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调整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湖北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759152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贵州省平塘县和云南省大理市的301户农户调查数据,借助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构建模型对农户生计策略调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类型主要为本地多元农业型、本地务工经商型、外出就业发展型、两地兼业保守型.农户住宅面积、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整体教育水平、年龄水平、道路交通数量是影响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调整的关键因素,除年龄水平以外,其他4项影响因素皆为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向多元化变动的正向驱动因素.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增加专业技能培训受众;地方政府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推动农村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其他文献
基于群众感知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了815个样本数据,分成3个群组,再分别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的6个影响因素可以较好地预测脱贫满意度(R2>0.67).其中有5个影响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按影响力大小分别为村硬件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外部帮扶、温饱改善、程序规范,而公平氛围(P>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支持.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治理有效仍是最大的短板,生活富裕与群众期望还有差距,产业兴旺仍然是最有效的抓手,而生态宜居相对容易实现.
为研究不同产业选择对于产业减贫的效果以及合作社如何通过不同产业选择带动农户持续减贫,开展了对南疆S县K乡合作社产业减贫的典型调研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业产品属性特征、附加收益特征、技术难度和市场风险特征对农户减贫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基于结论,从合作社产业选择要注重产品属性、产品附加收益特征属性、技术难度和市场风险特征属性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基于田园综合体理念,以广西融安县大袍苗寨现有传统产业和民族产业为基底,以集群成链、产业重构、民族活化三大维度为目标导向,创新集聚民族文化展示、生态休闲养生、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少数民族村屯发展新模式,推动大袍苗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景观规划途径提供新视角.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198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率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追赶效应明显,其中,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和教育城镇化提升的首发动力,同时也与该区域耦合协调度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以内部结构优化为主,在巩固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消除城乡流动障碍,发挥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
通过构建多重中介模型,检验分析“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就业质量”“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就业质量”两条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资本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影响其就业质量,且心理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作用比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高.
以北流市木棉村、河村、司马第、中灵村的7种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选取安全性、可达性及认知度等8项评价指标,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北流市乡村公共建筑在乡村建造的适宜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指标对乡村公共建筑适宜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可达性、安全性、功能实用性、文化性、认知度、归属感、地域性、观赏性.7种乡村公共建筑的适宜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图书馆、廊架、村史馆、讲理堂、戏台、议事厅、公厕.最后,对乡村公共建筑各项指标的关联系数进行对比,分析造成乡村公共建筑适宜度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当下农村社区面临的风险具有复合性、不确定性、联动性等特征,显示出社区在风险应对中存在一定脆弱性.韧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倡导理念与模式,韧性社区能够利用内外部有利条件有效减缓冲击,维持或恢复特定结构与功能,进行适应、重组和学习改变,提升自身的适应性,增强自身韧性建设,更好地应对未知风险.构建包括制度韧性、过程韧性、能力韧性、文化韧性、社会资本韧性5个维度的农村韧性社区建设重点与框架,分析其概念及相互关系,其中制度韧性提供保障、过程韧性扮演保护角色、能力韧性构成基础、社会资本韧性搭建平台、文化韧
以湖北省翟家岭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理论视角出发,根据实地踏勘调研,梳理出翟家岭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谱系.结合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所遇到的困境和其文化基因特征,提出修复物质文化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村为研究对象,对当地的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条件、乡村振兴背景下丹洲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从整合资源要素、筑牢人才基础、紧扣农文旅融合、重视古镇规划、焦聚乡风文明等方面提出丹洲村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
迈入“十四五”时期,乡村产业的创新提质发展成为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发展路径,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全面布局和重点破局的关键阶段.以安徽省F县的特色VR小镇为例,对其政企合作的运营模式、产业集聚的生态平台以及多维发力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探究新兴技术与产业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振兴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