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记忆窖藏的往事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c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在我们乡下看一场电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仅仅是因为票价高,更重要的是因为那些年,乡下文化生活匮乏,能吃飽不饿就是了不起了。如今,每每想起,那些年,为了看一场电影,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言的滋味。
  记得我年少时候,很少有电影院,即便是一个被誉为“文化之乡”的县城,也就是那么一家,而且还相当简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社成立了下乡电影队,看电影的欢喜之时多了一些,每逢隆重一些的节假日,或者谁家有什么大好事,都会请电影队来放电影。那时候,一听说有电影看,也不知道看什么电影,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都已经高兴得几天睡不好觉,天天盼着放电影的日子快些到来。毕竟,不是每一个村,每一天晚上都会放电影。那时候,电影队是轮着到各村去放电影的,因而,有时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我们也看不上一场电影。
  那个年代,影片资源也非常缺乏,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反反复复地看的也就是这些影片,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南征北战》等,还有“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当然,也有一些引进国外的影片《卖花姑娘》《第八个铜像》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在其中,甚至还要“好片不厌百回看”呢。现在想起来,这些影片留给我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许多情节我估计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些电影上的有一些插曲,甚至是电影中的某些京剧唱腔,我至今还能像模像样地哼出几句来。
  当时,如果电影队在自己村放电影,我们就感觉方便很多了。太阳还没下山,电影队刚刚在禾坪上扯起露天银幕,我们就开始从家里搬出凳子,抢位置排好放好。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农家凳子椅子,摆好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实际上,碰到前面的凳子高一些,或者看电影的人个子高一些,挡住了视线,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令人懊恼不已。于是,我们这些孩子们也管不了那么多,干脆就站在凳子上,引来后面村民的责骂。但是,大家都见惯不惯了,最后,更后面的观众,往往都是伸长了脖子站着看,也少有叫累的。这点累其实也不算什么呢。记得有一次,我正好牙疼得厉害,听说村里有电影看,是我喜欢的电影《地道战》。我似乎忘了“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的医嘱,顾不上吃药止疼,就早早地出来看电影了。我硬是没有喊疼,也没有喊累。因为凳子太矮了,只能看到大半个银幕,我便硬是站立着,忍着牙疼看完了这场电影。回到家,才发觉,这牙疼,太要命了!
  至于到其他村去看电影,那就不容易了。当然,知道其他村有电影看,我们便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提前帮家里喂鸡喂猪,在家里提前做饭吃晚饭等等。也常常是“茶饭不思”,有再好的饭菜,心思早已飞到看电影的地方了。那时候,乡下大大小小的路挺难走,常常要走田埂小道,或者穿越山间小道。也不知道要走多远,拿上手电筒就跟着识路的大一点的小朋友出发了。有一次,天下着小雨,有点冷,天色也格外黑,根本没有路灯,我们用手电筒照着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小跑过去。摔倒了,爬起来又走。我的一个小伙伴扭伤了脚,又踏进了水田,我们把他拉上来,安慰了几句,就继续赶路,生怕要错过精彩的电影镜头。可是,等我们赶到放电影的村里时,电影已经放了一大半……
  去邻村看电影,我们从不怕累,也不后悔。当然,当时无所谓的事,如今想起来还有点后怕。比如,我们临近的有个村,村里的大狗特别凶恶。还没进入村里,远远地就可以听到狗吠声,在四周静谧的夜色中,听起来似乎特别大声,特别可怕。难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这些孩子急切地想看电影的愿望,很快驱散了内心的那种恐惧,勇敢地穿过了大狗的“封锁线”,虽然说,被狗咬伤抓伤的事,那时也是时有发生。有一件事,想起来至今觉得可怕又可笑。那一天晚上,我们在邻村刚刚看完电影《白毛女》,回家路上,还在谈论着那些惊悚的一幕幕情节,特别是“白毛仙姑”的情节。这时候,我们心理上的确有点恐慌了。就在我们正急急地往家赶的时候,猛然发现后面有一个人正在追赶我们。月色下,我们回头一看,是个长发、白衣,还是个女人。我们看不清是谁,实际上也顾不上看清是谁了,只觉得是不是电影中的“白毛仙姑”下来了,在追赶我们。后面,也许还有恶霸黄世仁在追杀她,要不然,怎么我们快跑,她也跟着快跑呀?想到这里,越想越怕,前面的小朋友大叫一声“我们赶快跑!”,于是,我们便赶紧拔腿就跑呀跑呀。后来,我们实在跑不动了,几乎要停下来,白衣女人追了上来,我们一看清才知道,白衣女孩正是我们村的一个初中女生。“你几乎要吓死我们了!”我们一起讨伐她,她辩解道:“我一个人在后面,没人陪伴,想起电影的情节,就有点怕,想追上你们同行,可你们干嘛跑那么快呀?”原来如此,我们又气又好笑:我们都不自觉地进入了电影的角色了!
