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_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是因喜欢普通话而喜欢上了语文,还是因为喜欢语文而喜欢上了普通话,总之,从小我喜欢在语文早读语文课堂大声用普通话来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理想是当一个瓦尔瓦拉(《山村女教师》主人公)式的语文老师。因而高中文理分科我坚持选择了将来能当语文老师的文科,高中毕业报考志愿时选择了能当语文老师的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如今,师大中文系毕业、师大中文系研究生学历、在讲台上站了20年、跟语文打了20年交道的我站在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领地里却迷惑了: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语文课堂的乐趣到底在哪里?语文教师的价值尊严职业自豪靠什么才能够找回来?
  
  (一)
  
  记得刚刚从师大毕业分配到县城的一所完全高中带高一语文,因为刚刚开学,教参各种资料还没有到位,我只是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和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大胆地走上讲台,和学生共同来学习语文。我讲我对文章的理解,学生谈各自的认识,一切都是原生态的,粗糙但却真实,我的观点就是我自己的,不受任何参考书、专家的左右,学生当然更是,那时也没有什么《教材全解》之类,教辅类的书也不是很多,再加上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农村孩子,家长的钱勉强够每月的生活费就不错了。但那时的我们都很愉悦,课堂很热闹,我没有意识要学生完全听我的,学生也没有把我这个娃娃老师放在眼里,我们都不迷信权威,我们恰恰都表现了真实的自己。语文有自己,理解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我们在”真”里享受了语文的乐趣。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十年聚会时,一位学生竟然声情并茂地背出了我所教的朱自清先生的《绿》那一课的导入语。
  
  (二)
  
  第一届带完,受学校重托,我成了最年轻的复读班的语文教师。第一次有了高考的压力,第一次有了对语文成绩的追求,第一次认识到语文成绩好才是语文教得好,也第一次在语文中远离了自己,或者说第一次自己远离了语文。在前辈同行的引领下,我成了一位专职教学生应对高考的教学机器,一切以考纲为准,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一切以提高成绩为圆心。学校的声誉,孩子的前途,家长的重托让我不得不亦步亦趋,我的语文道路开始变得谨小慎微起来:这些知识高考不考是否就要压缩或者舍去?那些内容高考占的比重大,虽然我和学生都兴趣索然但还要硬着头皮往里死钻,并且在痛苦中总结若干应对的方法。语文课成了习题侦探课,按照高考的考点一个个地毯式地复习,作文纯粹成了应试作文,开头、中间、结尾的长短、点题扣题都有了模式,整日就在猜题、押题、分数里盘旋,没了自己,却积累了不少应对高考的经验和招数,我麻木且陶醉在应对高考的游戏里。感觉是语文在“教”我,而不是我在教语文。
  
  (三)
  
  如今,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摸索了一些方法,接触了资料更丰富更广泛的教学参考,观摩了不同特点不同构思的优秀课堂,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学生,我却时常对语文有了一种厌倦和排解不开的郁闷,失去了以前的兴奋与冲劲,没有了往日的热情与尝试。面对很多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状况,我对语文懈怠了。如果说初上讲台青涩的我凭的只是对语文的喜欢和热情的话,而那时的无畏无知、缺“衣”少“盐”反倒帮了我的忙,正是因为少了约束,少了参考,才使我更能亲近语文,亲近课文,亲近学生。我的理解是我个性的东西,不代表任何人,学生的理解是他个性的,也没有参照任何人。我们彼此研讨,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了我们语文课堂的“繁荣”。后来复读班的一言堂也很正常,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高考,师生方向明确,学生在练习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渴望在课堂中得到解答,在答题中思考的结果希望得到印证,所以他们的听课也小有乐趣,小有收获。
  如今呢?随着课改的春风吹遍祖国南北大地,模块、学分席卷而来,评价体系也在尝试多元,但学生的负担却是不减反增。从前一学期一本书,现在一学期两本书,整个学期都像在打仗,教师为了赶进度,势必有时形成取舍不当的状况,课堂上教师的慷慨激昂,学生的冷漠轻蔑;教师的独霸天下,学生的孤寂沉默……无声的早读,潦草的书写,胆怯的听不见声音的课堂发言……语文整个的被学生抛在了脑后,课堂用来休闲、放松,课后更是被打入冷宫,不闻不问,就连许多老师(当然不会是语文老师)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不许把任何课外“闲书”带进教室,晚自习时常会没收学生的《读者》《青年文摘》等。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课多听一节不多,少听一节不少;语文,努力学了,不一定就能有好成绩,不努力,不一定考不好;往往还有语文课根本不听一节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者……这种种情形不知让多少语文教师难堪,但却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的合理。尴尬难堪的语文课堂,尴尬难堪的语文人。
  
  上辈子亏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同行中自我嘲讽的打油诗顺口溜一句接一句,但谁也无力改变这个现状。语文课堂上不得已的一言堂,语文课上的死寂,语文课上的启而不发;学生漠视语文却积极参加各种英语学习班……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心爱又心痛的语文!
其他文献
课题:求三角函数的最值  教学目的:通过“多维讨论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掌握求三角函数最值的一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及相互合作意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可以强调要点。极大地锻炼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针对教学的难易程度,学生能力的高低讲究提问的技巧,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灵感,启发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可以使学生善于思考和想象。  关键词:提问技巧 学生思维     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摘 要】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通过广泛的联想,使我们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层次,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本文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强调了一题多解对高考复习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一题多解 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数学的一般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这样的改革要求在基础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维
思想政治课有三难:其一,概念原理抽象,学生畏学;其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假大空,学而无用,因而厌学;其三,上课讲条条,考试考条文,学生不愿学。为纠正学生偏见,提高其兴趣,我一方面寓教于需,在学生内化上下功夫,使学生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学越想学,形成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我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趣,让思想政治课也充满魅力,成为学生喜爱
【摘要】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有其固有的优点和不足,但在激进的历史情境下,人们对待汉字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本文以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目前兴起的“复兴国学”运动为例,对这两种态度分别进行了介绍。科学的看待汉字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汉字,并且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的向国外传播汉字文化。  【关键字】汉字的历史;新文化运动;复兴国学运动     熊培云曾在《汉字与国运》中无不浪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  生:想。  师:这位老朋友可调皮了,它跟小朋友们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藏在这间小房子里,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边出示边说。(媒体出示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房子)  生找直角。  师:直角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它家做客。瞧!直角的兄弟角也来欢迎大家,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弟弟?(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
摘要:自主性化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加以引导的教学方式。旨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意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性 教学模式 构建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自主性学习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构建自主性教学模式能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效率。因而,在中学化学课堂
近年来,虽然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在逐步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无有效的教学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有效的教学实践之间形成一个无形的障碍,在具体操作中显得力不从心。针对当前物理教学的现状和条件,在物理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施物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六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当时时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具有专业性强、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同文化课程相比,专业课的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而且要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和生产实习实践工作,以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识促进专业技术、技能的深化和提高,最终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