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草原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z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我经常跟随父亲在草原上漫无边际地游走。我们乘坐的是一辆老掉牙的苏制嘎斯六九吉普,所有的零件都在与车轮“一起摇滚”,我们就在这种“摇滚”中走走停停,我抬头迷恋地瞭望天和地的尽头,时而有一群遮天蔽日的银鸥叫着飞过,时而有孤独的牧马人像月亮似地慢慢在山岗上升起。父亲没有告诉过我这种游走的目的,后来我终于懂得,父亲原本也没有什么目的,他只是觉得在辽阔的空间里游走比较自在,而身旁有比呼伦湖冰面还要清澈的女儿相伴,他的自在中便多了一份开心。
  我记得父亲的车里总是带着大肚子玻璃瓶装的酱油、铁皮桶装的白酒、桦树皮篓装的盐,还有一些土霉素片和蛤喇油,这都是牧民需要的东西。我们用不着事先联系,在草原深处,每一座蒙古包里都有我们久违的亲人。那些蒙古包孤零零地坐落在茫茫的绿野中,像一朵白色的蘑菇。蒙古包的主人早知道我们即将来临,已经熬好了奶茶,开始杀羊煮肉。这教我好生奇怪,草原深远安谧,难道是天上的云朵给他们报了信?
  是套马杆在传递草原上的声音。牧人阿爸把手里的套马杆平放在草原上,牧草挺拔茂密,如无数只有力的手臂,托举着那根沉甸甸的柳木套马杆,草浪随着微风轻轻颤动,牧草却并不倒塌。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马杆下面的草丛,发现那个半尺多高的小空间,仿佛是秘而不宣的母体,无数小昆虫、小蓓蕾、小露珠都在里面静静地醒着,无限的季节,就在这薄薄的层面里成长。
  当我把耳朵俯在套马杆上的时候,便听到了一种清晰响亮的声音,那声音难以描述,好像一会儿把我推到了城市的街道上,一会儿把我带到了大海的波涛里,无序、错杂、时断时续,有时细腻,有时浑然。随着这种声音来临,貌似凝固的原野顷刻间变得栩栩生动——百草丰茂,群鸟鸣唱,许多莫名的动物在啮噬,在求偶,在狂欢,马群像石头从山上纷纷滚落,云朵推动大地的草浪,甚至,还有朝阳拂去露水时的私语,鸿雁的翅膀驱赶浪花的回声。这时候牧民阿爸说,要下雨了,咱们包里坐。我抬头看天,天空阳光灿烂,碧蓝如洗。我们进了蒙古包,一碗奶茶方尽,暴雨真的来了,雨点打得蒙古包砰砰响,像群鸟在弹跳,雨滴时而从天窗射进来,落到肉锅里。
  草原上有会看天、看年景的人,也有会听天听地的人,他们长期在人迹罕至的草原上游牧,慢慢地获得了独特的生存智慧。牧民阿爸说,刚才的雨是套马杆告诉他的,他还说他一大早就听见了我们的汽车声,也听到了雨正在远处商量着要往这里来呢。吃肉的时候,阿爸又告诉我,细看大羊肩胛骨片上的纹理,就能发现游牧的足迹——羊走过的草场是否茂盛,水是否丰沛,什么草比较多,羊缺少什么营养,生过什么病等等,都会通过不同的骨纹显现出来,那么牧人就知道下一年该怎么选择草场了,游牧的路线图就有了。于是,经年累月,一切都变得可以预言。
  风每天在草原上吹过,岁月都到哪里去了?传统的游牧,是大格局协作式的迂回迁徙,以满足畜群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比如春天接羔,那就要到残雪消融的阳光坡地去;牧草返青时,要给畜群找到大片有营养的牧草;夏天要考虑哪些地方的草适合储藏,留下来待秋天打草,保证牲畜有过冬的食粮。适合牲畜生存的水和温度是怎样的,哪些牧草能为牲畜提高免疫力,哪些牧草能调节牲畜的胃肠,哪些地方的牧草适合牛吃,哪些地方适合马吃等等,都是一种生灵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也是值得当代生态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可是人们到底还是忽略了这一切,当然也很快尝到了苦果——牲畜被铁丝网囿于家家户户一小块一小块的草场上,食物结构单调,活动范围狭小,无法率性自在地生长,于是肌体不停退化,几代下来,牛羊肉的味道已经大不如从前。作为经营者的牧民,单枪匹马,缺少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在严酷的自然面前,往往力不从心,而面对市场经济冲击时,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于是,在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同时,也有人无奈地卖掉或者出租自己的草场。