  当然,到邻村去看电影,也并不是你想看就有得看的。有时候,为了能看上一场心仪的电影,还得绞尽脑汁,心惊胆战呢。
  记得那一次,听说一所学校晚上要放电影《沙家浜》,我们到了学校门口,才发现要凭票进场。我们实在没钱买票,又不甘心白来一趟。于是,我们这一群小伙伴便翻后墙进去,谁知刚从墙上跳下来时,守门的老人发现情况异常,跑了过来,吓得我们赶紧躲进墙角的草丛中。我们连气也不敢喘,伏在草丛中等待老人离去。谁知老大爷还负责任,守着后墙很久都没有走开。等到老人走开时,电影也将散场了。电影没有看成,倒是在草丛中被蚊叮虫咬了一个晚上,回家了还不敢告诉大人……
  时光易逝,岁月不再。我想,这些年少时代的事,都是一段段被记忆窖藏的往事。或浓烈,或清淡,或香甜,或酸涩。
其他文献
倒一杯水,喝一口  咽下去  撕掉今天的日历  趁今天,还没有正式离去  电扇一直吹着  房间里,黑暗纹丝不动  早在灯关上的那一刻  墙上的阴影,便已  轉投到了心里
期刊
1  有块石头,青埂峰下,披星戴月,沐风栉雨。  要是到了天上,它至少也可以给天补个漏洞;现在却委身大地、混迹人间,或与人母子相扶,或与人肝胆相照……时为谪臣逐将,或为败卒休官……零落成泥……化神奇,为腐朽。  混得好的,混成了富二代脖子上的玉。  2  石头的内部不全是石头。天空的内部不全是空虚——比如还有摧枯拉朽的雷电;牛的内部不全是牛肉;水的内部也不全是水——还有石头。水把石头紧紧抱在怀里。
期刊
篱笆墙的影子早已远去。  那是大路旁的围栏呀,那是屋门口的遮挡呀,绕过畜生们的嘴巴,躲开家禽们的喙子。但我依然了然于胸。  或用竹丝编织,或用木柴环卫,是村坊的小贴士,是农舍的大屏幕。  拦进去的是田园,是菜地;透出来的是庄稼,是果蔬。还有鲜鲜嫩嫩的日子,酸酸甜甜的生活。  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而今环护农家新居的,应該是短短的木栅,浅浅的墙院,不再粗陋,不再土俗,不
期刊
新的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加快,人们似乎都很匆忙。很多时候,人们或许没有时间去音乐厅,去到那种典雅的环境中细细品味古典音乐之美,更多的,只是随意地点开APP,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或许,他们也想寻找一首能诠释自己情绪的歌曲。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歌不仅仅是歌,而是热爱的表达,是生命的歌唱。这样说似乎过于夸张,可事实就是这样。我喜欢的歌手,并不是那些惊动了许多人青春的歌手,他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岁,却用
期刊
把头抬到四千米的海拔以上去,抵达蓝天。  蓝天似洗,只有太阳的光芒依旧热烈,只有一只鹰偶尔的飞翔,将影子投向不远的雪山。  而秋天是沿着雪线开始的,被风向河谷里吹来,吹成流光溢金的油彩。  肉身欢愉,忧伤如潮水般退去,在消隐的最后捧出对世界金黄的承诺。  要将自己最后的爱向人间说出,从石头深处燃烧出红色的火焰,在秋日的静寂之中,让爱情有着轰鸣的死亡。  是的,没有比秋日更加寂寞的圣殿了。它供人以朝
期刊
“咔嗒——咔嗒——”挖掘机工作的声音不断传来。操场北边墙角的那棵老柳树,在挖掘机巨大的“黑手”摇撼下,渐渐地松动,倾斜,最终“轰然”倒了下去。随同它一起倒进黄土里的,还有那个硕大的、在柳树杈上盘踞了好些年的喜鹊窝。  喜鹊们大概已经搬走了吧?这段时间,建筑队的工人一直在这里频繁研究、丈量,拆除了柳树周围的低矮建筑,毁掉了曾经美化校园的木槿树、龙爪槐,这动静恐怕早就把喜鹊一家唬走了!  扎根在学校操
期刊
衬布上摆放着大葱、萝卜和白菜以及油盐酱醋  这些入画的静物其实就是生活  静止状态中少了些许烟火气  多了几分高贵和典雅  早已熏黄的手指依旧夹着香烟  这逼仄的空间里,呼吸困难  调整构图,调整颜色  那些许的留白,给人喘息的空间  挺直腰板,尽可能掩饰疲倦和蔫样儿  端详这半干的画作,那有序的菜品  多像劳务市场的父辈们  等待一场激烈的挑选  一块木板的处境  草木知春,万物皆有命  发霉、
期刊
流水不是我带来的。秋风  也不是。我恐怕要被误会了  可内心冰凉的不是我  热得滚烫的,也不是我  晨钟,是浪花在歌唱  暮鼓,可能是一片叶子的弦,断了  石头哪有什么柔肠百转,連一根  会弹奏的水草,都不如  可这天地之间  必须要有旁观者,只看着,不说话  才知道尘世的冷和热,悲和喜  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他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一次次  不动声色  在河之洲  河流的抒情,一定是  在河之洲的人
期刊
她听到枝丫的莺雀,婉转鸣叫间,叫醒了阒寂的大地。  她看到阳光踉跄跌进溪流,零碎打捞中,勾勒出云海的轮廓。  她看到燕鹊归巢,蚂蚁搬家。  就连极夜的尽头——喜马拉雅山的雪水,都有来自江河湖海的记忆。  这世间的万物,囿于扶持,困于陪伴,且乐在其中。  她想有一个和她一样的存在,同她拥有思想。  还未想好名字,暂且称呼为“它”。  她跪坐在溪流旁,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开始祷告。  她的眼睛记录着万物
期刊
烟云浩渺,明月慵懒。望着月色皎洁,万物寂静,我也无声。月光如潮,好似要把我淹没,沉溺其中,心底竟再也没泛起一点涟漪。  月色轻跃上我的指尖,手指好像在发着光,发呆的我,眼睛映着圆月,想着刚结束的这次考试,想着那不堪与落魄——是的,一切都涌向我,好像月光般将我淹没。“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不要灰心,不能放弃。”朋友的安慰似乎很轻盈,如送人飞度镜湖的月色,撫平我受伤的心,但我依然有些惆怅。  我曾幼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