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S OF MAIN ESSAYS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sitive Sciences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236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德里达在回答“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理论问题时,用莎士比亚风格的“幽灵出场,幽灵退场,幽灵再出场”的语式(德里达,第5页),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出场,同时用了很大的篇幅对福山的“终结论”进行了批判。德里达把这种批判称之为“驱魔”。在对福山的批判中,德里达用语的辛辣几近刻薄。他回顾了以自己为主要代表的法国思想家们上世纪中叶就已经提出来的“历史终结”、“人的终结”等终结论思想,揭露福山引起轰动的终结论思想不过是拾人牙慧,绝无新意。
哲学具有特别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不言而喻的共识。那么,问题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众所周知,辩证法是用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换言之,问题本身的发现、认识和解决都离不开辩证法的思维。也可以说,解决相应的问题,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辩证法理论。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遭受到空前的危机。与此同时,中国因加入全球化(如加入WTO)而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反思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当代中国学术正处在“十字路口”,文本与时代纠缠着学术的走向。尽管各种理论抽象都试图提供可以解开这个时代之谜的药方或公式,但这些药方或公式必然要受到这个时代本身的历史活动的制约。思想的解放不是从“词句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替换成另一种提法、设想或想象就可以完成的;解放的思想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哲学的和真正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页注2)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并不能理解为纯粹的思想活动,毋宁说它是历史活动。即使能够解释世界的理论也是由历史的关系,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
现象学最响亮的口号“面向事物本身!”,引出了事物(thing)及其物性(thingness)问题。实际情形当然要复杂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切都表明,具有悠远历史传统的形式与质料(formandmatter)二分的学说不断受到挑战并最终被抛弃了。
专名问题涉及三个方面:解释专名在怎样一种条件下指示个体对象,如何解释“非指示的专名”(即空名),以及如何解释一种语言理论中专名的逻辑形式。(Burge,PP.425~439)前两个方面与专名的“语义属性”有关,第三个方面则与专名的逻辑形式有关。专名作为一种典型的指称表达式,它的基本语义属性是指示外在对象,但专名如何实现这种语言功能则涉及到有关专名的逻辑形式问题,这正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1.何谓闽学?所谓“闽学”,是指以朱熹为核心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以及其后对朱子学的继承和发展。闽学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流派,是相对于宋明理学中其他地域学派而言的,如江西庐山濂溪周敦颐的濂学,河南洛阳程颢、程颐的洛学,陕西关中张载的关学等。朱熹是闽学的核心,朱熹的学术思想是这个学派的基本学术主张,所以闽学又称朱子学。由于朱熹晚年在考亭讲学,闽学学派又称考亭学派。(参见刘树勋主编,第3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阶层分化的剧烈,正义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从新自由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乃至新儒家等不同理论背景出发,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较少能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彼此欠缺“了解之同情”,从而妨碍了对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比如,不少研究者支持罗尔斯所谓“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的观点,但其研究未能借鉴当代价值论研究的方法与成果;有些研究者在古典正义观和现代正义观之间随意取舍,却不曾进入政治哲学史语境,批判地
“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亨金,前言,第1页),公民权利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阿基米德点。对于这一点现代各种思潮颇多论述,而社会现实也在不断予以确证。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权利的存在、运作及其功能又是有限度的。以一种历史的、辩证的反思性视角明确权利的限度,对于深入理解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围绕正义与善的争论,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权利理论,全面而系统地把握权利现象,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以下拟从五个方面认识权利的限度。
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破坏,而且对其政治、文化以至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后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西方社会以至整个世界都在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时期。与这种调整相适应,思想观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在调整期,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相互较量、相互激荡,思想文化领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对此次危机暴露出来的文化矛盾加以冷静的反思,进而明确文化价值建设的方向与思路,是理论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毛泽东的虎气与猴气 如何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这是一个绕不开也说不尽的话题。毛泽东是“多面的”:他同知识分子在一起时是知识分子,同工人在一起时是工人,同农民在一起时则是农民。他的意志常常会压制住周围的人,使他们本能地接受、服从甚至盲从。有时候他的原则性很强,有时候他的策略性又很强。毛泽东自己说他是七分虎气,三分猴气。所谓“虎气”,有很多种解释,主要可以理解为原则性,是一种立场;所谓“猴气”,则是指灵活性,可以理解为一些战术层面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