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智慧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zhoud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雄南方
  明万历年间有书记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即推山右。”新安即徽州,山右即山西;意思是说,最富有的当属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
  清朝国力最为强盛之时是乾隆时代,当时国库存银高达7000多万两,乾隆皇帝却感叹说:“富哉商乎,朕不及也!”他所说的“商”就是徽商。明清两代,徽商主要依靠茶和盐的垄断性经营,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传统商帮之一。
  徽商,指的是出自徽州的商人集团。徽州地处“吴头楚尾”,这里山高林密,人口稀少,发展一直较为滞后。晋末、唐末和宋末,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和中原战乱,先后引发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北方难民为躲避战乱而大量迁入徽州,这里才开始繁荣起来。据说徽州的名称来自宋徽宗。
  中國古代有四民之分,农本商末,但这种观念主要是基于统治,而非为了人民生计。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必须有四个基本行业:有农业,才有饭吃;有虞业(采集业,包括打猎、伐木、捕鱼、采矿等),才能够把重要自然资源开发出来;有工业,才能把各种原料加工成为用具;有商业,才能够把各种货物流通天下。明代王阳明同样主张四民并列,“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徽州人经商,也离不开其天然的地理优势。他们最早是向外贩运石材和木材,尤其是南宋初期,首都迁到杭州,城市营建,需要大量的建材;徽州人占有地利之便,从徽州沿新安江下行,就进入浙东富春江,再往下就是钱塘江,最后到达杭州。虽然有崇山峻岭,但水路极其便捷,一路顺风顺水,运输成本很低。
  徽州地形多山,适合耕种的土地极少,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为了多一些土地,人们不得不在山上开垦梯田;但山势陡峭,即使十数级梯田,加起来也不够一亩。这种石头缝里求生存的农耕,条件非常艰辛,远非平原地区的人们所能想象。
  穷则思变,徽州人不得不另寻出路。用顾炎武的话说,“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人地矛盾的压力之下,经商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据说在徽州成人男子中,有超过七成的人以经商为生。徽商因此而闻名天下。
  “丈夫志四方,不辞万里游。”按照徽州当地的风俗,一般男孩子从十几岁就要跟着长辈外出,从伙计开始,学着做生意。如果学徒期未满就回家,或者生意蚀本,空手而归,都会被家乡人看不起。所以,从一开始,徽州人就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意志,他们背井离乡,一年到头四处奔波,为了生意,兢兢业业,不遗余力,不成功便成仁。
  徽州人“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宇内”。由于对经商的执念,有时候他们数年才能回家小住一次,大多数人都要等到年老体衰,才回家养老,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黑发出门白发归。一首新安竹枝词写道——“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无徽不当
  在徽州人看来,“读书贵矣,但农、工、商、贾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保留至今的徽州黟县西递村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里就有一副著名的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徽商经营的主要商品,以“盐、典、茶、木为最著”。
  徽州有丰富的茶叶和木(竹)材资源。特别是明清时期,茶叶不仅是中国人的必需品,而且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出口到全世界的重要商品,徽州商人因此迅速壮大,商业网络甚至延伸到国外。与茶叶类似,盐也是徽商得以纵横天下的核心商品,徽商因茶盐而起。
  明朝初年,以“开中法”解决军需,“召商输粮而与之盐”,一批徽州商人成为盐商。弘治时期,开中制改折色制,两淮和江浙地区成为盐业贸易的中心,徽商近水楼台先得月,逐渐取代山陕商人,执中国盐业之牛耳。
  因为盐业属于明清两代政府的财政支柱,实行官督商销的垄断政策,徽州商人依靠官商身份,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积累了大量财富。明朝时期,就不乏百万级的富商。入清之后,徽州盐商的资本更是发展到了千万级别。徽商汪福光手下仅运盐船就上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之半。
