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与尘埃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freedo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春季的这场疫情,让很多人失去了以往的节奏,我本来是要完成一本书稿的,但疫情到来之后,我先滞留在老家泰州,书稿因缺乏资料无法进行,当然在北京也不能完成书稿。因为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情绪生物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律动,写作无法正常进行。我现在统计了一下,这一段的时间充足,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闲暇,但按均量计算居然是我写作量最小的阶段。这段被隔离的时间内,我愤怒过,也苦恼过,也郁闷过,这些随笔记下的感受,或是看电视的感受,或是见到微信消息的感想,都是内心情绪的外化,现在回头看看,或许不那么冲淡,有点疫间的痕迹,现在收录在这里,也是一种记录吧。可能连尘埃都算不上,只是当时思维的一些痕迹。
  疫情之镜
  现代医学的发展让人定期体检,体检已经成为正常的生活课。体检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健康地活着,而不是去揭露人的“黑暗面”,而是为了人更好地活着,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否则有病不治,小病拖成了大病,轻症拖成了重症,后果不堪设想。
  现代社会犹如人的身体一样,也是一架完整的机器。机器运转得好,运转正常与否,是需要保养,也需要体检。通过体检可以发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哪个环节需要整治,哪个部门需要调整。但到现在为止,现代社会还没有能够找到一个确切的体检方式来为自己的“身体”做测试,定期做量化分析。无论哪种社会生活形态,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监督机制,都很难全面准确无误地检测出一个社会的“身体状况”。
  如果说,这一次的疫情是对社会全方位的“体检”的话,成本有点高,但是确实发现了我们平常不大容易发现的问题,也看出了我们社会机能方面的弊端。它仿佛一面镜子,像一面X光,能够照出我们身体的健康指数,道德的,高尚的,符合人性的。另一方面,照出了我们的“身体”内部的诸多病态。由于疫情的突发,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不能按照正常的节奏来进行,而这一提速,原先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缺陷就被放大,就被公众质疑,甚至带来了次生灾害。
  当然,这面镜子更多的时候,是照见很多人的灵魂。我们见到很多高尚的灵魂,那些不畏感染勇闯疫区的医护工作者,那些在生命弥留之际仍然惦记着家国的伟大情怀,还有那些默默为疫区奉献的无名英雄,比如志愿者,比如社区工作者,比如良知未泯的新闻记者。在网上流传的那幅护士推着车让患病的80岁老人看夕阳的照片,就是风景美、人性美、灵魂美的完美结合。患者的心灵是美好的,医护的心灵是美好的,她们都热爱生活,都热爱生命,都热爱大自然。她们无意间的一次看风景,展现的不是正能量这么简单的词,释放出来的是高尚灵魂之光。
  疫情也放大了我们平常不太察觉或察觉到但没有意识到的社会运转方面的机制缺陷。比如在信息对称方面,之前如果不够对称的话,带来的副作用也不为人所知,一些人也不关心信息对称的问题。不对称的原因自然很多,有些不对称可能是出于好意,有些不对称则出于私心。但这次疫情被延迟公布于众,被耽搁的原因虽然还没有查清楚,但信息不对称的弊端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惨痛的,它的危害性也就可怕了。
  在文艺界,有些人真心关心疫情,关心武汉人民的疾苦,也在尽各自的努力在抗疫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有个别人,在表演“抗疫”,借机来推销自己的作品,让人反感。这次疫间,创作的歌曲很多,情感真挚的不少,但也有一些无病呻吟的,我听过一首《方舱医院真神奇》的歌,会让身处疫区的人生气并感到恶心。作者没有去过方舱医院,凭空捏造,把方舱医院想象成游輪一样,神奇而快乐,完全不理解患者的苦与痛。文学界的一些报告文学作家也悄悄地深入抗疫第一线去书写那些抗疫的人和事,并没有高调宣传,属于文学在场。但也有个别作家的举动暴露了蹭疫甚至吃疫的阴暗心理,在后面有具体的分析。
  还有对待国内外疫情的态度也透露出一些人内心的黑暗,中国发生疫情,他痛心疾首,但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之后,一些人却有些幸灾乐祸,似乎这样才是“爱国”,缺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疾病无情,病毒无情,不论地域,不论民族,不论皮肤,应该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仅是中日之间的抗疫情义,也是全世界的共识。可惜的是,我们当中有人被狭隘的情绪和变态的心理主导,我们听到一些刺耳的噪音,对别人的嘲讽,也是对自己的亵渎。同样,对别人的悲悯,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蹭疫(一)
