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有配方吗?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薛兆丰老师在录制《奇葩说》的时候说了一段话。他说,西方有人统计,在幼儿园里面,孩子最爱说的三个词是:more(我还要)、mine(我的)和no(我不)。
   你看,这在经济学上,可不就是对应需求、产权和自由这三个概念嘛,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三个要求。但是,有这三个要求就能在社会中存活了吗?不行。
   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经常对他们说的三个高频词是:wait(等待,你得有耐心)、take turn(轮流,你要守秩序)、share(你要学会分享)。
   這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学会的、进阶的、高级的智慧。
   所以,你说人性有配方吗?有啊。与生俱来的三个要素:表达需求、维护产权和争取自由。
   但是还要加上社会要求我们的三个要素,那就是:保持耐心、遵守秩序和善于分享。这才是完整的人性配方。
其他文献
人长得好看,到大学来,更是以为每个男孩对自己有意思。跟自个儿订了不少原则,只准和女同学看电影,团体郊游可以,单独约会不可以,这个那个一大堆,原来都是沾沾自喜。所以才开学,就跟海东青逛淡水镇,龙山寺吃茶,兴尽到夜晚回住处,那天下着细雨,登窄窄的楼梯上来,忽然想到衣物晒在阳台没收,赶紧收下,已经湿了半边。他问了几次有没有关系,当然他不是真的关心,我其实也不在意。  那时节初秋,盖着新制的被子睡,夜真是
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时候不如讲文学更好些。  在中国文学中也已包括了儒道佛诸派思想,而且连作家的全人格都在里边了。  某一作家,或崇儒,或尚道,或信佛,他把他的学问和性情,真实融入人生,然后在他作品里,把他全部人生琐细详尽地写出来。  这样便使我们读一个作家的全集,等于读一部传记或小说,或是一部活的电影或戏剧。他的一生,一幕幕地表现在诗里。我们能这样地读他们的诗,才是最有趣味的。  文
夜气稍退,天色依旧混沌。茶花树的叶子又被打落了不少,顶着的花苞终究没有开成,几株盆景似乎抬不起头,隔壁出墙来的红杏也收敛了几分,整个院落零乱、凝重。下意识拾起扫帚,清理一地的红绿黄。竹枝滑过,瓷砖的苋红顿时鲜亮。查遗补漏之际,咦?这一点绿怎么也带不出来。再用力试两次,仍然纹丝不动。被卡住了?还是侥幸进入了扫帚的盲区?随意拽了两下,竟巍然坚挺。定睛一看,这两株绿青翠青翠的,像茶树的毛尖,像襁褓中的婴
苏迈《题郑天觉画帖》  北宋的文化星空群星璀璨,苏轼是最亮的那一颗。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人们称为“三苏”,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段佳話。苏轼的两个儿子苏迈、苏过也不同寻常,都有很高的书法艺术造诣。  苏迈(1059-1119年),字维康,苏轼长子,官驾部员外郎。善文辞,工书,书法得其父苏轼法,神清势竣。宋人李之仪在《姑溪集》中写道:“《东坡帖》乃其子迈所作,亦自可喜。苏轼诸子,源同派异,种种皆
六月的午后,刚下过一场急雨,暑气散去几分,村庄里漂浮着淡淡的茉莉香气。   刚满六岁的小姑娘吴羡可顾不上这些,她急匆匆地走到家门口,推开朱红大门,气冲冲地冲进院里,向正与李大伯说话的外公嘟囔一句:“那些修路的太烦人了。”她希望得到一句安慰的话,一向对她百依百顺的外公今天只是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说:“我和你李大伯有事要商量,你去找外婆。”   见外公不理睬自己,吴羡更生气了,她跺了跺脚,憋红着脸,
高峰期或者下雨天乘坐出租车,总有陌生人拼车的传统,如果顺路,我也会接受这种模式——好像是为了给自己下次高峰期拼车积攒一点好运。   那天下着大雨,我从医院出来刚刚打上一辆车,正低头回微信,只听见一个女孩的声音:“师傅,去不去广场?”   声音有些耳熟,我抬头看向窗外,是她。   我们的相识是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   那时候刚刚分完文理科,所有的班级都被打乱然后重新排序,成绩优异者就可以在排
如今出门,除手机外,最能给人以安全感的要数口罩了。有人说,出门扔垃圾发现自己没戴口罩,一时胸闷气短伴随面红耳赤,回家戴上口罩再出门,顿觉宛若新生。  口罩掩盖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我的朋友阿猫说自从戴上口罩,她的社交恐惧症减轻了。走在公司走廊上可以目中无人保持高冷,不用眯着近视眼使劲辨认熟人,以免别人跟她打招呼,而她自己却视而不见。不用假装厚道地用“嗯、啊、哦”和同事尬聊了。也不用心里默默丈量和擦肩而
有的时候,闭上眼睛把头晃一晃,就可以感觉到生命的速度是飞——我的二十岁,分明就在一刻之前。  然而,今天我已经三十岁了。  “三十”这个音节被我咬着舌尖轻吟出来的那一刻,心底忽生了一种奇异的颤动。我三十了,还没有结过婚,还没有生过小孩。这对三十岁的女人来说,都是很值得羞愧的事儿。  同时我又按捺不住地有点欣然自喜。不能再被称为少女的我,靠着那张日渐成熟的脸,在听到男同事讲笑话时,终于不必再红着脸走
1   十二岁那年夏天,曾经在京都坶尾的寺院里避暑。寺下面有一道清流,一处积满流水的碧潭上突露着岩石。   艳阳如火的一天,同两三个朋友一起到附近的村子买西瓜。说是要放在溪水里冰一冰,有的抱着西瓜从岩上跳下去,有的为了争夺西瓜打起水仗。潭里沸腾了,泛着雪白的浪花。正当三个人眼花缭乱之际,流水悄悄地把那翠绿的玉球夺走了,飘飘荡荡地冲走了。大家争相去捞,西瓜撞在岩角上,碎了。每人抢到一块,边吃边游
待在家就一定意味着百无聊赖吗?其实倒未必。元代画家倪瓒就给大家亲身示范,如何在家中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倪瓒是个“富二代”,不问政治,不事生产,自称“懒瓒”。他不屑混迹官场,坚辞不赴朱元璋的召见,性格相当傲娇。他的画也透露着一股拒人千里的高冷范儿,孤山、瘦水、枯树、空亭,但不见人。董其昌临摩完他的画,感叹“十指皆仙”。  画清新脱俗,人同样一尘不染。他爱宅在家里,不愿意走亲访友。他性好洁,客人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