  徽商与扬州密不可分,与其说扬州因盐而兴,不如说是因徽商而兴。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乾嘉年间,两淮盐商均以徽商为主体。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的著名徽商有马、鲍、郑、巴、江、黄、吴、徐、程9个家族,共81人。徽商称雄扬州,不仅人数众多,更重要的是他们资本雄厚。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掌握着超过四千万两银子的资本,真正是富可敌国。有人甚至这样说:“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州盖徽商殖民地也。”
  典当业作为古代中国的民间银行机构,在传统商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徽商在典当业实力非凡,乃至有“无徽不当”之说。不像其他大宗商品交易,经营当铺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徽州休宁人便长于此道。
  除了茶、盐、木、典,徽州商人在粮食、棉布、丝绸、土漆等方面也极其活跃,特别是笔墨纸砚——即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人几乎拥有“文房四宝”的垄断性地位。在餐饮、旅店、药材、杂货、出版、渔业等方面,也不乏徽商的身影。
  分家不分店
  清代有一部笔记小说中,讲述了两个徽州商人靠一文钱起家的故事——
  两位安徽商人到苏州经商,遇到灾祸,沦落为乞丐。晚上二人栖身在破旧的古庙,甲唉声叹气,感叹如今一文不名;乙从身上摸出一文钱,说还有一文钱呢。二人破涕为笑,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用这一文钱买了一些面粉,调成浆糊,然后用捡来的鸡鸭羽毛、破纸竹片,做了许多玩具,在集市上卖给妇人小孩,结果赚了几千文。就这样做了两年玩具生意,竟也积攒起一笔不小的资产,他们便在苏州城开了一家大商铺,名字就叫“一文钱”。   实际上,无论是哪种生意,都需要大量的资本,特别是盐和茶,更是如此。在清代两淮盐场,经销一纲盐,往往需要两千多万两本银。如果经营茶叶,就要在茶叶采摘之前先付茶农定金,缴付税款,再加上茶叶的采摘、加工、包装和长途运输,没有巨额资金根本不行。
  徽商的这些资本金,一般都是来自宗族范围内的借贷。因为借贷发生在同乡同族内部,所以一般利息较低,甚至无息,这使得徽商能够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从而发家致富。
  作为传统商帮,徽商有浓厚的宗族文化色彩。山陕商人建设了大量的会馆,供奉着关公;徽商也修建了许多会馆,供奉的是朱熹。徽商完全是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一个非常牢固和信任的商业共同体,在组织内部休戚与共,齐心合力,形成极强的竞争力。
  很多经济史学家在谈起古代中国未能出现资本主义时,常常将矛头指向中国的分家传统。西方一般由长子继承家产,中国则由多子平分,这导致财富分散化,难以形成大的资本。实际上,徽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许多不同的行业中,常常以合资经营的方式,保证了资本的完整性。如歙县盐商鲍志桐与家居仰山的堂兄合资经营,十年时间积累上万资产。
  徽州人通常是“分家不分店”,非商业性的一般田产和房屋可以分,但店铺与公田不能分,这一方面避免了资本的分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每个人名下的资本以股份形式投入经营,资本拥有者以投资者身份获得相应股份和分红,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还值得一提的是,家族中人还可将自己的闲散资金作为“附本”投入,在获得商业回报的同时,也扩大了经营资金的来源。
  无徽不成镇
  徽州人大多是南迁的中原士族后代,在长期的战乱和迁移中,宗族文化得到了强化,再加上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商非常注重宗族传统和儒家文化。
  徽州人一般都聚族而居,经商也是一种全族行为,因此商业组织往往是家族性的,举族上下成百上千人,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长,构成一个牢固严密的商业团体。对徽商来说,他们不仅修建会馆,更喜欢修建宗族祠堂,将族谱和祭祖看得特别重。
  徽商一生漂泊,就是为了一朝发迹,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对徽商来说,宗族是其生存的根本,不仅资金和人才来自宗族,而且其管理和文化也完全来自宗法传统。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宗族文化,就不可能有徽商。
  徽商注重儒家教育,贾而好儒,“贾者力生,儒者力学”。经商是为了生存,尊儒才能上进,所谓“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徽州的教育水平在明清时期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家族重视,商人资助,延请名师,建设各种学堂试馆,从而人才辈出,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之说。明清时,徽州五县就出了2018名进士。
  古代中国是“学而优则仕”,“官(士)”为四民之首,“商”为四民之末,有这些徽州子弟担任高官,徽商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政治话语权,他们的商业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徽商对“官”与“商”的结合紧密,他们的行为作风,因此基本摆脱了底层农民的色彩,体现出精英化的士大夫情结;用戴震的话说,就是“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就徽商而言,儒教伦理与商业主义精神结合得非常紧密。
