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下血管球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yyive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甲下血管球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6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手指甲下血管球瘤17例,沿甲床缘作弧形切口,充分游离达到甲下区域,形成携带骨膜的甲床瓣,充分暴露肿瘤后,于手术显微镜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仔细剥离,将血管球瘤完整切除,术后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 结果 所有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血管球瘤.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15例术后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8个月~6年,平均2年9个月.术后1个月,除3例主诉手指仍有部分疼痛残留外,其余12例患者术前症状均完全消失.至随访结束时,15例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甲床愈合良好,指甲生长正常、外形完好、平整光滑,随访期间无复发.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甲下血管球瘤,操作简单,可完整彻底切除肿瘤,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手指甲下血管球瘤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胫骨创伤性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18例,骨折部位:胫骨中段8例,下段10例.Gustilo分型:ⅢA型6例,ⅢB型8例,ⅢC型4例.骨缺损长度6.0~9.1 cm,平均7.8 cm.一期彻底清创,外固定架固定,创面负压封闭引流处理,肉芽组织新鲜后应用游离植皮或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待创面修复6周后,二期手术行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植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性高血压的疗效. 方法 自2009年9月到2011年6月间,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患者中36例术前伴有神经源性高血压.对12例合并有高血压的左侧脑神经疾病患者进行左侧延髓腹外侧区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前及术后监测患者血压、血管紧张素A2、醛固酮水平,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时间10个月.观察其血压恢复情况. 结果 随访示患者高血压情况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行左
目的 探讨臀下动脉穿支蒂臀大肌肌皮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Ⅰ期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臀下动脉的走行、分支与分布.②股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③臀下动脉股后皮支与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2007年5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骶尾部巨大褥疮8例,皆为Ⅳ度,创面为16 cm×9 cm~22 cm×1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
目的 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和疗效. 方法 2008年8月至2013年1月,对42例重症肌无力行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切除范围包括全胸腺和前纵隔脂肪组织.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胸腺扩大切除术,3例(7.1%)经左侧入路,39例(92.9%)经右侧入路,无术中转开胸.手术时间90 ~150 min,平均(116±18)min;术中出血量50 ~150 ml
目的 探讨应用膝外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膝周围软组织及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膝外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创面13例,其中皮肤软组织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4例,创伤后软组织缺损8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骨关节外露,膝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皮肤坏死裸露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7.0 cm ×3.0 cm~ 12.0 cm ×8.0 cm.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系统在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不同位置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电磁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不同位置海绵状血管瘤,43例患者47个海绵状血管瘤,3例为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其中1例3个,另2例2个;包括大脑皮层深部25个(包括小脑深部4个),大脑皮层浅部20个,眶尖2个.本组47个血管瘤中中央区深部4个,语言中枢深部4个,枕叶视觉中枢深部2个. 结果 本组43例患者47个海绵
目的 探讨全舌及近全舌缺损的修复方法,评价游离组织瓣修复全舌及近全舌缺损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999年3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四病区45例肿瘤切除术后全舌或近全舌缺损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原发灶情况、T分级、N分级、修复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全舌或近全舌缺损患者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3 ~ 77岁,中位年龄56岁.原发灶的病理诊断分别为鳞状细
目的 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口径不等血管吻合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 方法 2013年2月至6月,施行游离皮瓣移植的5例患者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12条血管,其中6个吻合口供、受区血管口径差异明显,对口径较小的血管行侧方切开或利用“Y”形分支作切开成形,扩大吻合口的周径,选用与较大血管口径匹配的吻合器行血管吻合,术后按微血管吻合处理常规治疗. 结果 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行口径不等血管吻合6处,动脉吻合口2个,静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由德国Fleischman于1993年首创并将其用于四肢创面的治疗,裘华德教授于1994年将VSD技术引入中国.其原理是用聚氨酯(PU)或聚乙烯醇(PVA)泡沫填塞、覆盖创面,再用全密封的生物半透膜材料覆盖封闭整个创面和腔隙,并在真空泵的作用下给予持续的负压吸引,使整个与VSD材料相接触的创面处于一个全封闭负压引流状态,使外
期刊
目的 探讨吻合一组血管的联合皮瓣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组36例均为车祸伤,损伤部位在膝、小腿或踝足部、上肢.创面超大,皮肤缺损伴骨关节、肌腱裸露,选用吻合一组血管的联合皮瓣修复,其中吻合肩胛下血管肩胛—侧胸联合皮瓣7例,最大为70 cm×10 cm;吻合肩胛下血管侧胸—背阔肌联合皮瓣9例,最大为42 cm×24 cm(1008 cm2);吻合肩胛下血管的肩胛—背阔肌联合皮瓣2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