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建设历程中,中国人类学家作出了理论和实际的双重贡献.从民国时期开始,他们就自觉探索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他们立足于中国实际与西方理论的融通,从没有把西方民主、自由和个体主义当作现成答案,而是始终面向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探寻适应本土文化的社会学、人类学方案.近一百年来,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变革,核心议题有三:国族建构、经济建设和精神启蒙.围绕三者的关系及其展开,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性的理论方案.这些方案在整体上构成具有内部结构和层次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学理论系统.中国人类学应以此为基础,促进新理论模式的构建.
其他文献
<正> 由浙江师范大学蒋风教授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已由希望出版社出版。80万字,202篇。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历程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记录,对于保存儿童文学史料,研究、继承传统,了解、把握现状,都有重要作用。这本书,不是专门研究某一时期儿童文学领域中某一类具体问题,而是展示一种可以用于解释不同时期儿童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论轨迹。创作实践,理论经验,尽在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坚实脚步,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否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繁荣)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期刊
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开展了《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此为《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的首次,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受到学界一致好评.
期刊
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我国立法由单行法时代进入法典化时代.为准确理解和实施好《民法典》,必须从单行法思维向法典化思维转化,具体包括从多中心思维转向基础性法律思维,从碎片化思维转向体系性思维,从分散思维转向统一思维,从并立思维转向融贯思维.法典化思维需要树立以《民法典》作为民商事法律部门中基础性法律的理念,准确把握《民法典》各项制度的价值取向和规范意旨.从体系化的视角观察《民法典》,还需要协调好《民法典》内部的关系以及《民法典》与单行法之间的关系,并将《民法典》的价值体系融贯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
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经验表明,承担这个历史使命, 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坚持立德立言与铸魂育人相统一的使命担当;承担这个历史使命的实质工作,就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形态变革, 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和 "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
语言是如何与世界发生联系的,使得语言表达的真理获得了实在世界的某种保证? 最近发展起来的使真者理论,直接关注的就是世界中的存在物如何使语句为真这个主题.对于使真者的语义学来说,基于某种直观理解的简单二元关系图像只是帮助设计一种语义模型的思路,或者考虑语句与模型之间抽象关系的一个视角,本身并不产生哲学上的麻烦.但是,对于使真者的形而上学来说,基于类似图像的理论思考,则会导致对使真概念及使真者理论在哲学上的误解.对使真概念的新理解基于如下主张:不存在真语句到它的形而上学使真者现成的或先于使真解释的直接对应关系
新一代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为核心,实行的是联结主义的路径.该路径在场景相对封闭的数据密集型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面临可解释性差、伦理对齐困难、认知推理能力弱等瓶颈问题.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开放、动态、真实环境中信息的刻画,以及对人类推理和解释机制的建模.形式论辩可以提供不一致情境下知识表示与推理的通用机制,与偏好、权重、概率等决策因素的灵活结合机制,局部化和模块化的语义高效计算机制,以及基于论证和对话的可解释机制等.有机结合形式论辩与现有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有望在一
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时,历史视角具有基础意义."现代化" 意味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显示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密关联.儒家伦理、文武关系、中央—地方关系、乡土为本等中华传统对现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多民族等历史条件同样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社会与政治基础.诸种历史要素以不同方式汇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两宋时期开始的向所谓"近世"的变革,从18世纪90年代到1949年两次跨越世纪的巨变,显现出中国传统向
社会学定量研究长期以来过度倚重基于个体样本的调查数据,在视野、方法和理论观照等方面逐渐形成"微观旨趣",削弱了其对学科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贡献能力.基于整体主义的宏观定量分析,在社会学中具有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数据条件和多维度价值.从"微观旨趣"向"宏观观照"的转向,业已形成基于饱和数据的时空覆盖研究和基于大数据的"宏观定量社会学"两种模式.后者涵盖海量文本结构发现、网络复杂性研究、宏观假说检验和多层机制探索等具体研究取径.当代中国"宏观定量社会学"的发展走在这一转向的前列,对拓展学科疆域和
与传统"无为而治"背景下的"简约治理"不同,当代乡村的简约治理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有为"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是指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结合点"的基层政权组织通过"群众路线""驻队""包村制" "工作组"和"统分结合"等非科层化治理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其"承上启下"功能的治理模式.近年来,由于"上面千条线"对"下面一根针"的挤压,导致乡镇党委政治统合能力弱化,无法发挥其简约治理功能,结果引发基层形式主义问题.基于此,乡村治理现代化要从国家与乡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