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声“我是香港人”,真不容易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新移民说,她差不多用了10年的时间,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香港人。”
  我很能理解她的感觉,因为我自己也是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融入香港。
  
  艰难的身份认同
  曾经参加一个论坛,其中一个讲者和我一样,在上海出生,不过和我不同的地方是,她读小学时已经移民香港,不像我,当我拿到香港身份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学毕业三年的成年人了。
  我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新移民,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台湾,当中不少,都是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已经来到了香港定居,并且在香港读书。但是,如果和这些朋友聊天,会发现他们和这个讲者一样,都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了香港身份认同的感觉。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对于周边环境缺乏认同感,很多时候,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朋友圈子,而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过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而父母忙于工作,因此更少有机会可以融入周边香港家庭。
  事实上,在香港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在一栋住宅大楼里面居住多年,可能都不知道周边的邻居到底是怎样的模样,虽然在电梯里面遇到,会客气地点头微笑一下。
  有些小移民还要面对另外一个环境,那就是因为语言的问题,一开始可能会遭到同学的歧视。这使得其中一些孩子,或者尽量不和同学接触,或者是埋头读书,缺乏和周边环境以及人的互动,就会延长身份认同的过程。
  这位讲者说,她差不多用了10年的时间,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香港人。”那是在2003年的7月1日,她身穿黑色T恤,不管是在铜锣湾闹市,还是回到家楼下,一路上,她的周边,都是身穿同样颜色衣服的人,那一天,她忽然感到一种释然。
  我很能理解这位讲者的感觉,因为我自己也是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融入香港。同样是一个瞬间,我站在中环立法会门外,眼前是那些为反对高铁预算通过而聚集在广场上的人,我深刻地感觉到,我属于他们,因为我和他们一样,关心这个城市的未来。原来高铁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是那样的重要,因为我关心政府会怎样花费这笔纳税人的钱,也关心因为这个项目,这个城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关心那些因为这个项目,生活状态要发生改变的陌生人群。
  我对于香港人这个身份,终于找到了认同感。
  当我自己不再面对身份认同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原本对这个城市的怯生生的感觉消失了,同时消失的,是对于歧视的在意,至少不会在意自己带着内地口音的广东话了,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在公共场合会刻意地讲广东话。
  
  对移民并不包容的社会
  只是,即便是到今天,已经在香港这个城市生活了16年的时间,即便自己已经认定自己是这个城市的永久成员,即便手上早就拿到了永久身份证,在周边的很多人眼中,原来自己还是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香港人。
  坐出租车,因为和朋友家人之间用普通话聊天,即便是相熟的出租车司机,也会顺理成章地认定我只是在香港暂居。而有意思的是,司机本人也是一个内地移民,只不过比我早很多,在他只有二三岁的时候和父母来到了香港。
  接受一家香港本地媒体的采访,对方总是用“你们”和“我们”这样来进行区分,即便我再三声明,自己已经是香港永久居民,对方还是很认真地认定:“你们来自中国(内地)。”但是如果她看看自己的家人,即便不是她的父母,她的祖父母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内地的移民,就是她口中的“你们”。
  香港并不是一个对移民包容的社会,甚至有的时候觉得很势利。如果不能够说一口纯正的广东话,往往会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一丝轻蔑,或者是一种疏离。但是,同一时间,只要你算得上是香港上流社会的一员,或者是达官贵人,那么,即便是广东话依然带着乡音,都不再成为问题。当然,如果只会英文,却不会广东话,那更加不是问题。
  这些还是心理上的隔离,对于我来说,更加在意的还是政策上对新移民是否存在歧视。没有住满七年无法享受政府综援,无法申请公屋,没有投票权,而今年关于六千元的争论(香港政府决定向每名永久居民派发6000元港币,但有本土团体反对向新移民派发福利),更让人担心,政府是不是在带头进行族群的分化,把不满七年的非永久居民从这个社会割裂出来,因为在还富于民的派钱方法上,应该还有更好的选择。比如用退税的方法,或者把这笔钱,全部投放在改善政府的福利措施上面,让急需要帮助的低下层人士直接受惠。
  不过政府不是第一次这样做,1999年关于是否放开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来港的争论,特区政府提出了167万这个数字,吓怕了不少香港人,因为根据香港政府的描述,当如此多人一下子涌入香港的时候,香港的福利、住房等体系,就会面临崩溃。遗憾的是,对于政府的一面之词,媒体没有太多的质疑。
  媒体对于新移民抱不友善的态度,同样不是现在的事情。从1980年代的影视作品,开始大量出现歧视来自内地的新移民内容,在媒体上关于新移民的报道,让香港人,不管是土生土长,还是老移民,都开始对这个族群产生一个标签化的印象:懒惰,依赖政府。
  每年的会考,如果有新移民学生取得了好成绩,很多时候会成为新闻,因为这样的学生,会成为新移民上进的一个正面范例,似乎很励志。但是在我看来,其实这也正是在反映媒体骨子里面的一种假设,那就是新移民学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太不容易,因为大部分的新移民学生,跟不上香港的课程,在学校的表现普遍比较糟糕,而这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只不过是少数的异类。但现实是不是这样?这样的假设是不是有数据的支持?是不是在报道这些学生的时候,放开他们身上的新移民标签?
  
