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记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先生的书房叫“寒柳堂”,有人说他爱柳,我倒是想当然觉得与柳如是有关。先生穷十年之力为柳氏作传,又以“寒柳”自况,应该有着深刻的含意,是向柳如是的侠胆豪心家国情怀致敬?不得而知。倘若这两位处于同一时代,成为莫逆之交也不足为奇。事实上,柳如是也爱柳,在她的诗词里,柳的意象层见叠出,譬如“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铮愁,罗幕早惊秋”,又譬如“蒿水月明春腻滑,舵楼风满睡香多,杨柳落微波。”
  在中国,柳树自古便与传统与文化与一代代的文人结下不解之缘。《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轻柔的枝叶树影寄托心怀表达厚谊。明末清初的才子李笠翁,則从柳条的“长”且“垂”来欣赏柳树的“婀娜之致”。说实在话,柳的确有几分女子的形貌情态,也难怪柳叶被拿来形容女子的眉毛,“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至于女子的腰肢,也当“弱柳扶风”。
  文人爱柳,不仅欣赏它的婀娜多姿,更为其饱满、蓬勃的生命力还有抗逆性所折服,在它的身上,往往寄托了自己的一番情感抱负,或沉挚激越,或淡泊平定。东晋陶渊明,于堂前栽下五株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陆游七十多岁重游沈园,因怀念表妹唐婉,写下《沈园二首》,其中的“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正是伤情难诉以柳怀人的表现。蒲松龄临泉卜居,栽柳自号“柳泉居士”。文武双全的左宗棠出征西北,令士兵沿河西走廊一路栽种柳树,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丰子恺先生也爱柳,曾将屋子取名“小柳屋”。怀着一颗童心的他以拟人的眼光发现杨柳的“品性”,说它越是长得高,越是垂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常常俯首顾着下,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颂扬柳树不忘本,懂得反哺。先生也爱画柳,画面因为有了柳,多了一丝春天气息,多了一种盎然生机。
  我也画画,知道柳树并不好画,既要画出柳干的苍老,又要画出柳条的柔嫩,还要使柳叶蓬松而富于变化,所以也难怪有人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一画便出丑。”后世有有心人,帮丰先生出版了一本杨柳画谱,说是概括了他各个时期的杨柳画法,颇值得借鉴。
  吴冠中先生也爱画柳,他的那幅《春风桃柳》,就是对自然高度概括、用抽象的形式表现意象世界的水墨杰作。说到这儿,我特别要提到陕西的张之光先生,他曾画过一幅《灞柳送别》,两个作别的身影笼罩在枝条狂放的柳树林里若隐若现,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唐代,灞桥上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大多要送至灞桥,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当地特有的习俗。古人折柳赠别用意颇深,一则柳树容易成活,送给友人,意味着无论他到哪里都能够生机勃勃地干一番事业。二则“柳”与“留”谐音,足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在民间,柳树还具有治病、祛鬼、驱邪避毒之功用。《齐民要术》就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寒食节、清明节,好多地方都有插柳之习俗,宋代尤盛,人们在头顶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外出踏青。我的家乡潮汕,人们也酷爱种柳,有潮谚云:“清明不栽柳,红颜成皓首。”
  就连神仙也爱柳,观音大士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向人间遍撒甘露以祛病消灾。不过也有人说,那净瓶与柳枝其实是古人刷牙的工具,这样的解释哪怕是真实的,在我眼里也是大煞风景。
  (紫菀摘自《今晚报》2016年5月4日)
其他文献
一支商队无声地在一条小路上行进。突然,队伍停了下來,短暂的商议之后,原本紧密的队伍散开,变成长长的一队。重新上路的时候,走在队伍后面的一个小伙计突然举起身边的一头驴子,扛在肩头。  突然受到如此高的礼遇,驴子很是得意。它心里想,主人一定很喜爱它,不忍让它再受跋涉之苦;或者是主人感念它劳苦功高,想让它休息片刻……“不管怎样,这都是一种荣耀。”驴子骄傲地对仍在地上行走的马说。马沉默着,只是继续往前走,