  现如今,汽车轮子和微信直播,使茫茫草原四面洞开,亘古的秘境变得一览无余。站在草原望北京,不再是夸张的修辞。在蝴蝶扇动翅膀的瞬间,现代科技已经覆盖了草原,汽车自驾游、直升机拍摄、App、51cto、电商平台、云计算、网红等等,不由分说地都来了,新概念在草原上跨时空嫁接,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试验。一个从未走出草原的年轻牧马人,靠着百度导航,6天不到就用小汽车把阿爸阿妈带到了椰风弥漫的海南岛。那两个一辈子都穿着马靴,戴着包头巾的人,卸掉全身十几斤的重负,站在大海里,互相看着白皙的躯体和古铜色的双手,哑然失笑。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草原的老人常常这样教导不愿吃苦的儿孙:“要知道你的午饭在羊身上,不在供销社的柜子里。”而现在,牧民从业的方式已经五花八门,草原的食物也变得多种多样,杀猪菜、肯德基、披萨、韩式烧烤、麻辣烫无所不有,吃一顿传统的手把肉,反倒要特意跑到饭店,端的十分奢侈。
  然而,生产方式带来的變化,改变的不仅仅是草原的生活,还像微风细雨一样,日复一日地浸润着草原的心灵。
  我的牧民老阿爸变了,他从前迎接客人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主人的豪迈,向四面八方张开双臂,好像要把天地都收拢在胸前,然后隆重地说——请看我们的草原吧,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而现在,他骑着一匹马,穿过一重重铁丝网夹住的小路,绕来绕去,到了公路边上,对客人说,我不领着你们走,眼看着蒙古包,你也过不去。
  有一次我在草原认识了一个姑娘,她正在房车里给牧羊的弟弟做饭,还要给羊群饮水,挤奶,脸上手上都有皴裂。她父亲不在了,由于弟弟打架出事,她家卖掉了承包的草场,只好给别人家打工,放牧五百多只羊和几十头牛,常年住在野外的移动房车里。她很美,那种美深埋在她轻轻的微笑和轻轻的话语之中。她曾是当时牧区青少年学艺大军中的一员,因为想进城过一种远离严寒酷暑的日子,拿上家里仅有的一点钱,离开了草原。当她终于艺校毕业,却无法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只能返回草原。她坚持给我们唱一首长调,我想说以后再唱吧,她已经唱出了口。大约两年之后,我终于又找到了她的信息。她嫁给了一个结过婚的男人,住在一座低矮陈旧的平房里,丈夫靠帮助人家卖羊运羊挣钱,收入微薄。丈夫带来的孩子10岁左右,看着与继母相处得还不错。她的生活没有变化,万幸的是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男人。她开始在我的朋友圈出现,开始只是卖东西,都是一些廉价的化妆品。某一天,她突然发了一张图片,灯红酒绿中,她一身时尚,正在城里的酒店过生日。再后来,她生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三口的照片幸福爆棚,不知道她是否还住在原来的房子里,不知道她是否有了固定的收入。她在城市生活过3年,她看到过某种浮华,那一切被她当作梦了吗?她依旧很平和,总是轻轻地笑着,轻轻地说话。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牧民阿爸,就是一切牧民的代表。他们淳朴、勤劳、真挚、好客,爱草原如生命,爱大自然里的一切,从不在草地上动土,从不捕鱼,不到万不得已,不猎杀野兽,个个都可以信任,人人都可生死相托。草原古老的游牧文化,粉碎了一切人定胜天的谎言,其天人合一的哲學内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无限的科学性,草原事实上意味着一种物竞天择、生命轮回的大境界,它属于万物生灵,而不仅仅关照人类。游牧文化告诉我们,只有草原大野芳菲,亘古犹新,人类才能浑然于万类之中永续苍生。只是忙于战天斗地的人类,并没有谦卑地将其当作一本教科书罢了。
  草原的腐殖层非常脆弱,挖一锹,风吹日晒后,就外延成为一个小沙坑,所谓付出开垦百分之一的代价,用来保护百分之九十九的原生态,是靠不住的。而简单粗放的旅游开发,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往往炮制了伪文化。有人曾搞过“万马奔腾”景观展演,貌似壮观,其实完全违背骏马的天性。大凡马群,都是由一匹儿马子带着多匹母马组成。它们生下的幼马一旦长大,当父亲的儿马子就要把它们驱赶出群,马群里从不乱伦,母马们牢固地簇拥着自己的夫君,四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让无数个小马群混成万马之群,必须使用强制手段,而马是多么激昂的动物,其反抗是疯狂的,结果万马缭乱冲撞,有的受伤,有的流产。游客不知愁滋味,还以为这是草原的天然一景。
