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确”驶向“准确”的彼岸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1370947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已经整整十年,对于其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已经基本理解和领悟,许多教师在各自的实践中也能够较好地体现。在这个“后课程标准”时代,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当前阅读教学的重心必须是如何深入解读文本,逐步从“正确”解读驶向“准确”解读的那一岸。
  “正确”解读与“准确”解读的区别
  综观当下的阅读教学,绝大多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正确的,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偏差和失误,但能够做到准确解读的,为数却不多。“正确”解读与“准确”解读的区别在于:(1)前者能解读出这一主题文本的共有特性,后者不仅如此,还能解读出每一个文本的个性;(2)前者对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整体特色能把握,后者不但如此,而且还能对文本的局部解读出一些门道;(3)前者只能说出所以然,后者还能说出之所以然;(4)前者能读出文本的内容特点,后者不仅如此,还能读出文本的形式和语言特色。例如,如果在解读《慈母情深》时,知道这篇文章是表达母子亲情的,这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如果还能明白这里的母亲之爱,不同于《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之爱,也不同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母亲之爱,那就属于内容的准确了。能“正确”解读的,不一定能“准确”解读;能“准确”解读的,一定能“正确”解读。“准确”解读比“正确”解读更深入、更透彻。
  深入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只有深入解读,才能让学生学一文,有一得。只停留在正确的层面上,容易导致重复教学。教师要尽可能深入地解读文本,尽管这种深入在课堂上并不一定都要向学生呈现,但只有教师自己能深入,能“准确”把握文本,才能向学生适度呈现。
  这里,我们先得明白,学生的课文阅读不同于成人的日常阅读:成人日常阅读主要着眼于内容;学生文本阅读不但着眼于内容、形式、语言这三个方面,而且还要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驶向“准确”的四条基本航线
  一、揣摩文本内容的特殊性
  所有的文本内容,都有其特殊性。这是任何教材的编写者都会充分考虑的。现行教材以相同的主题为单元,但这不等于同一单元中的若干课文内容都完全一样。事实上,它们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扛起共同的主题的;或者说,它们是通过各个不同的子题来共同表现母题的。所谓“深入”,就是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努力准确地寻找出相近文本的个性差异。内容上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切准主题的个性差异
  以主题为单元的若干文本,主题通常是大同小异的。大同要明白,小异也应当清楚。《地震中的父与子》表现的是亲情,这里的亲情与《慈母情深》《“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亲情有什么区别呢?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地震中的父与子》着重表现父子间心灵与心灵的映照。文中有三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话,就是最好的说明。为什么题目中不是“父子”,而是“父与子”?也是证明。有的教师喜欢用文末“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作主问,然后分别说父亲了不起在哪里,儿子了不起在哪里,这往往不够准确。《慈母情深》则是在母爱的主题下,着重表现母亲的远见卓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支持儿子吮吸精神食粮。不少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喜欢聚焦三个特写镜头,然后进行“狂轰滥炸”,而对文中另一位女工所说的“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只字不提。其实,这位女工与母亲起了比较的作用,分析这个细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母亲形象。《“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亲情的,同样有着个性差异。
  上面是通过异文异题的比较,发现文本内容的差异。有的文本,我们还可以通过改题比较来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个性差异。例如《梦想的力量》,为什么不是《瑞恩的梦想》或者《梦想》?比较一下,看看这些题目有什么区别。稍微想想,就可知道,《梦想的力量》侧重点在于“力量”,文章写的是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不断地推动瑞恩的梦想,他的梦想在不断地扩大:从凑齐70元,到2000元,再到能买钻井机,到最后成立基金会。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有的教师在教学本文时,遵循这样的思路:瑞恩有什么梦想?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这显然无法准确理解文本。
  2.分清人物的性格差异
  世界上最丰富的事物之一,就是人物个性。完全可以这样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性格。在教学描写人物类课文时,我们不能把人物形象简单化:这是好人,那是坏人。简单地把人物分为好人或坏人、善人或恶人,这也可以算是正确的,但不够准确。深入解读文本,其内涵之一,就是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弄清楚: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的王熙凤是怎样一个人?就是虚情假意、阿谀奉承、见风使舵、阴险毒辣吗?不!这是一个性格相当丰富的人物,既有应该否定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值得肯定的,比如大胆、泼辣、能干、敢于担当。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把王熙凤完全解读成反面角色,浑身都是不良与奸诈。这显然不够公允,也不符合文本所承载的客观事实。
