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糖康对初诊气阴两虚型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炎症因子影响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xj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益糖康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初诊断气阴两虚证T2DM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治疗及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复方益糖康,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 h PCP)]、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水平、HbA1c、FCP、2hCP、HOMA-IR、CRP、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HOMA-β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 中药复方益糖康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型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血糖控制效果,并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的乏力、手足心热、酸胀沉重等临床表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运用杵针结合针灸疗法在缓解中风伴有失眠症状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一2019年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三科就诊的中风患者,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失眠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右佐匹克隆治疗.治疗组予杵针结合针灸治疗,其中杵针取穴:百会八阵(天谷八阵)及大椎至命门段河车路;针灸取穴:印堂、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神庭、内关、足三里.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 通过对肾性水肿古代文献的梳理,分析各代医家对肾性水肿的认识,考查其学术脉络及治疗规律,为现代临床用药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服务系统”及课题组前期构建的中医药古籍全文文献库,对符合肾性水肿的相关条文进行病因病机及相关方剂方药组成的提取与梳理.结果 分析结果发现每个朝代对于肾性水肿的治法及用药各有其特点,晋代偏于利水,汉唐两宋则注重补益,金元喜用理气,明清则在活血方面有更深一步的运用.治疗药物上,以茯苓、泽泻、甘草、白术、陈皮、木香居首.治法治则上,以阴阳虚实辨证为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中医将冠心病一般归属为“胸痹”范畴,认为其中医病机主要包括气虚、血瘀、痰饮等不同的病理过程,以益气活血、活血化瘀、化痰开窍、痰瘀同治等为主要治疗原则.文章通过总结中药经典方剂在冠心病中的运用,为准确应用经典方剂治疗冠心病提供依据.
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是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状态,该状态是代谢性疾病的前期阶段,人体尚未达患病的诊断标准,却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质量.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治疗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从脾出发,认为代谢成分异常聚集与中医“脾瘅”的脾热状态下输布不及、蓄积化浊相吻合,故提出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属于“脾瘅”范畴,过食肥甘厚味是其病因,共同病机是脾热.该阶段病情尚不严重,具有高度可逆性,是及时干预的关键阶段;同时因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易被忽视,致使脾热产生的病理机制未能及时干预或清除,从而会发展成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目前,中医学对脾阴理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但脾阴虚证临床症状却又特殊、复杂,特别容易与其他证候混淆,尤其是与胃阴虚之证.因此,该文从中医古籍方剂入手,通过对脾阴概念、生理功能、脾阴虚的证候分析和证候表现、补脾阴方用药规律及常用对药6个方面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对搜集到的86首方剂、157味药物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其中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白芍、山药以及生地黄等;医治方药以清热、补气和补血药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药性以温、平及微寒并用;药物归经以脾、肺和肝为侧重经络;常用对药以补益对药为主,以清热、理
目的 观察针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痛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从而探讨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收集80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妇科门诊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分别于经前7 d开始口服痛必宁,至月经第3天停止,每次1袋,1日3次,试验组在服药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每周3次,经期停针,连续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招募10例正常健康女性,不予任何干预.每次月经干净后2~3 d采
文章通过系统整理1949年以前少冲穴相关文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和分析在主治病症方面,少冲穴主要以腧穴所在之手挛指麻、经脉所过之胸腋肘臂痛、急症、热病、脏腑病等方面为主;腧穴配伍常见本经配伍、同名经配伍、交接经配伍、表里经配伍,还可见脏腑别通法、大接经法及手十二井配穴等特殊配穴方法等.
感染性关节炎是有病原微生物侵入关节而导致的疾病,多发于膝髋等大关节;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球菌.以往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血源性感染造成,而目前临床多见于创伤、关节穿刺、关节镜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该疾病在中医学被称作“关节流注”或“骨痈疽”,辨证早期属热毒内盛,血凝毒聚;后期属气血两虚.目前,感染性关节炎治疗主要以西医为主,包括局部或全身敏感抗生素应用及手术治疗等,疗效确切;缺点是致病菌因生物膜对抗生素产生抗性,使疾病迁延不愈.单纯中医药治疗已不多见,主要体现在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分型予以中药内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疏肝散“异病同治”消化性溃疡(PU)和冠心病(CHD)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柴胡疏肝散7味中药的有效化合物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PU和CHD相关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和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筛选柴胡疏肝散治疗PU和CHD的活性成分及共有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共有靶点的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并筛选核心共有靶点,应用BioGPS获取核心共有靶点在器官组织的分布信息,并使用DAVID数据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阴虚风动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疗效、血清HCY与CRP的影响.方法 将8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n=42)在其基础上予以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其临床疗效,并记录其治疗前后神经损伤修复及运动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