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红外光谱定量分析聚1-丁烯/聚丙烯共混物的相区组成

来源 :应用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l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聚1-丁烯(PB)中混入聚丙烯(PP)能够调节前者的结晶行为,二者的共混物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其中关于两个组分的相容性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首先建立PB/PP共混物组成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定量分析方法,以1460和1378 cm-1吸收峰的面积比来确定共混物中PB的质量分数,进而利用原子力-红外(AFM-IR)光谱与FT-IR光谱的一致性将其应用于AFM-IR谱的数据处理,以获得共混物中微相区的组成.研究发现PB质量分数为70%的PB/PP共混物发生了相分离,两个组分部分互溶,形成了富PB相和富PP相,分别含有78%和19%的PB.
其他文献
报道了胶北地体古元古代中期花岗片麻岩的SHRIMP锆石年龄和全岩地球化学组成.锆石测年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花岗片麻岩年龄为2 184~2 112 Ma,经历了~1.85 Ga的变质作用.尽管采自不同地区花岗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普遍具有高SiO2、Na2O+K2O、Zr含量,高10 000Ga/Al值以及高的锆石饱和温度,指示其原岩为A型花岗岩.结合已发表数据,认为胶北古元古代中期花岗片麻岩原岩主要形成于2.13~2.10 Ga和2.19~2.17 Ga两个阶段.通过对比发现,2.13~
深熔作用是大陆地壳分异、元素迁移富集和混合岩化作用的主要机制和关键地质过程.吉南地区出露的太古宙基底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及深熔作用,长英质淡色体及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吉南和龙花岗-绿岩地体出露的太古宙变质石英闪长岩及相关的长英质浅色体和含斜方辉石(角闪石)淡色伟晶花岗岩的野外地质特征、相互关系及岩相学特征指示变质石英闪长岩经历了部分熔融,熔体发生了原地分凝聚集.锆石CL图像、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分析显示,变质石英闪长岩与淡色伟晶花岗岩具有相同的岩浆锆石和变质重结晶锆石为主的锆石
豆荚状铬铁矿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学者对它们的成因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先前的研究主要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方面对铬铁矿的成因进行了约束,但对铬铁矿包裹体类型及其反映的地质过程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研究.通过对不同岩体的铬铁矿中矿物包裹体进行详细的研究,发现铬铁矿中含有丰富的矿物包裹体,分为5大类:①无水硅酸盐类矿物包裹体,包括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等;②含水矿物,包括角闪石、绿泥石、蛇纹石等;③含铂族元素矿物和硫化物,包括Os-Ir合金、Pt-Fe合金、自然Os和自然Ir,以及黄铁矿、黄铜矿
为揭示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晚三叠世解放营子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混合机制,对寄主岩石和镁铁质包体中斜长石和角闪石开展了电子探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多斑和少斑包体边部的斜长石斑晶发育An值增加的突变环带,环带的An值为32~46,明显高于核部和边部斜长石的An值(18~31),而核部的An值与寄主岩石中斜长石的An值一致,该特征指示突变环带结构是镁铁质岩浆捕获并改造寄主岩石中斜长石的结果.少斑包体中心部位的斜长石斑晶核部具有熔蚀结构,残余部位的An值(40~47)高于熔蚀部位的An值(32~36),但总体大于边部和基
由于环八四噻吩具有独特的“马鞍形”空间结构和光电性质,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八四噻吩(COThs)共有14种同分异构体,其中COTh-1是一类特殊的聚集诱导发光体系,但仅在四氢呋喃等少数有机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发光强度较弱,限制了这类材料的应用.多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体积大、粒径可调、生物相容性好、环境友好和表面可功能化等优点,可作为与有机材料复合的最佳选择.本文先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将COThs功能化,再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OThs-多孔硅复合纳米材料.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研究碱/碱土金属(AAEM)对生物质的热解及其热解产物组成的影响规律,可为生物质热解特性研究和热解产物的高效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松木屑为原料,将原样进行酸洗,并对酸洗样分别用K、Ca、Na和Mg氯化盐溶液浸渍,在500℃和Ar气氛下对各样品进行快速热解,考察了4种金属离子对松木屑热解产物组成分布的影响规律;通过热重分析考察了各个样品的热解特性;通过对热解生物油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考察了快速热解的焦油成分.研究结果表明:AAEM对松木屑有明显的催化作用,AAEM的存在能够提高热解气体
碳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元素,地表系统和地球深部之间的碳循环作用对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今地球主要通过俯冲作用和火山作用调节全球碳循环过程,然而地球早期的碳循环过程和现今地球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探讨了地球原始碳的来源、地球早期碳循环过程及其与大氧化事件的联系等问题.地球是从太阳星云中通过星子吸积增生演化形成的,地球上的碳有一部分来自于地球的初始组成物质,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大碰撞事件以及后期增生过程获得的.在地球形成之初的岩浆海时期,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异作用使地核富
阿拉善地块是一个被造山带和断裂带围限的前寒武纪微陆块,其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性质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笔者最近在阿拉善地块东部地区获取的研究资料,结合阿拉善地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阿拉善地块东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性质和归属进行了讨论,认为阿拉善地块东部地区出露的2.64 Ga的斜长角闪岩和~2.5 Ga的TTG片麻岩,明确指示阿拉善地块东部也存在新太古代变质基底.这些新太古代变质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3.38~2.88 Ga之间,与阿拉善地块东部的叠布斯格岩群和巴彦乌拉山岩群中古元
本文通过夕线石的结构、成分及产出状态,系统讨论和总结了其变质形成过程.含夕线石的变质岩原岩未必对应泥质岩,富夕线石岩石成分上更不能与任何的泥质岩成分对应.原岩本身富铝如多数泥质岩是形成夕线石非常有利的成分条件,但是,即使有合适的温压条件,也未必能够形成夕线石,组分的差异性迁移才是夕线石形成的必要条件.夕线石的形成与变形、变质作用,尤其是深熔作用密切相关.浅色体、伟晶岩及花岗岩等均可通过变质、深熔作用演化而成.夕线石形成的关键是深熔作用中碱(土)金属的迁移、淋滤及其与硅铝组分的分离,从而造成局部Al2O3相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胶-辽-吉带造山过程保存了丰富的变质-变形、岩浆-构造热事件与成矿作用记录,带内广泛存在的高压麻粒岩变质作用演化p-T-t轨迹呈顺时针,指示胶-辽-吉带经历了俯冲-碰撞-后碰撞折返伸展造山过程,但这时期的俯冲碰撞或陆-陆碰撞与之后伸展造山作用的时代目前仍有争议.本文对丹东地区大楼房古元古代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测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1 873~1 869 Ma,获得岩体的侵位时限为古元古代.大楼房岩体以片麻状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