  此次武汉的疫情,“坑”了几个官员正常,没想到这次疫情会“坑”到女作家、女记者。疫情发生之后我担心抗疫文艺变成了吃疫文艺,因为每次出现灾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趁火打劫,方式不一样而已。文艺界也是如此,极个别品行不端的人变着法子吃疫,借灾难来谋取私利。
  抗洪的时候,他们会出来表演,非典的时候,乘机沽名钓誉,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们又是抗震的“英雄”,在灾难面前,在极个别人看来是升官发财的良机。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也是一位女作家,先从政府的出版资金领取40万,然后又假模假式地捐出了10万给四川灾区,弄得领导又批示又表彰的,差点树立成作家楷模。殊不知人家这是一笔生意,左手右手之间,已经赚了30万,还落得一片义捐的好名声。之后,一路青云,升官发财。
  现在极个别人又出来吃疫了,不仅堂而皇之地吃,而且吃相难看。刚刚看了一位女作家的公号,说深入武汉写电视剧本去了,起初老板让她去写剧本,她说不吃人血馒头,但后来还是决定去吃了,是什么打动了她?现在不得而知,现在中国电视剧的产业化投资规模很大,尤其是这样的国家项目,投资和扶持的资金真的不会少,编剧自然不会被亏待。女作家信心满满地踏上了武汉的征程,在网上也是引起了一片关注。
  人血馒头的典故来自鲁迅的小说《药》,华老栓让华小栓吃夏瑜的人血馒头,是为了治病,他们也不知道夏瑜牺牲何故,华老栓只是迷信人血馒头能治好儿子的痨病,他的愚昧属于无知造成的,华老栓算不上邪恶。但是,武汉的疫情这么严重,死亡的家庭那么悲惨,这位作家已经移居海外,生计不会有问题,如果生计有问题,老板第一次找到她,她就会像华老栓为了救儿子的命,不在乎吃不吃人血馒头了。现在的口气有点优哉游哉地去编剧,比之华老栓病急乱投医来,不是愚昧而是贪财,不仅贪财而且血腥,什么钱都敢挣啊。   或许有人说,作家也好编剧也好,都是一个行业,都是一门赚钱的手艺,为何她不能挣钱?俗话说:盗亦有道。何况作家又不是简简单单的手艺人呢?这位作家口口声声要歌颂普通人,要有责任,那么,之前你的责任在哪里?你怎么没有勇闯疫区?你第一感又为什么觉得这是在吃人血馒头呢?当然,如果你将全部稿费捐给疫区的人民,就不是吃疫,否则说得难听点,你吃的不是人血馒头,而是吸的人血,那些尸骨未寒的死者身上的血!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现在这位女编剧,也拿出一笔从政府那里得来的扶持资金,然后慷慨地排出几吊钱来,捐给武汉的某机构,然后一片喝彩,之后在文艺界的抗疫庆功大会上领奖戴大红花,这些年人们已经看够这样丑陋的剧本。
  然而,演技虽差,却屡试不爽。
  蹭疫(二)
  疫情期间,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作家都正义地发声,真实地发声,但千万不要像那些奸商乘机兜售自己,牟取暴利,更不能吃人血馒头。近日看到一个作家好像大放血一样,让自己的一个短篇小说放到网上给读者免费阅读,好像是义举一样,还美其名曰为公益。
  武汉的疫情使全国人民都痛心疾首,很多人为此作出了很大牺牲,很多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援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为一个作家,如果有能力,你表达对疫区人民的同情对医护人员的赞美,无可非议,你如果沉默,也是正常,沉默是权利,也是一种表达。但千万不要把疫情变成“秀”自己的舞台,利用疫情来推销自己、宣传自己。而免费阅读这件事,有点蹭疫,有点不尊重武汉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感受了。因为你这些作品本来就存在,本来也没什么人读,这个时候拿出来秀,有点可恶。
  这比韩天衡先生的印章事件还要可疑,韩天衡先生赠送一方印给钟南山,价格且不论,韩先生好歹还是做出来,至少是花了劳动的,至少是现时劳动的,以韩老那么大的岁数去治印还是一个体力活,而我们的作家没有付出新的劳作,就可以沽名钓誉,好像付出了很多似的,好像为武汉为抗疫做了多大贡献似的,太轻薄了,太恶心了,连病毒知道都会感到难为情的。
  或许有人说,这作家不是免费了吗?不是提供了自己的作品吗?不是贡献了自己的网上版税了吗?外行人一看,以为是有所付出,但我作为一个多年的文学老编辑,知道他们的作品在网上的阅读量和可能性,即使收费也没有几个读者愿意付費,平时一些文学期刊的公号也免费推荐一些这些作家的作品,读者也是寥寥。这个时候来凑热闹,不是恶心人吗?武汉那么悲惨壮烈,你还好意思去借机赚一些名声,我想,如果病毒知道了也会害臊的。
  何况一些作家的作品在网上的阅读一直是免费的,汪曾祺先生今年百年诞辰,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在网上几乎全能读到,全是免费的,汪家的后人并没有借武汉疫情之机宣布一下免费阅读表示义举,反而这些平常在网上很少露面的作家来免费了,动机显而易见。