  由仕而商,多少也是出于不得已。從明到清,中国人口增加几倍,但入仕名额并未增加,科举竞争极其激烈,中举者不到1%,大批落榜秀才只能走上经商之路。经商需要记账立约,读书人从商比较容易。《丰南志》记载,明末就有“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之说。
  徽商与他们的祖先一样,以经商的方式继续着移民生活;他们随着生意的发展而散落各地,但仍保留着宗族这个牢固的纽带。徽州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因商业而繁荣起来,因此便有了“无徽不成镇”之说。
  后来的徽商
  尊儒传统,使得徽商作为民间商帮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商传统上重视教育,教导子弟熟读经书,不是进入仕途为官,便是下海为儒商。因为这种“师出同门”的机缘,徽商与官僚的关系更加密切;共同文化语境下的官商一体,一方面使徽商能够依靠权力的庇荫而一支独大,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后来随着传统权力的瓦解而走向没落。
  有清一代,徽商几乎垄断了两淮地区的盐业,扬州盐商大多出自徽州。因为盐业专卖制度,徽商与官府自然结成利益共同体。为了使这种关系更加可靠,徽商非常鼓励天资聪颖的子弟走读书科举之路,这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让孩子优先学做生意。
  小生意固然可以不需要官府背景,但大生意如果没有官府支持,根本不可思议。对资产巨大的徽商来说,最保险的办法莫如让自己的子弟当官作后盾。据嘉庆《两淮盐法志》记载,从明洪武后期至清嘉庆前期,两淮共有陕西、山西、徽州籍科举职官403人,其中陕西96人、山西21人,而徽州多达286人,占71%,远超山陕商人。清中后期的政局中,出身徽商的官吏群体已经崭露头角。如出身盐商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二人都曾担任军机大臣,并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随着清后期财政越来越吃紧,徽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乾隆时,盐税每引只有12两,之后就变本加厉,徽商需要缴纳的税费越来越多。超高的负担最后必然会转嫁给最后的食盐者。盐价高涨,以至于吃盐花费占到普通人收入的三成到四成。官盐吃不起,私盐日渐泛滥,徽商处境日益艰难。
  江春的遭遇堪称徽商盛极而衰的一个缩影。江春长期担任两淮盐业总商,袁枚称之为“以布衣上交天子”,“身系两淮盛衰者垂五十年”。江春一方面通过盐业特权获得了巨额财富,另一方面又因为报效捐输和无度挥霍而千金散尽,最后竟陷入了“贫无私蓄”的困境。乾隆五十四年(1789),曾经富可敌国、官至一品的江春贫病而死,身后没有留下什么家产,其子江振鸿几乎沦为乞丐。
  道光十一年(1831),两江总督陶澍为革除淮盐积弊,对盐业专卖制度实行改革,改行票法,运销分离之后,剥夺了徽商对盐业的垄断特权,这对徽商构成致命打击。   晚清时期,天灾人祸频发,长时间的兵灾劫难,对徽商的打击沉重和致命。清军与太平军在皖南与徽州地区展开拉锯战,十村九毁,十室九空。战争过后,在洋商和洋货的冲击下,徽州茶叶、生丝和棉布贸易也一落千丈。同时,清政府对典当业进一步提高税率并预征典税,再加上现代银行业的兴起,颇受徽商倚重的典当和钱庄也遭受重创。
  徽商的遗产
  因为受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染,徽商将大量的资金用来修建会馆、义庄、祠堂和祖坟,置买族田,此外还要修订家谱,开办义学、试馆和藏书楼等。从好处说,这种观念有慈善和反哺乡梓的一面;从坏处说,过度的挥霍和乐善好施也减少资本,损害了“扩大再生产”。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徽商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遗产仍处处可见,如著名的徽派建筑和江南园林,如被称为“国粹”的京剧。
  徽商赋予徽派建筑以富贵而高雅的独特气质。行走在古老的徽州,但见“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可以想象,当年就是这样一片山清水秀、地灵人杰的地方,孕育了徽州商人。
  徽州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居住文化,特别是徽州的“三雕”——木雕、石雕和砖雕——尤为传神。每一处楼阁、门坊、廊柱、梁架、栏杆、窗户,都精雕细刻;主题多样,含义隽永,或神话传说,或名人典故,或奇珍异兽,或风景山水,或市井百态,或田园牧歌。这一切都让人浮想联翩,不仅感慨所谓“诗意的栖居”。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點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传统民居多是木质结构,村落聚居,最怕失火;在遭遇火灾时,马头墙便是防火墙,可阻断火势的蔓延。因为徽州地处偏远,大量白墙黛瓦马头墙的明清建筑保留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徽州之外,徽商还在江南地区留下大量鬼斧神工的私家园林,今天大都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京剧与徽商也有一段渊源。在徽商的会馆文化中,戏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力雄厚的徽商蓄养了许多戏班,一般以昆曲和皮黄为主要戏曲样式。作为一个显赫的精英阶层,徽商的审美偏好影响了整个社会,戏曲行里的“徽班”风靡一时,有所谓“无徽不成班”之说。徽商可“布衣交天子”,徽班也鸡犬升天,受到了皇帝的青睐。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徽商江鹤亭在扬州组织了一个徽班进京祝寿,一下子轰动京城。这样一来,又有三家有名的徽班也去了北京,这就是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很快成为北京戏曲舞台炙手可热的主角,“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
