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沥青质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来源 :合成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64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顺北油田井筒举升过程中,随温度逐步降低,沥青质及蜡质颗粒逐渐聚集、沉淀析出的问题,以顺丁烯二酸酐和二乙醇胺为原料,采用“伪一锅法”合成了端羟基超支化不饱和聚酰胺-胺,并对其末端活性基团进行改性,合成了一种新型超支化表面活性剂(HMPS)。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差热-热重、元素分析及凝胶渗透色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将HMPS与重芳烃油、异戊醇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沥青分散剂,该分散剂对顺北油田井筒取样沥青具有良好的溶解分散性,在50、70和90℃条件下,10 g沥青质分散剂对2 g沥青的溶解率依次为85%、9
其他文献
为明确小偃麦衍生系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抗逆性特点,选择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的衍生后代SNHE2017075,SNHE2017083,SNHE2017091等3个材料,对其形态学和细胞学特点以及白粉病抗性和抗寒性等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个小偃麦衍生系田间整齐度好,株型紧凑,植株较矮,分蘖能力强。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3个材料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不存在单价体或多价体,基本结构为环状二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减数分裂后期I(PMCAⅠ)不存
很多数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简化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数学作业的批改是教师接收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与检查教学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作业的批改过程中,
为确定冀东地区谷子籽粒中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的质量分数,选择河北、山东、河南等3个省份的10个谷子品种(冀科谷1号,济谷19,济谷20,冀谷41,济谷17,豫谷18,济谷18,济谷21,豫谷1号,冀谷19),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籽粒中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的质量分数,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统计软件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0个谷子品种籽粒矿质元素的质量分数经主成分分析得2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83.325%。第1主因子的
报道了一种合成手性中间体(3R,5R)-3,4,5-三羟基环己酮的新方法。首次以(-)-莽草酸为起始原料,经苯甲酰化、双键氢化、选择性还原甲酯、羟基碘代、碘代烃消除、双键双羟化、片哪醇断裂等步骤,以44.9%的总收率合成了(3R,5R)-3,4,5-三苯甲酰氧基环己酮,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及MS等确证。
探索了一条全新的盐酸埃罗替尼的公斤级合成路线。以2-氨基-4,5-双(2-甲氧基乙氧基)苯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甲酰胺环合,POCl3氯化,最后与间乙炔苯胺胺化后成盐制得盐酸埃罗替尼,总收率72.9%,纯度99.84%,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ESI)确证,并探讨了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合成工艺的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对可能性的认知和掌握,不仅仅是从小学数学教学中才开始涉及的问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涉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才是关键所在.本文主要探究了关于由“摸球游戏”所
以2-氯硒基苯甲酰氯为原料,合成了2-((2-氧代丙基)硒基)-N-(4-乙基苯基)苯甲酰胺(3),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ESI)和XRD表征。结果表明:3(CCDC:1944723)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8.0933(6),b=9.4337(2)Å,c=9.8684(3)Å,β=91.797(3)°,V=1683.57(8)Å3,Z=4,Dc=1.421 g/cm3,F(000)=736.0,Rgt(F)=0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数学教学的效果.
针对目前超深超高温井固井过程中水泥浆悬浮稳定性差、综合性能不足的问题,基于水泥浆高温沉降失稳机理分析,用2-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合成了一种四元共聚物悬浮剂P(AADN),其结构和性能经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环境扫描电镜等表征。结果表明:悬浮剂水溶液呈现均匀的交联网架结构且热稳定性良好;在200℃下,P(AADN)加量为0.5%时,水泥石上下密度差小于0.02 g/cm3;同时,水泥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