  或许这个作家是善意的,但内心的动机和实际效果是两码事。我们很多作家也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应该知道苦难中的人们最需要什么。当然,这可能不是这些作家的本意,也许是为了完成某项指派的任务,或者被利用。其实,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不作为不可怕,乱作为或被乱作为才是可怕的,才是可恶的。
  我批评的不是作品本身,也不反对作家自我宣传,但借疫情、借死者、借病者来宣传自己的作品方式不仅不道德,而且令人恶心,希望这位作家好好写一篇真正参悟了生死的大作品,在这个时候才是对亡灵的一种尊重。
  疾病与黑暗
  很多事情是你想不到的,疾病是你想不到的,它侵染了你的时候你想不到,你想不到世界上还有疾病这种东西会与你发生联系,等你发现它与你发生联系时,你已经是一个病人了。其实,疾病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疾病依附在生命之上,有生命才有疾病,没有生命就谈不上什么疾病了。没有一个全无疾病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点大大小小的疾病,只是部位不同、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人类始终是与疾病为伍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与疾病为伍的,正因为有了疾病和死亡,人类才成其为人类,生命才成其为生命,人类才格外珍惜生命。倘若没有疾病造成的死亡,人类的欲望就不会受到最有效的抑制。要是当年秦始皇的仙梦成真,我们很难说是不是还在秦王朝的统治下挣扎。慈禧“驾崩”之后,辛亥革命的火焰便摧枯拉朽般焚毁了黑暗的清朝帝国。疾病让生命受损,死亡令伟人抱憾,但疾病和死亡同样会以大自然的法则清除罪恶和灾难。疾病对善恶、美丑一视同仁,积善有益于心灵健康,作恶未必就殃及身体。等我们发现疾病是与生俱来的时候,我们就明白病人还是人,还是完整的人,还是真实的人,不是异类,更不是敌人,它是人多重形态中的一个层面而已。坦然地对待疾病,不仅是患者应有的心态,也是健康人的健康心态。
  人染上疾病之后才会觉得健康太重要了,什么最好?身体最好。只有住进医院你才会感到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
  人们往往在失去时才知道珍惜。生命是抽象的,而身体是具体的,它具体到每一个部位、每一个关节,关系到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身体把生命演绎为一个个乐章,而这乐章的每一个音符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演奏。平常我们喜欢说体验生命,其实那是在实现人生的价值,是将生命这具血肉之躯放到功利的天平上去“体验”的。躺到病床上,医生护士动用各种设备和仪器对你的身体进行一系列物理性、化学性的功能检查时,你才有机会体验一下自己的身体,当你发现以往被我们文学语言神话了的生命是如此抽象枯燥时,会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我们的生命可以用一大堆冰冷的数字来代替、计算,我们的身体由一大堆零件组装而成,我们的灵性、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思想、我们拼命奋斗的伟大价值和理想竟是受制于这样一些我们不屑的物质和物质化的指标和参数,会有何样怪异的感受。
  伟大而渺小的人,伟大而渺小的灵智。
  并不是每一个健康的身躯里都拥有一种健康的人生,就像每一个健康的心脏并不代表健康的心灵一样。有时一些不太健康甚或颇为病态的人往往拥有超常的思想和奇异的灵魂,写出《追忆逝水年华》这样传世之作的普鲁斯特常年患有哮喘,写出《城堡》这种惊世骇俗名著的卡夫卡是个结核病患者,而我们尊敬的鲁迅先生生前的健康状况实在不敢让人恭维。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用今天的词说是残疾人,可他的心灵是那样的健康,他的世界是那样的宏大。在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就是被疾病缠绕,但他的文字是那样充满真善美。   也不是说病態的身体就一定能成就伟大的思想和超凡的人生,疾病也同样能产生病态的人格和病态的人生。人类的很多灾难和祸害都与这种病态有关,人在病态时会有无数愚蠢而残暴的想法和举动,监狱里的罪犯无不患有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倘若是普通人的病态尚不能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如果是一国之君或是一族之长的病态影响到他对国计民生的决策,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昏聩的帝王往往有一副病入膏肓的皮囊,残暴的君主都免不了心理的阴暗和精神的变态。
  健康之变