  草原怎么办?我在草原上行走,聆听草原人的述说,尽管我还没有找到标准答案,所有的故事还刚刚开始,正在和遍地的春草一起生长,但是一个个崭新的主角已经登场,他们是那样朝气蓬勃,那样鲜活生动,代表着草原的新时代的主流。
  牧民们踏踏实实地剪断铁丝网,将数家草场连成一体,互助合作,回归大游牧,成立牧业生产和草原旅游的联合体,引入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畜产品开始显现品牌效应。一只呼伦贝尔羊变成几十种绿色美食,通过鼠标成为网红。一个以生态环保做依托的旅游联合体,订单已经签到几年之后。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开出的条件是,游客到了草原,每天要学会一句蒙语,游客每天回到宿营地要出示自己带回的垃圾,要是游客还捡拾了草原上的陈旧垃圾,就会得到食宿的优惠。新一代草原青年,自发组织到那达慕和祭敖包现场清理白色垃圾,举办各种倡导敬畏自然的活动,并将这一主题的摄影展带到了北上广。在千万个家庭里,有千万个母亲和父亲在告诉他们的孩子:是地让你站起来的,是马让你跑起来的,离开了草原,你也要把草原的嘱托背在身上,不然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草原人已经登高望远,看到了幸福的桅杆,也看到了自身文化独具光彩的力量,尽管每进取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这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吧,我们辽阔的草原是理性的,明媚的。
  历史是多条不同的河流,当它们汇入了大海之后,还会以波涛和旋涡的方式互相冲撞。看吧,在茫茫的草原上,无数时间的碎片,无数空间的远影,都在时代的大苍穹里闪光、发声、跳跃、裂变、融合、再生。昔日的淳朴,今日的开放,每一种内在的质地,都不足以固守最初的草原。草原的秘密在哪里?我依凭大半生的体验来书写草原,也时刻以高度的敏感注视着草原,我对草原的聆听,已经有了多元的方式,当然感情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我如此热爱草原,我手中的笔永远无法离开草原。草原告诉我一切。生命与自然,人生与历史,现实与梦想。
其他文献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是婚内常态。如果男性在事业上比女性更成功,则婚姻相对稳固且更能长久。相反,女强男弱似乎总让人感觉不和谐,它给男性的自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男性无法逃避世人拿他和自己的伴侣做比较的现实,因而经营这样一桩婚姻似乎更艰难。对此你怎么看,女强男弱的婚姻行得通吗?姚霓红:女强男弱是婚姻杀手  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善良又温和娴静不止是古人的择偶标准,也是现在男
前段時间,生病了很难受,没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好想要一个男朋友,孤立无援的时候还有他可以靠一靠”。有些朋友留言安慰,我心情好了很多,却依然屏蔽了父母和亲戚。爸爸也玩微信,自己开心的动态我就会让他看见,让他安心。一团糟的时候我就会屏蔽他,他为了养家已经精疲力尽,我不想再让他忧心。  长大后,选择性闭嘴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孩子做的最默契的事情,能自己扛住的就不会到处宣扬。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成人最基本的要
改天我送你个手机吧  接到李成飞的电话时,郝蕾正泡在飘着玫瑰花瓣的浴缸里闭目养神。当郝蕾穿着精致的裙子赶到李成飞呼叫她过去的地点时,她心里一阵失落,李成飞的身边居然有只高瓦数的电灯泡。郝蕾哈欠连天,更是悲愤莫名。她不知道李成飞究竟哪根筋搭错了,半夜叫她出来,居然只为了让她听他们两个大老爷们天南海北地瞎聊。    菜凉了,酒喝光了,郝蕾的心更凉了。因为李成飞把她叫到一个角落里低声说要借钱,很俗的台词