  此后,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革新,最后形成了中国戏曲文化的最高成就——京剧。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环境是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当下园林绿化工程越来越多,由于特殊工期的需要,园林绿化中的植物种植需要打破季节规律,进行反季节栽种。反季节种植植物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要想克服缺点,用最小的投资换回最大的收益,就必须掌握反季节种植技术措施,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降低绿化成本。
农业是基础产业,但同时也是相对弱质的产业,发展农业需要政策扶持与资金、项目支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上至国家,下至省、市、县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不少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甚至很多乡镇也出台了一些“土政策”,挤出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农业发展。大量的“真金白银”流向农业,以致于一些投机分子冲着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而来。
滑县位于河南省中大果花生种植规划区内,花生种植以麦垄套种种植方式为主,麦后直播为辅(麦后直播大部分为小果品种)。2020年,滑县花生播种面积2.5万公顷,成为当地食用植物油加工的主要原料。滑县花生主要种植区域在西南部和东北部。西南部种植花生品种以中大果花生为主,品种以豫花9326、豫花9327、开农1715、开农61、花育16、豫花15、海花1号为主;东北部种植花生品种以小果花生为主,品种以远杂9102、豫花37、天府12、天府3号为主。
本文分析一例牙周炎致牙缺失伴缺牙区严重骨缺损及邻牙牙周破坏的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初步探究牙本质壳技术用于缺牙区牙槽骨骨增量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纳入病例为由于慢性牙周炎导致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缺牙区牙槽骨显著吸收,嵴顶至下牙槽神经管距离约3.63 mm。本研究运用一项新颖的牙本质壳技术,拔除患者的无功能第三磨牙,加工成牙本质薄片,固定在剩余牙槽骨上作为“外壳”,骨代用材料颗粒和浓缩生长因子的混合物填充至“壳”内的空间,完成牙槽骨的三维重建。骨增量手术后6个月,牙槽嵴垂直高度增量10.62 mm,水平宽度恢
针对一起厂内主变保护PT断线报警故障,根据保护逻辑图及录波信息,利用系统等效模型分析500 kV系统发生两相接地故障时,3台主变低压侧负序电压大小差异及报警情况不一致的原因,得出厂用电保护定值整定时应充分考虑系统故障对其影响的结论。
针对目前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电压-时间型现场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进行研究,并在云网某地区选取了10条已安装电压-时间型终端的架空型配电线路进行测试,结果验证了电压-时间型馈线自动化现场测试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高压开关类设备SF6气体压力低缺陷频发,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通过统计分析、解体检查等手段,发现一起500 kV SF6断路器漏气家族性缺陷,并给出了缺陷原因及整改方案,对类似缺陷查找及分析有一定指导意义。
本文从液晶玻璃基板厚度的重要性以及玻璃厚度常用的检测方式等两个方面,介绍了作为检验部门,监控玻璃基板的厚度品质的仪器和操作。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存在原边与副边的耦合结构,在原边耦合结构中加入锁相环以保证电流与电压的同相位,可进一步确保耦合的效率。但耦合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外界扰动,因此在原边整体结构上加入自抗扰控制器以尽量消除外界扰动带来的参数波动,以获得更高的耦合效率。
随机矩阵理论作为统计学处理复杂系统和高维数据的理论工具,已越来越多地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应用于电力系统分析。首先介绍了随机矩阵的基础定义,其次介绍了随机矩阵单环定理,并依此建立了DAS量测数据的随机矩阵模型,采用平均谱半径作为其线性特征值统计量,根据平均谱半径的变化感知原始随机矩阵中数据的变化。采用IEEE 33节点配电网络作为仿真分析模型,可发现当配电网无故障稳定运行时平均谱半径随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为后续探究配电网故障的诊断方法打下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