海尔公司创立之初,一个名叫张远的员工去给客户装空调。那天,张远装好空调准备走,回头发现客户正拿着抹布擦着地上安装空调过后的脏迹。他很想去帮忙,又觉得这不是分内的工作,就回到了公司。回公司后,张远突然愧疚起来,于是他写了一封反馈信投入公司信箱。但这封信躺在反馈信箱里,久久没人动。  一年后,海尔公司内部重新装修,人们才注意到这个信箱。董事长张瑞敏在看到张远的这封信之后,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要求立刻见到
小学六年级那年,父亲叫我回家放牛,我就这样辍学了。开学一个星期,当时在中心小学教书的一个哥哥,花费了几个晚上来家里做我爹的工作,才把我又喊回去了。  能回校读书我很高兴,但是我没有鞋子穿。一个假期下来,我的破胶鞋已经烂得不能再补。于是我就恳求父亲让我自己去买一双。平时在家放牛,我很多时候是不穿鞋子的。腳底长出厚厚的一层老茧。当然,村里还有很多干活的大人们一年四季都不穿鞋子。一个星期二的早上,我拿着
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与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如果差异过大,彼此间就不能适应,相处会感觉很累。如果脾气相投,爱好一致,相处就会觉得轻松愉快。  李芳在邻市一家有名的杂志社做办公室工作,已进入婚恋年龄的她却还没有处对象。有人给她介绍了该市文联的一个编辑。两人第一次见面,介绍人介绍了双方的工作单位,并对青年说:李芳很喜欢文学,你又是文联的编辑,你们的爱好相投。青年张口便说:你就是李芳呀,久仰大名,经常在
昨晚又下了雨,江水涨了。  我喜欢雨天。雨,将生命之源从云上引到人间,让地面湿润了。雨点不断从空中砸到水中,将水面砸出无数细密的小坑,开出一朵朵碗状的剔透的小水花。  雨和风是一对孪生兄弟,“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风来了,它像是在摇铃,摇晃树叶、树枝、树干,它想把树变成提线木偶,逼迫亭亭玉立的树点头哈腰,左右飘摆。狂风不是简单地摇铃,而是在振铎,在发号施令。  雨则像
那天,闲来无事,我翻了一下通讯录,很久不来往,甚至几年不说一句话的大有人在,算是隐形朋友。这些人很少发朋友圈,不喜在群里发言,常年坚持朋友圈不点赞、不评论、不互动,但删除不得,因为我们曾经是知己好友。  像我这种上学时曾吹牛文章发表在某某报刊,实则连班级黑板报都未上过的人,如今文章偶尔见诸报端,按理论情,昔日好友看到了应该点赞祝贺,并大肆替我宣传吆喝才是。然,他们集体在朋友圈失明了,这是我气愤之处
央视有一期《朗读者》,把作家贾平凹邀请来了。他在节目中慢条斯理地谈写作,其中说道:“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神相会的地方,全神贯注,或者说聚精会神,你聚精才能见到神!”这是我听过的对“聚精会神”最新颖的一种解读。  “聚精”无非凝神聚力,全身心投入。唯其如此,才会有贾平凹这样几乎每年捧出一部长篇佳作的高产作家;反观一些作家,成名后却再也没有佳作问世,“泯然众人”的原因不外乎江郎才尽或无暇写作。  
说话应该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让人一下子明白你的意思。殊不知,在有些特定的场合,说话却不能明言,点到为止,不捅破那一层纸,双方都意会而无须明说也是一种技巧。  曹操很喜爱次子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长子曹丕转立次子曹植为世子。当曹操就这件事征求贾翊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
俗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诤友犹如良药,诤友犹如忠言。  一日,与朋友聊及“知己”的话题,我借古人一句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说是的,但人生更难得的是诤友,而诤友对自己的帮助也会更大,所以更应该说“人生得一诤友足矣”。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没有过失、不犯错误。当然也可以由自省、自查发现并改正,但实践证明,更需要有人指正、有人批评。光靠自省、自查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什么
中国人发明了豆腐,这一点确凿无疑。  尽管,汉淮南王刘安炼丹偶成的典故不太可信,但至少在宋朝,豆腐已然普及。中国人对豆腐的厚爱也由来已久,若不然,不会把豆腐和著名美女并列一起,取名“豆腐西施”;更不会把占女人便宜说成“吃豆腐”。试想,“吃豆腐”换做吃别的,也不会让人想入非非。色白、面细、质嫩、性软,除了豆腐,还有什么能兼具这些特点呢?  豆腐虽普通,却和名贵的参鲍燕翅有共同之处,即食材本身无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