  有些文本有几个人物,首先当然要弄清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有些文本比较特别,主要人物一时难以分清,甚至会出现误解。对此,必须谨慎。《掌声》是一篇较为简短的课文,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经常被误解。有些教师认为是英子,用这样的主问来贯穿全文:英子的性格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此为主问,重点势必落在英子这个人物上。实际上,本文的主人公是“掌声”,是个集体形象,题目是《掌声》,其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引导学生解读时,主问应该是:为什么英子的性格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把重点落在同学们的两次掌声上,第一次是:“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第二次是:“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在文中只是陪衬者。
  3.掌控情节发展的特殊走向
  叙述性作品的内容之一就是情节或细节。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情节的走向同样是多姿多彩的。掌控情节发展的走向,这自然有利于我们准确解读文本。《金钱的魔力》的情节曲线是怎么样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它是先竭力下沉,然后一个急转,快速上扬。用符号表示,就是:↘↗。为什么会这样急转?就是因为金钱的魔力。《将相和》的情节发展则是从“不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到“和”(负荆请罪)的过程,好像平静的池塘里扔进一块石头,掀起一阵波澜后又归于平静。《金色的脚印》的情节走向富有戏剧性,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关系是:正太郎想救—故意不救—正太郎反而被狐狸救—狐狸最后也得救。全文围绕一个“救”字展开。经典的叙述作品,其情节往往是曲折的,但曲折的形式同样是多种多样的。掌控情节发展的特殊走向,这无疑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4.梳理层次与咀嚼句子
  准确解读文本,必须经历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有道是:不到微观非深入。当然,不是每个微观都要深入地探究一番,而是要有选择。《老人与海鸥》是个经典的文本,许多教师喜欢把它当做公开课来上。这个文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老人关爱海鸥、海鸥报恩老人。一些教师在教“老人关爱海鸥”这部分时,通常会提这样一个问题:老人是怎么关爱海鸥的?然后要学生一句一句地寻找,最后得出结论“像亲人一样”。这样解读是比较模糊和笼统的,没有揭示出老人关爱海鸥的层次。研读文本,可以发现,这部分有这样的层次:喂养—认识—理解。它是层层递进的。如果我们没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就不能算“准确”,自然也谈不上深入。《与象共舞》共5个段落,每个段落的大意依次是:
  A.在泰国,遇到大象很自然。
  B.在泰国,象是国宝。
  C.在泰国,人与象没有距离。
  D.大象是有灵气的动物。
  E.人与象共舞。
  这5个段落(5个层次)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呢?作者是按照什么来安排的呢?如果没有弄清这一点,就很难说“准确”理解文本。其实,文章是以象与人的亲近度来安排层次的。
  如果说层次是中观,那么句子就是微观。要深入理解文本,不得不咀嚼一些关键的句子。《跨越百年的美丽》中有这样几个句子——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变成”,为什么前一句“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之前没有加“变成”颇值得思考。“变成”前的两个名谓与“变成”后的四个名谓有什么根本区别?咀嚼后,或许可以看出:“变成”前的两个名谓是普通和平凡的,“变成”后的名谓则是非凡的、划时代的。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就大有咀嚼的必要。这一句,就写活了一个人。遗憾的是,这一句,也经常被老师们忽略,甚至被名师忽略。
  二、辨析文本形式的多样性
  语文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之一,就是它还要让学习者学习文本形式,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所有文本在形式上都是有个性的。所谓深入解读文本,自然还包括对文本形式个性的准确理解。
  1.洞悉文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表现,不同的文体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明确文体与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入解读文本。在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有两篇传统的经典课文,一篇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篇是契诃夫的《凡卡》,它们安排在同一单元,且都作为精读课文。这两篇课文有许多共同之处:(1)都是外国作家写的;(2)主人公都是儿童,都过着凄惨的生活,也都热切地渴望得到幸福;(3)都有一个隐形人物,且都是老人,一个是奶奶,一个是爷爷;(4)故事情节都比较简单,都是一个人的直线发展。但是,它们的文体却是不同的,前者是童话,后者是小说。如果这样来解释:因为安徒生是童话作家,契诃夫是小说作家,显然是不能服人的。仔细比较后可以发现,这些想象的内容是大不一样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写的是超现实的,例如下面这段: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小女孩先后划了三根火柴,光亮中,看到了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女孩看到火炉,而且“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划了一根火柴竟能看到铜火炉,而且“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颇有点神奇。第二个画面就更神奇了:一只冒着香气的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正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现实中,会有这样奇妙的事吗?但小女孩看到了。第三个画面是她在光亮下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不但非常大,而且还在向她眨眼。
