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吡啶铜(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DNA光裂解研究

来源 :人工晶体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v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甲基-4′-对苯甲基-2,2′,6′,2″-三联吡啶六氟磷酸盐(L)为配体合成了一例新的铜配合物[CuL2](PF6)3·H2O(配合物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热重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的表征和化学价的分析.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7315(10)nm、b=1.90201(13)nm、c=2.10955(17)nm、β=101.269(2)°、V=5.0099(7)nm3.XPS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的铜离子是以+1价的形式存在.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在光照条件下能有效使DNA裂解,表明该配合物具有明显的潜在生物活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艾灸“关元”穴对衰老进程中大鼠子宫组织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4、E2F1、SOD和CAT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究艾灸延缓子宫衰老的机制.方法:选取SPF级12月龄Wistar雌性大鼠1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艾灸组,SPF级3月龄Wistar雌性大鼠7只作为青年组.其中艾灸组大鼠对“关元”穴进行20 min温和灸刺激,每日1次,连续治疗40 d;对照组和青年组大鼠进行同样的抓取与固定.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子宫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
目的:探讨“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对急性脑出血大鼠Nrf2/ARE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再将各组分成3个时间亚组分别为1d、3d和7d,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针刺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大鼠患侧“百会”透“曲鬓”针刺治疗.采用Longa评分法综合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血肿周围转录调节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介导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海马内注射Aβ1-42制备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干预,头穴丛刺组选取百会穴及百会穴左侧旁开1 mm处、百会穴右侧旁开1 mm进行针刺干预,1次/d,留针30 min,连续干预14 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COX-2、NF-κB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袁青教授运用“靳三针”治疗小儿脑瘫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诊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袁青教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处方205例,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选穴频次频率统计、选穴部位分布、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涉及108个穴位(组),频次共计3734次;穴位部位以腰背部、头面颈项部和下肢部为主;聚类分析可形成聚类组合7个;复杂网络分析得出一个由13个穴位(组)组成的核心处方;关联规则分析共得穴位(组)组合16个.结论:袁青教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选穴以调神穴组为主,
本文以Ni70 Mn25 Co5和Fe64 Ni36合金及其复合合金作为触媒,采用高温高压温度梯度法在5.6 GPa压力下,对不同温度下沿(100)晶面生长的Ⅰb型金刚石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以Fe64 Ni36触媒合成出的金刚石在以(111)晶面为主的晶形高温生长范围内出现了一段约50 K范围的裂晶生长区,而以Ni70 Mn25 Co5触媒合成的金刚石在生长温度范围内,特别是在以(111)晶面为主的晶体生长高温区域内容易出现连晶缺陷;高温下Fe64 Ni36触媒过度熔融可能是晶体容易产生裂晶的
目的:观察艾灸对肉瘤微环境中Th1细胞、Th2细胞和Th1/Th2漂移的影响.方法: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顺铂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S180肉瘤细胞0.1 mL(1×107/mL)接种于C57BL/6J小鼠胸部皮下形成移植瘤.以移植瘤为穴位中心,采用热敏艾条治疗,距离3 cm,每次艾灸1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为一疗程.顺铂组给以顺铂腹腔注射治疗.治疗一疗程后小鼠处死,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检测血清IL-2、IFN-γ、IL-4和IL-10的浓度.检测
通过检索CNKI、WF、WP、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近15年关于针刺对比假针刺治疗女性围绝经期潮热的临床研究文献,比较针刺治疗女性围绝经期潮热的疗效及机制.本研究以假针刺的设置方法分层,比较不同针刺深度及不同选穴对于针刺/假针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刺对于改善围绝经期潮热的效果尚不能确定,不能排除其安慰剂效应,但对于改善潮热的严重程度及激素调节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PI3K/Akt信号通路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简称.该通路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导途径,广泛参与了细胞凋亡和存活,在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保护神经的作用,并且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神经细胞的生存、增殖及分化等.为了进一步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针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PI3K/Akt信号通路的分子生物学及信号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血管性痴呆和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阐释,以期为临床治疗中枢神
白磷钙石结构化合物合成温度较低,且具有更加丰富可调变的晶体学格位,是一种优良的发光基质材料.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250℃条件下合成了白磷钙石型发光材料Ca1.8Li0.6La0.6-x(PO4)2:xEu3+(x=0、0.01、0.03、0.06、0.09、0.15),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荧光光谱仪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制备荧光粉均为白磷钙石结构,Eu3+的掺杂并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其结构.该体系荧光粉发射红光,发射光谱出现了Eu3+的特征发射,最强发射峰位于617 nm
螺芴类空穴传输材料因优异的光电性能而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其电荷传输机制,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三种螺芴类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电子结构、重组能和电子耦合.结合Marcus电荷转移理论,精确计算了所有小分子的载流子迁移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X60和HT2分子的空穴迁移率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处于同一数量级,说明利用该理论模型精确计算分子的空穴迁移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此外,ST2的空穴迁移率为1.82×10-4 cm2·V-1·s-1,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说明对螺核杂原子的修饰可进一步提升空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