薄:地面装饰材料要从少占空间、减少楼板负荷的角度考虑,应是越薄越好,比如大理石板材,只要施工质量高,不出现“空心”现象,那么选6~8毫米厚的就可以了。  同理,薄型窗帘十分流行,其原因一是高层楼宅无须太顾虑外人的视线,二是铝合金窗密封性很好,窗帘以装饰为主,挡风为辅。天花板,以薄为原则,可增加安全系数同时少占空间。  厚:在软装饰中,厚一些的材料很有质感,如床罩、沙发座垫、靠垫等等;还有人降低床板
中医认为,“积”为百病之源。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源于量变的积累,疾病也不例外。若体内的“垃圾”长期积蓄,不及时清除,必将带来健康隐患。对此,记者采访中医专家,给您讲讲身体中常见的五种垃圾。  气积——伤肝  中医认为,气贵于流通。意思是说,若气机顺畅,则百病不生;反之,如果气机失调,则会影响健康。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李晓君看来,人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
老年人的脑血流量和脑供养量随着年龄不断增加而逐渐下降,如果患有心肺功能减退、动脉硬化或其它脑血管病等,则脑力下降会更加明显。老年人要想保持大脑活力,应做到以下五点:  1.主动用脑 如同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一样,大脑功能也是“用进废退”,长期少用甚至存在着停用大脑,会造成脑力的“废用性萎缩”。因此,适当使用和训练脑力,以激活自己大脑的各种功能很重要。用脑的方法很多,如书写、计算、下棋、玩游戏等,丰富
皮肤最佳保质期:25年  随着生成胶原蛋白的速度减缓,皮肤在25岁就开始衰老,年龄的增长和皮肤屏障功能的退化,皮肤会出现干燥过敏、湿疹、皮炎、老化和色素沉着等问题。  保持皮肤健康年轻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保护好皮肤的屏障功能,平时涂抹一些具有屏障修护作用的皮肤保湿乳液,可有效提升皮肤的免疫力,让肌肤变得坚韧。  乳房最佳保质期:35年  人到了35岁,乳房的组织和脂肪开始丧失,大小和丰满度因此下降。从
德国的生活垃圾可分为四类:日常生活类垃圾、塑料包装类垃圾、纸类垃圾、生物垃圾。但实际操作中并不是一分为四那么简单。比如,玻璃瓶和电子类垃圾需要单独处理,纸巾属于生物类垃圾而非纸类,摔碎的镜子和红酒瓶不属于同一种类,灯泡、酒杯、茶杯和玻璃瓶子不能扔到同一个垃圾桶里。  垃圾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重新归位?根据各国经验表明,从源头分类处理垃圾,有助于最大限度回收利用资源,解决垃圾“围
“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亮。”她是一位失独母亲,更是将荒漠变为绿洲的“大地妈妈”。  易解放,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母亲,曾在日本定居多年,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以及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这一切的美好安稳在她51岁那年戛然而止——一场车祸夺去了22岁爱子年轻的生命。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易解放和大多数失独母亲一样,每天以泪洗面,始终沉浸在痛苦、煎熬、消沉之中。  就在家庭被悲伤笼罩之
一老友说:“儿子今年又不回来了,都4个春节没回来了。4年间他回来过两次,总共在家待了3天,都没和父母说上几句话。”说完他神情落寞。  老友的儿子是从村子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据我所知,老友儿子的工作并非是那种抽不出时间回家的特殊工种,他的空闲时间都花在去全世界旅游了,可真去过不少的地方。回家探亲的3天里,他也不停地与同学、朋友聚会。我曾提醒过老友的儿子,要他多陪陪父母,可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