  童话是什么?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小女孩划三根火柴后看到的三个画面,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占了大部分篇幅。据此,我们就可以断定,它具有显著的童话特征。
  《凡卡》中也有较多的想象描写,凡卡一边写信一边想,他想得很多,但都不是幻想。例如: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这段文字,都是凡卡在写信时联想到的,这是虚幻的吗?不!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是凡卡和他的爷爷实实在在经历过的,没有一个细节是他创造性想象出来的。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家,他十分重视对生活的观察与概括,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又忠于生活的本来面目。他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镜子。《凡卡》中的情节都是直接的社会生活的现实作品。因而,它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的基本特征。
  《桃花心木》与《钓鱼的启示》两篇文章都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说明道理,但前者属于散文,后者属于议论文。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仔细研究文本,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可以淡化文体意识,但如果从文体的角度来审视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何尝不可呢?
  2.鸟瞰文本整体框架的差异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整体结构意识被大大忽视了。不少教师往往只聚焦一些重点片段,这是有失偏颇的。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来说,应该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包括对结构的鸟瞰。廓清文本整体框架的差异,这有助于宏观把握文本。《再见了,亲人》采用的是“分—总”式结构,先是对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的分别叙写,再是一个总的叙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题之后》是典型的立论式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用大量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发挥。《生命 生命》则是典型的归纳式结构,先陈述三个事例,然后归纳出观点,最后阐述。《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采用的是比较式:四五十年前与现在之比。文章的结构虽然没有人物形象那么丰富多彩,但细细比较,我们也可以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
  3.领悟文本表达方式的丰富性
  作家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不是随意的,往往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的。什么样的内容就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不但能让学生模仿借鉴,而且还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色是人物语言描写,王熙凤的那些话,真是活灵活现。这些话语,不但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是我们描写人物语言的学习范本。《小嘎子与小胖墩摔跤》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就是动作描写,寥寥数语,就把这两人的摔跤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唤》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是饱含深情的,因而,其语言徐缓而沉重,句子悠长而节奏凝滞。《一夜的工作》先是平实的叙述,结尾处声调渐高,采用高亢的抒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凡此种种表达方式都是需要领悟的,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一篇文章,其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但每一篇文章通常都有一种主流方式。
  三、品尝文本语言的独有韵味
  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一些词汇,积累一些名言名句,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个性美,逐步领会不同文本所体现的语言风格。小小说《桥》的语言特色是简短、急促、形象。你看:“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地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样的语言与情况的危急十分吻合。《再见了,亲人》采用深情的呼唤和劝慰的口气来表达,你看:“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这种语言用在分别时的情景,相当得体。《祖父的园子》中的语言,活泼得像个调皮的孩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样的语言,如果没有好好品读,实在可惜。只有反复吟诵,咀嚼出活泼自由的那种味儿,才能深入解读。还有《趵突泉》中语言的灵巧,《匆匆》中语言的深沉凝重……解读文本时,都有必要引导学生领悟。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个性美,就算不上深入解读。
  四、用审视的眼光直面文本的不足
  教材中的大多数文本是经典的,但也有一些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谓深入解读,就是要能够发现这些文本的不足与缺陷。一旦发现,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没有批判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肯定、赞赏、模仿是一种学习,否定、怀疑、批判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试图表达滥砍滥伐对生态的破坏,从而毁灭了自己的小山村。可是,文中有这么一句:“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这不得不提出疑问:这小山村到底是谁毁坏的?要是他们没有滥砍滥伐,在五天五夜的大雨后,小山村就能不被毁坏吗?题目为《扁鹊治病》,写了扁鹊给蔡桓公治病了吗?扁鹊后来不是远远躲开了吗?题目与内容很不相符,还不如改为《蔡桓公之死》更好。《钓鱼的启示》结尾处这样写道:“转眼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经是一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这里“沮丧的孩子”就是作者自己,自称“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妥当吗?等等,类似的毛病还有很多。既然是深入解读,这些问题都无须回避。
