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淮水情》导演构思

来源 :黄梅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泗州戏《淮水情》剧本主题思想的分析,导演艺术创作的构思,具体舞台艺术处理,泗州戏音乐的追求,以及对灯光、服装、化妆、道具、音乐音响的处理原则.
其他文献
前言rn这是一部大别山区百年老师范的缩影rn这是一位女教师一生的艺术再现rn大时代的小人物rn大背景下的一支红烛rn薪火相传玉汝于成rn初心不改砥砺前行rn万千红烛遍鄂东rn光照山乡到如今rn时间1905年-1949年rn地点黄冈rn人物rn黄师兰女,剧中年龄18岁至62岁.黄冈师范的第一批女学生,后留校任教师.她出生在塾师世家,到了她这一辈,没有兄弟.父亲为她起名“师兰”,是希望她以花木兰为师,巾帼不让须眉.
期刊
期刊
感谢侯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剧本,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百年老校的沧桑.三起两落的变迁事件,写尽了一座立志培育乡村师资力量师范学校百年的坚守.历经时代的洗涤,感悟风云际会的起起落落,重师重教的传统在这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这部作品中,我仿佛窥见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不被中断的气质,体悟到了大别山这方土地上的人民朴诚勇毅、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幸成为这部戏的导演我感到很光荣,如何用戏曲舞台语言讲好这个故事,使百年老校甘于坚守的红烛精神得到更好的体现,作为导演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这几层关系.
期刊
在安徽省第七届花鼓灯灯会上,由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演出的花鼓灯群舞《千里长淮一条线》(以下简称《千舞》)引起轰动,被誉为“花鼓灯群舞的标杆性节目”,并荣获一等奖.这支群舞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时年九十二岁高龄的花鼓灯艺术大师陈敬之(艺名“一条线”)最后一次登台表演成为绝唱,他的“特殊舞体”在表演中展现出承传和发展的可喜成就.
期刊
多年来,皖西庐剧以她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强盛生命力,立足六安及江淮地区,赢得观众的普遍喜爱.我们六安的群众在劳动时,手里忙着农活,嘴里唱着庐剧,为劳动助兴,调节劳动气氛,消除劳动时的疲劳.农闲时更是离不开庐剧.老百姓说看庐剧就象皖西人爱吃咸鹅、咸鸭子一样,越嚼越有味.庐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皖西人民魂之所系、根之所在.
期刊
王兆乾先生,山东临沂人,1928年4月出生于济南,本名济生,字兆乾,笔名王湛.他是黄梅戏杰出的音乐家、剧作家、资深研究专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黄梅戏艺术事业,并做出巨大贡献,人称天才、奇才.人们提到王兆乾的名字就会联系到黄梅戏,我也有同感,敬佩之心油然而起.rn我认识王兆乾先生是在1998年,那年我刚调到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任书记、院长.刚知道他时,他已经离休十年了,人和名字我都知道,但是不知道他的业绩,更不知道他对黄梅戏做出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逐步了解他对黄梅戏所做出的贡献时,想和他求教时,可是已经晚
期刊
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舞台音响在艺术表演中越来越重要.好的音响表现不仅可以带给观众听觉上的享受和震撼,更是在艺术表演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氛围的烘托、剧情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n随着科技发展,舞台音响这一概念也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一般情况下,舞台音响泛指在舞台表演过程中使用的音响设备,是演出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演出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传统的舞台音响概念中,主要是由扩音器、话筒等基础器材组成,伴随着音响器材设备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的舞台表演中,音响设备有了全新的改变.除原有的主设备外,
期刊
大型古装黄梅戏《春江月》,原本是移植剧目.它初演于江浙一带,影响甚大,后被黄梅戏移植改编,成为我们黄梅戏常演常新的一出戏.去年,我们剧团恢复新排了《春江月》,作为一名年轻演员,自己有幸在该剧中饰演主要角色“柳明月”.虽然自己吃了一番苦,但在团里老师和师哥师姐们的指导帮助下,通过排练、演出,自我感觉在舞台上的演唱水平有所提高,同时,登台主演的自信心增强了,自然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期刊
今 年高考前夕,江西宜春两名高三考生柳艳兵和易政勇在公交车上夺刀救人负伤,因伤情严重,无法参加高考。消息传出后,引发社会热议。不少网友提出,能不能通过保送的方式帮助他走进大学。几天后,教育部表示,等这两名学生康复,将为其组织单独考试。  在这个呼唤正义的时代,见义勇为常常被人称赞,尤其主角是涉世未深的学生。但在见义勇为之后,他们也会面临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受到各种嘉奖,有的却要为自己的英勇行为埋单,
期刊
原创大型现代黄梅戏《悠悠南山风》,是根据贵池南山村历史上先贤留下励志格言作为家规家训、亦为传家宝,传于后代的故事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编写而成.该剧主要描写主人公“巧凤”一家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的家庭生活纪实,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儿子刘浩林考上重点大学,全家喜气洋洋时,不料丈夫出了车祸,为了治病,家庭陷入困境.浩林为减轻家庭负担,自主创业,索要“传家宝”未成,不欢而别;后又因借钱创业,误入校园贷陷阱,背下巨债;在党、政府、社会的关心帮助和亲情的呼唤下,儿子浩林醒悟归来,抄写家规家训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