  加入到公共进程中
  新移民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受到歧视,并不是香港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在中国内地不同地域之间,都会看到,而且注定不会消失。而现在,经济竞争的因素更加成为主因,在人们看到自己发展的机会变少,或者经济环境变差,竞争开始激烈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些刚来的外来者,视为自己最直接的威胁,这样的情形,更多会出现在那些刚刚上岸的人身上,人们对于那些正准备上岸的人总是更加不留情,所以在歧视新移民上,很多刚刚从新移民成为老移民的人群,往往更不宽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是否会对某个族群歧视,政府的政策是否会导致族群的撕裂,更需要被关注。
  就拿这些日子大家关注的内地孕妇到港产子的问题,现在香港出现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父母都不是香港人,只要在香港产子,孩子自然是香港永久居民,但是如果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内地人,这些人群却往往要为生孩子的问题而烦恼,这是因为,这个群体中,很多属于低收入人群,他们无法像那些主动选择在香港产子的内地夫妻那样,负担私立医院的医疗费,而公立医院一刀切向他们收取相当于私家医院的收费,让这笔费用,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如果看数字的话,2010年香港一共有8.8万个婴儿出生,当中7%是由港人内地妻子所生,但有3.2万名婴儿的父母都是内地人,政府的一刀切限制内地孕妇来港产子政策,是不是歧视港人的内地妻子?
  不过,在批评社会不包容、媒体不客观的时候,新移民这个群体,是不是可以主动地做一些事情,来慢慢改变人们的这种负面印象?来发出更多自己的声音?
  忽然想到了新加坡,刚刚过去的选举,新移民的表现,让媒体还有社会,开始关注到他们这个原本总是在政治议题上保持沉默的群体。他们的参与,也开始改变一些人对于新移民的刻板印象。
  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香港。如果宽泛一点来谈论新移民的话,还有一批人,就是那些拿着中国护照,从海外来到香港的内地人,以及越来越多在香港读书之后留在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他们当中,大部分的人对香港的公共事务并不关心,更不要说参与,即便是成为了永久居民,拥有了投票权,却从来不行使自己的投票权利。身在香港,远望神州,享受着香港的好处,却无法从这些人的身上看到对香港的任何承担。
  在香港,也没有太多的声音来关心新移民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话题,对于新移民的需求,依然停留在福利层面,至于那些新产生的生活无忧的新移民阶层,公共事务更是显得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移民更应该意识到参与公共事务,关心本地话题的重要性,因为一方面可以让社会听到这个群体更多的声音,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更快地找到身份认同的一个方法。
  不管是我,还是我所遇到的那个讲者,我们作为过来人的共同经历,那就是要让自己关心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以及在这个城市里面发生的事情,同时参与进去,相信自己和这个城市里面的其他人一起努力,可能会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改变。
  
  香港移民大事记
  1974年之前,进入香港不受限制。
  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实行“抵垒政策”,即内地非法入境者若在偷渡到香港后能抵达市区,并接触到香港的亲人,便可在香港居留;若在边境范围被执法人员截获,则会被遣返内地。
  1980年10月,取而代之的是即捕即解政策及单程证制度。
  2001年,庄丰源案为内地孕妇在香港生子打开了大门。香港终审法院裁定:不论其父母是否已在港定居,在香港出生的中国籍子女都享有居港权。
  2001年,香港推出输入内地专才计划。2006年推出面向全球的优才计划。
  2003年,香港开放自由行,越来越多内地孕妇到香港生孩子,而大部分的父亲不是香港居民。这些婴儿被称为“港生一代”, 一生下来,就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2003年,香港修改人口政策,规定新来港人士须于香港居住满七年才可申请综援和公屋,以及拥有投票的权利。
  2007年起,怀孕超过7个月的孕妇如果没有“预约纸”将被禁止入境。
  2011年3月6日,约逾万名市民参与了泛民主派发起的“反对短视预算案”大游行。
  2011年4月,香港医院管理局宣布,公立医院不再接受内地孕妇的预约。
  2011年4月,一批新移民及宗教组织,举行烛光晚会,批评香港政府派发6000港元对新移民构成歧视。(资料整理实习生曾明瑞)
  
