNA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及其在抑郁症研究中
细小病毒是动物病毒中最小最简单的一类单链线状DNA病毒,其在自然界的宿主范围广,感染后呈长期隐性感染,对畜牧养殖业有重要影响.目前,对细小病毒的防治仍以接种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为主,但它们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灭活疫苗成本高;减毒疫苗存在返强的可能性.因此,研制更安全、高效、制备方便的新型疫苗是未来研究的趋势.本文介绍了新型疫苗的发展概况以及近年来细小病毒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细小病毒新型疫苗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黄鳝产业急速发展以及养殖面积剧增的同时,寄生虫疾病频发,给黄鳝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黄鳝寄生虫的种类、生活史和寄生关系、种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寄生虫病病症与危害等方面对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黄鳝寄生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人们全面了解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提供参考,并为黄鳝寄生虫疾病的合理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培矮64S是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衍生出的应用面积最大、不育临界温度最低的不育系.但其不育临界温度高于温敏核不育系株1S,杂交制种也没有株1S安全.为了探究培矮64S育性感温的机制,选育不育临界温度更低、杂交制种更安全的不育系,本研究以培矮64S为母本与丰源B杂交,再以杂交后代的不育株与丰源B回交两次制备近等基因系,以其中的不育株(系)进行育性感温性研究.结果 表明:在自然高温(日均温≥28℃)条件下,培矮64S衍生的40个近等基因不育株系的花粉完全不育,但在23.5℃处理6d条件下,花粉可育度最低的为
野地瓜果实可食,其老叶含丰富的黄酮化合物,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不同栽培方式影响野地瓜产量和品质,但其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比较了立体栽培和匍匐栽培的野地瓜在叶绿素、黄酮等6个方面的含量差异.结果 表明,相较于匍匐栽培方式,立体栽培野地瓜叶绿素、黄酮、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1.8121 mg/g、186.1667 mg/g、701.6667 mg/g、0.4550 mg/g、2.3537 mg/g、0.6725 mg/g,较对照分别提高了0.69%、31.19%、0.33%、4.50%、-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合成生物学的一项核心使能技术.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助推了合成生物学快速发展.然而,目前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性能尚有欠缺,智能设计、表达和投递系统等相关技术也不能满足医疗和农业领域的应用需求.未来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亟待开发更精准、高效、全面和智能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另一方面,需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CRISPR之外全新的颠覆性基因组编辑技术.
在中国,以往的泥炭普查主要围绕规模较大的泥炭资源展开,对零星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山区的泥炭地关注较少,而这些泥炭地正遭受着越来越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区的泥炭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开展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具有年代学数据的亚热带山区泥炭地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中国亚热带山区13个省(直辖市)泥炭地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中国亚热带山区泥炭地以造炭植物为草本植物的埋藏型泥炭地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相对冷湿的山区;20处典型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多为10~20℃,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的爆发进而引起藻毒素的释放.微囊藻毒素(MC-LR)是最为常见的藻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本文采用紫外/氯组合工艺,研究其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控制效果.结果 表明:紫外/氯共同作用下能够产生·Cl、·OH等活性自由基,具有协同降解MC-LR的作用,30 min即可实现MC-LR的完全去除,其降解效率随着氯投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pH的变化对紫外/氯降解MC-LR没有影响;在碱性条件下,MC-LR的降解效率随pH的升高显著降低,pH升高至9时,3
为了探究斑马鱼有氧运动能力的评估方法,为模式动物斑马鱼在运动医学、环境监测、遗传、药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泳道呼吸仪设计测试方案,测定不同年龄野生型斑马鱼的最大耗氧量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同时利用微量血乳酸测试仪检测递增游泳速度下斑马鱼的血乳酸水平.结果 显示:3月龄、8月龄、14月龄斑马鱼的最大耗氧量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3月龄、8月龄、14月龄斑马鱼的血乳酸阈分别是(2.98±0.86) mmol/L、(2.47±0.29) mmol/L和(3.83±0.25) mmo
2020年3月至2020年7月,利用废弃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壳,在热解温度为300℃和800℃下,制备小龙虾壳生物炭,并将其与海绵零价铁混合,制备成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新型填充基质材料.在小龙虾壳生物炭与海绵零价铁投入量的比例分别为2∶1、1∶1和1∶2,且二者的总投入量分别为60g、90 g和120g、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6h、12h和24 h条件下,在18个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开展实验,研究以小龙虾壳生物炭、海绵零价铁和石英砂为基质的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硝态氮、总氮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