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酶塑料填料的制备与优化

来源 :化工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0808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酶催化反应精馏(ERD)是使用酶作催化剂,将反应精馏(RD)与生物催化相结合的过程.近年来,该工艺过程因其高选择性和环境友好性而日益得到认可.本文研究了塑料填料固定化酶,将含有脂肪酶的溶胶-凝胶溶液喷涂到塑料填料表面,制备了载酶塑料填料.载酶填料作为精馏柱内不可或缺的结构单元,其稳定性是影响ERD发展的重要因素.溶胶-凝胶配方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直接影响凝胶基质和被包埋酶的性能,因此,本研究对凝胶配方进行了优化,以改善塑料填料载酶涂层的开裂问题.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对黏附强度、循环稳定性、机械性能、酶活性和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塑料填料表面凝胶涂层的脆性开裂情况得到了改善,涂层与填料的结合强度提高了14.2%.溶胶-凝胶配方的优化可以改善凝胶基质的性能,提高载酶填料的机械稳定性,且优化配方制备的催化剂具有优异的酶学稳定性.这一工作证明了塑料填料固定化酶的可行性,为ERD的工业化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采用增材制造工艺方法进行具有高比强度、密度小等优良性能连续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直接制备.研究了连续碳纤维表面改性、路径搭接率、打印喷头温度、基板温度、打印速度等过程处理方法及工艺参数对所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连续碳纤维原材料实施表面改性处理,可以实现制备过程中熔融金属基体与连续碳纤维之间的良好浸润复合,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增大路径搭接率,可以有效提高增材制造复合材料内部纤维的体积占比,从而增大其抗拉强度;升高打印喷头温度、基板温度、打印速度,可以减小熔融金属表面张力
兼具良好孔隙率和原位任意塑形固化的可注射复合多孔骨修复材料在临床不规则骨缺损的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本研究通过优化双组分设计,以水为发泡剂制备可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氨酯(nHA/PU)复合多孔支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力学测试及Gillmore针测试等手段对制备的支架进行结构形貌、化学组成、力学性能和固化时间表征.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可注射nHA/PU复合多孔支架孔隙率高、孔隙贯通性好,孔径分布在100~700μm,适宜细胞和组织向孔
随着代谢工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微生物细胞工厂可用于化学品发酵生产.微生物细胞生产化学品具有生产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等优势,是实现化学品绿色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微生物细胞工厂的产量、得率和生产强度,传统代谢工程手段主要采用基因过表达或基因敲除方式增大目标代谢路径碳代谢流.然而由于代谢流调控精度不足,易导致细胞生产能力下降.本文主要针对微生物细胞工厂碳流调控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从代谢流改造靶点选择、细胞生长与产物合成碳流平衡、副产物路径与产物合成竞争、产物合成效率强化四个角度,系统综述微生物细胞工厂碳
智能印迹聚合物在外部环境刺激下对模板分子具有响应性分子识别吸附能力,在吸附分离、药物传递、检测、固相萃取、催化等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首先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在外场强化过程中常规分子印迹聚合物很难通过改变结合位点来控制结合特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而提出具有柔性位点的智能响应型印迹聚合物.随后以具有不同响应功能的智能印迹聚合物为出发点,对磁、热、光、pH、生物大分子等单因子及双重因子响应功能印迹聚合物在外场强化过程中的响应与识别机制分别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综述了近些年来这些智能印迹聚合物在
纳米SiO2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广泛用做填料、涂料、催化剂等.由于纳米SiO2颗粒表面能高、亲水性强、易团聚、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差,需要对其表面修饰改性.多巴胺(DA)分子具有类似贻贝分泌的黏附蛋白的结构单元儿茶酚和活性基团氨基,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氧化自聚可在多种材料表面沉积,形成富含活性基团的聚多巴胺(PDA)包覆层,可进行二次修饰,是近期发展的一种新型表面修饰方法.本文针对纳米SiO2颗粒表面的PDA功能化修饰,分析了该修饰方法的工艺特点及优势,阐述了SiO2@PDA纳米颗粒及SiO2/PDA
为了提高酚类废水的降解效果,本文以4-氯酚为处理对象建立了多针-板式高压脉冲气液两相放电等离子体催化体系.实验制备了系列催化剂并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各因素对4-氯酚降解的影响,并分析了降解过程总有机碳(TOC)、中间产物及其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催化剂焙烧温度及投加量对降解率有很大影响;4-氯酚浓度为150mg/L时,在电极间距10mm、脉冲电压26kV、脉冲频率70Hz、曝气量4L/min条件下,添加0.05g焙烧温度为500℃的Fe-TiO2催化剂与放电等离子体耦合降解效果最好.中间产物对苯酚、对苯醌
将系列锌锆金属氧化物与HZSM-5分子筛耦合制备成双功能复合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ZnO是合成甲醇的主要活性组分,ZrO2的加入能够促进ZnO分散,同时其表面具有的氧空位可促进CO的活化,二者结合方式显著影响反应活性.SEM、XPS、CO-TPD等表征结果表明,ZnO与ZrO2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ZnO的分散度,而且能调控氧化物表面的氧空位浓度,当二者形成固溶体时,锌在氧化锆中的分散度最大,表面氧空位浓度最高,CO吸附量最大,催化活性最高.锌锆结合方式一定时,锌含量是影响催
近年,CO2加氢制甲醇技术初步克服了催化剂选择性低和稳定性差的难题,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然而作为氢源,氢气的廉价替代品却极少被报道.本文利用二元金属氧化物ZnO-ZrO2固溶体作为催化剂,在负电晕等离子体的辅助下将CO2和水蒸气转化为甲醇.结果表明,甲醇产量达到33.56μmol/h,是单独等离子体和单独催化剂条件下甲醇产量之和的1.4倍,催化剂与等离子体联用产生协同性.甲醇产量随反应电流和水蒸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CO2流量的增加而降低.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CO2-程序升
通过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DMA)、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以及肉桂酸钠(CA)构建了一种具有CO2/N2-紫外光双重响应的蠕虫状胶束体系.研究发现DMA、CTAB、CA组成的体系黏度较低,不能形成蠕虫状胶束,向上述体系中引入CO2后会引起DMA的质子化,从而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体系中的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并形成蠕虫状胶束.在通入N2后蠕虫状胶束会可逆地转变为球状胶束.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CA可以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实现反式结构与顺式结构的转变,对已经形成的蠕虫状胶束体系照射紫外光也可以形成黏度较低的
为了合理设计有效的非均相芬顿催化剂,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两种钒掺杂双金属催化剂,并比较了它们的非均相芬顿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两种催化剂对酸性到碱性(pH=3~10)的亚甲基蓝溶液均有较好的降解效果,Cu-V复合材料在pH=10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5.60%;Fe-V复合材料在pH=3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6.60%.Cu-V、Fe-V复合材料均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