  数字
  45%
  香港700多万人口当中,45%不是在香港出生。
  
  3.2万人
  香港2010年的出生率达8.8万人,其中3.2万人的父母皆非香港永久居民,这个数字较10年前的620人,增加近52倍。
  
  73.7%
  2004-2011年2月底,持单程证抵港的新移民逾31万。其中,73.7%为女性,即内地新娘。居港尚未满七年的内地新娘已成为“新移民”的主流。
  
  46.8%
  新移民中有46.8%居住公营租屋(公屋),40%住私人租屋,6%住政府居屋,其他占7.2%。
  
  10多平方米
  一般刚来港的新移民一家三四口挤在10多平方米的小间板房内可谓司空见惯,四五口人挤在七八平方米的房内亦不乏其人。(资料整理实习生曾明瑞)
其他文献
高清电影的普及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大容量硬盘的消费,很多人认为只要容量够大就能够肆无忌惮地从网络上下载。这没错,装什么东西是你的权利,但硬盘越大越好吗?是不是便宜的硬盘就一定实惠?抑或者还有很多不为你所知的硬盘更适合你呢?看来买“高清硬盘”里面的讲究还真不少!    普通硬盘适合存放高清吗?    优势:价格便宜,随处可以买到。  劣势:没有为高清应用优化、节能效果差。  这里所谓的“普通硬盘”是指
Rakku  鞋柜  像小仓鼠喜欢玩的滚轮玩具的外观,Rakku鞋柜以独特的外观来收集鞋子,让你可以方便地拿出鞋子,再储存回去。这款鞋柜还可放下各种大小的鞋子。宽敞的内置,让你对你的鞋子一目了然。$71HoodiePillow  旅行连帽枕头  和上一代比起来,新款的旅行连帽枕头取消了真正的枕头造型,而是变为项圈式设计,这样更有利于在没有枕头的地方休息,比如列车或飞机上。而且它还保留了贴心的遮光帽
夜狂风过耳,本是做千秋大梦的好时节,我却被对面楼的一对夫妻搅得失眠。倘若他们在叫床也就罢了,那要怪我心火燥,定力不够。偏生他们是在吵架,女声铿锵有力地控诉不止,所幸没有转化为号啕大哭,否则失梦的邻居们会以为他们在操办丧事。我懒得竖耳窃听,但也大致猜出他们争吵的内容,无非是关于钱财流向,或是精子流向,当然也可能是我存了小人之心,他们争论的或是CPI上涨对中国经济走势之影响也未定。  在我那贫瘠的童年
【摘要】阅读的考查在常州市的中考卷面上占据着一半的江山,中考卷面上的阅读部分包括对学生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的三项考查,不论考查的形式如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而且逐年递增。阅读的重要性已是无可厚非。那么对于老师而言,该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该如何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自我提高,这两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尖锐。阅读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如同登高攀
常去的蔬果店门口堆了两大箱甜瓜,一颗颗圆滚滚,比葡萄柚大一点,端详那微黄偏青、网纹凸起的果皮,数一数从瓜蒂连到瓜底的墨绿线纹,不多不少共十条,看来这瓜应该是法国人说的“十纹瓜”(melon de dix),也就是夏朗泰(Charentais)甜瓜。  挑了一颗沉手的,圈起拇指和食指,轻弹瓜身,嘭嘭两声,混浊沉重;闻闻瓜底,有香气;形、色、音、重量和氣味都对,应该是颗好瓜没错。然而甜瓜产季不是已随着
想像马化腾家族一样,成为中国最富有的3000个中国家庭之一?那必须了解微信这个神一般的存在。据信,微信用户已经在上个月超过了5亿,成为这个星球最受欢迎的移动即时通信应用。  此前微信招来的质疑主要有三:一是发展过于依赖腾讯的市场占有率,二是产品“借鉴之处”太多,三是像QQ,以及曾经的新浪微博一样,占据优势后就开始“横着走”,充斥各种繁杂的入口和想法,没有像Twitter一样坚守“一个简单规则构造成
由法国知名建筑杂志eVolo举办的摩天大楼竞图比赛,至今已经六个年头。  这个竞赛一直坚持探讨摩天大楼与自然环境、社区、城市与环境的关联,所重视的不只是突出的创意设计,还有如何用巧妙的设计手法与建筑语汇,针对都市空间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今年,从五大洲95 个国家,共725件作品当中选出的前三名以及32位荣誉奖得主的作品,针对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短缺、能源使用量的倍增等问题,今年入选
对我来说,新的一年开年不错。  放了好几天假,一直和家人一起到处吃吃喝喝,甚至有好几个瞬间我都在想,如果生活就是睡醒了想想吃点什么好吃的,然后想想去哪里看看电影、逛逛街打发时间,那该有多好。当然,只是一瞬间的念头而已,如果真是这样的生活,像我这样的人,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要开始焦虑: 生活怎能如此无意义?  不管怎样,2013年的开始,对我来说,和往年不太一样:安定而从容。  只是,此时此刻,问我的新
即便恨它,也无法离开它  无论快递是如何不规范,如何被诟病,但我们的生活毫无疑问已经被其改变,并再也无法离开。我们唯有期望它变得更好。    我叫陈琼,我要讲的这点经历,或许正是你身边某个朋友的体验。  70后的我直到大学才摸过电脑,工作了才用上网络,结婚前才想到买房,过的都是见步行步、水来土掩的被动日子。  被动不好,习惯了被推着走,如果没准备好就会手足无措。所以现在回想一下,要是没有快递,我人
我希望能通过环境污染案件的诉讼,特别是公害病案件的诉讼,呼唤起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通过诉讼来推动和改善我国的环境法治。    我做环境污染诉讼的法律帮助已经12个年头了,最大的感触还是“难”,虽然公众的环境维权意识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想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环境司法审判的环境,还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代理过的环境污染案件短则三四年,长的要8至10年,从立案、搜集证据到开庭、胜诉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