  健康是一种指数,是一种平均值。我们每年体检,体检的结果会有一大堆数据,这些数据告诉你是否健康,是否患有疾病。也就是说,今天说某人健康其实是一堆冰冷的数据,而不是一种感觉,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健康是一大堆符合规范的数据,你的心跳、体温、血脂、血压等等必须在那个指数上下浮动,否则便是不健康。判断健康与否的指数并不是上苍所定的,而是大多数人生命机体各种数据的平均值,这种平均值是对人生命指数的一种抽象,然而这种抽象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形态上又显出它的可疑来,没有哪一个具体的人的体检数据能够与那些数字吻合得天衣无缝,他总会在哪一点上与哪个“标准”有差距,而这差距从医学角度看就是“有病”。也就是说,真正纯粹的百分之百健康的人并不存在,所谓的正常其实是集无数个不十分正常的人的混乱数据的一种中和反应。
  健康是一种形态,生命又是一种形态。生命不等于健康,健康也可能没有生命力。健康是抽象的、科学的,而生命是具象的、感性的,健康是普遍性的原则,而生命是个性的存在。生命总是以不规则的状态向前发展,在大自然中人们不能找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在人类中找不到两只完全相同的指纹。对于人的指纹,现代科学可以找到它的很多共性,甚至可以借助指纹的种种变化来确认人的疾病所在以及病因,可人类永不雷同的指纹便使那些关于指纹的科学论说显得有些机械。
  事实上,人更多的时候是处于那种既非健康又非疾病的“第三状态”,这“第三状态”是现代病、城市病、文明病,因为在现代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并不需要像在农业社会或前工业社会在工作时保证充分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生产的机械化和程序的电脑化,萎缩了人的肌肉,也萎缩了人的健康。在农业社会和前工业社会里带病工作被视为一种敬业或老板的残忍,而在现在,带着不健康的躯体到单位上班丝毫也不会影响工作,因为大多数的工作并不需要体力和健康的体魄(那些野外作业的工种除外)。繁重的劳动量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着人们的健康发展,而轻逸自在的工作方式反而钝化了人们肌体的活力,久而久之形成某种惯性,人们便习惯在“第三状态”滑行,并认为这样才是健康的。
  健康的含义有时就是这样被篡改的。
  不过也不要担心这种文明病,这种文明病的发现和确认首先是借助人类文明的成果进行的,只有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极限才有可能产生文明病,否则那些在文明出现之前的疾患只会被遮蔽而得不到命名。事实上这些疾患的出现(更多的是发现,很多疾患早已有之),这些扰人的现代病、文明病和城市病并没有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现在能够说得出名目的疾病种类显然要比一个世纪前多得多,可人的平均寿命却没有比一个世纪前减少,反而有了惊人的增加。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人在发现更多疾病的同时发现了更多通往健康的渠道?抑或是人在发现更多健康的方式的同时发现了新的疾病的存在?健康和疾病是如此的密切相关,共生共长。有时真让人弄不清楚我们是比过去活得更健康了,还是不健康了。也难怪我们常常在唠叨过去的身体是如何的健壮、如何的抵抗力强,其实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疾病和病毒的存在,人对外在世界处于未知状态的时候,总是有些盲目自信的。
  现代科学在去魅的同时,也让人本主义的一尊地位受到挑战,万物皆是生灵,当我们重温这一古老的箴言时,每个人面对大地或天空,都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你这粒尘埃处于不合适的方位时,作用就会被放大,就是巨大的障碍,甚至是一座不可超越的山峰。如来佛的一掌就是压在孙行者头上的一座五行山,一压就是五百年。我们在仰望天空时,也要时时注意一下脚下的土地,无数的尘埃和天空的星星一样,渺茫而无常,他们的存在也是我们的存在。
  责任编辑 杨易唯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揭开浮华的外表,去接触真正深厚与广阔的人文内涵。因此,当代博物馆也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文化生活的新宠。上海博物馆顺应时代需求,推出了专为儿童举办的“纪传·史记”特展。采取互动的形式,让孩子与家长一起走进司马迁笔下宏伟的历史空间,唤醒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同时为博物馆教育事业开拓全新的视野。  关键词 博物馆 亲子展览 儿童教育  0 引言
摘 要 古籍善本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以浠水县博物馆馆藏《伤寒论注》为例,论述科技类纸本古籍的保护与修复。首先对其基本信息、文物价值和保存现状进行全面评估,接着提出修复原则和要求,再制定工艺流程并严格实施,最后对日后的保存环境加以控制。  关键词 纸本古籍 保存现状评估 修复原则和要求 保存环境控制  0 引言   科技类纸本古籍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