其他文献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教学目标,结合本年段的学情,中年段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有: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词语教学和质疑问难。  如何紧扣课标的学段目标,既强基固本,彰显中年段的特色,又突破千课一面的模式,高效地完成这四项任务?需探寻突围之路,领略别样的风景。  一、导入新课,意在激趣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
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章用清新、质朴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心急如焚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文章笔触细腻,选材典型,通过一些看似平淡却感人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浓浓的挚爱。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
一  芳雪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边的排水沟中传来恶臭。苔藓斑驳,长满贴墙的地线。  不同往日的是,今天,街道的墙面上横七竖八贴满了通报。  “人类的叛徒,兰斯洛特!”通报上印着一张大头照,照片上那人胡子拉碴,脸部瘦削,眼神中透着似笑非笑的神情。芳雪走近了看,其他几张通报上写满大字,控诉此人的罪状:  “一切妄图……破坏当前和平的……都是十恶不赦……”“疯子!十足的疯子!”“此人目前在逃,极度危险,
摘 要 推行选修制是多元化市场和高职自身发展的要求。“做学问”是大学的主题。学术自由思想生成了奉行学术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大学选修制。它难以移植到高职教育中来。“谋职业”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的。高职要培养的是能进入市场、自由交往的职业人,而不是认识世界的研究者。为此,高职院校选修制应源于市场自由的逻辑,并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立足于市场交往的自由,高职院校应在追求实现学生职业自由发展的限度中,探索选修
每年车展最贵车型都会成为车展不变的亮点,而这些车型无外乎概念车、顶级豪车限量版和定制车型。  北京车展上,来自瑞典的超级跑车科尼赛克One:1首次在国内亮相,该车预计作价近1亿RMB,全球范围内仅限量生产6辆,目前已经全部售出,而其中5辆是被中国富商采购。  所谓“One:1”表示该款新车的整车质量与输出马力成1:1的比例。  外观方面,科尼赛克One:1跑车采用了银色车身颜色并配有黑色线条,该车
一、当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的确,课外阅读是传承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陶冶情操,形成高尚人格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小学低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然而如此重要的课外阅读在从上到下,从学校到社会、家
摘 要:口腔液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可替代血清样品用于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为猪群传染病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目前已经成功应用至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等疫病的监测。本文对猪口腔液在部分猪传染病上的应用进展、猪口腔液采集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猪口腔液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帮助。  关键词:猪;口腔液;疫病监测;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S852.5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阅读教学究竟着力于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心偏离,“进”得去却“出”不来。“进得去”即课堂教学陷入对课文内容和知识研习的误区,在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时“精耕细作”,读悟繁复,忘记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出不来”指忽视课文表现方式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学科言语实践特性不明显,学生的说写训练落空。“进”得去“出”不来,是阅读教学及其课堂高耗低效重要的症结所在。因而,阅读教学要处
在射击瞄准时,有一个要领叫“三点一线”。这“三点”指的是缺口、准星以及目标,而“一线”则指这三点必须在一条直线上。“三点一线”充分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有效提高了射击精准度。由此,我联想到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及阅读资源在互动中生成的有机整体。阅读教学本身就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和文本分别是准星和缺口。我们是否也可以运用“三点一线”原理,集中力量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呢?  在阅读教学中,如
盘膝而坐  有这样的时刻,我一旦盘膝而坐  就与稻草做的蒲团生长在一起。  对面,呈现一面虚无的镜子  装着一个无法拆解的我。  我们相互对视着、敬着——缄默如墙。  这时,外界的风变得盛大而有力  远山被雾气轻轻地托起。  附 体  无论说什么都会被当头一棒;  无论做什么两只脚都会往土里陷。  每想到这,木桩就来附我的体  散發着淡淡的药味陪我度过一天。  抵 抗  我把茶杯里的茶清空,直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