2010年以前,国内LED汽车照明市场平均增长率为13%,而近几年LED车灯市场增速高达40%以上。据预测,今年,LED照明市场将大幅起飞,中国LED产业规模或将达到5000亿。由此,LED汽车灯具推广成为业界公开看好的大蛋糕,其未来前景大有可期。  现在,LED这种高端车灯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各种车型中,比如奥迪新一代A3、新一代蒙迪欧等等。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和LED光效的不断提高,LED
摘 要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吉林省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设立奖学金、开展科研合作、打造“产研工作团队”、建立“双导师制”,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产学研“无缝”连接、定向培养学生等多方面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健全产学研合作体系。通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开展科研攻关以及解
随着产业高速发展,北京汽车房车露营产业亟待政府的更多引导。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产业发展促进处处长刘斌表示,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正在推进。  尽管汽车房车露营产业发展向好,但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更多支持。刘斌表示,政府将从多方面推动汽车房车露营产业发展。例如,市旅游委正在推动产业标准建设和土地配套。实际上,在2014年6月,市旅游委印发《汽车旅游营地建设规范》,对汽车营地进行规范。市旅
1  这一日的清晨,有邰氏之女姜螈,赤着双脚,踩着坚实的步伐出门了,她要去祭祀。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了一串巨大的脚印,她的双脚自然也踩了上去,当姜螈的脚拇趾踩在那双大脚印上时,一阵热流传遍全身。她怀孕了,生下了后稷,中国的农业之神。  《诗经·大雅·生民》里,以极具丰富的想象力,叙述了伟大母亲姜螈的这场造神史诗, “厥初生民,时维姜螈”,“履帝武敏歆”。  后稷生,百物长,民众兴,周原大地,一片欣欣
经过这么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既见不到任何树影,也见不到任何树的种子和树皮草根,终于听到了犬吠声。  在这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人们有时会认为,走完了这条路后,也就是在那土地龟裂、河水干涸的高原的另一端是不会有什么东西的。然而,情况并不是这样,那儿有一个村庄。人们听到狗在吠叫,还在空气中闻到了炊烟昧。闻到这种炊烟味儿仿佛是一种希望。  然而村庄离那儿还远着呢,是风使人们感到它就在近处。  我们从大清早
摘 要 2019年,山东省科技馆在山东国际科技电影展期间推出与电影结合的教育课程——球幕电影《旅行者号:永无止境的旅程》的配套教育包“漫游太阳系”,这种“电影 教育包”的科普模式在国内首次被使用,是对STEAM教育理念的全新尝试。本文通过中美同类电影教育包的对比,分析其进步空间,并探索该模式面临挑战时的对策。  关键词 科普场馆 教育包 科技电影  1 科普场馆科学课程现状  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
摘 要 上海科技館从教育、展示、收藏、研究四大功能出发,聚焦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创新博物馆实践和理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技术集成日益明显,知识领域相互渗透,未来上海科技馆将立足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助推大科普格局的构建。  关键词 文化 科技 融合  0 引言  上海科技馆是由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组成的“三馆合一”综合性科普场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
摘 要:通过对比原型车和竞品车的滑行试验数据,分析了整车的行驶阻力,试验结果表明原型车的空气阻力大于竞品,通过CFD分析并提出了驾驶室造型的优化方案,改善了整车行驶阻力。并针对新的滑行阻力优化了动力总成的匹配,在转毂上进行了动力性经济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有效,改善了整车性能,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滑行试验;动力性;经济性;优化  中图分类号:U4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