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车航行阻力特性的数值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b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高速两栖车水上航行阻力特性问题,采用基于雷诺平均方程的有限体积法对静水中高速两栖车的阻力及航态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不同网格密度的阻力比较,对网格收敛性进行了讨论;通过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对文中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另外,结合叠模计算结果对两栖车的各阻力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带开口的两栖车模型的阻力及航态变化.结果 表明:处于过渡阶段的两栖车,其兴波阻力占总阻力的比例随航速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到60%以上),黏压阻力占比30% ~ 40%,摩擦阻力占比小于10%;增加开口后两栖车的阻力增加,在Fr▽=1.297时阻力增大约11%,车体下沉深度增大约5%;与无开口状态相比,有开口两栖车的各个阻力成分的占比发生变化,兴波阻力占比减少,而黏压阻力占比增加.
其他文献
熔融沉积成型中通过优化控制填充速度可以有效改善制件质量.然而填充速度与层厚、喷头温度、轮廓拐角等参数存在相互交织耦合作用关系,优化控制存在困难.在双变量打印实验基础上,文中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构建了基于多参数协同耦合作用的填充速度优化控制函数,并结合误差分析、单向拉伸与弯曲实验等手段检验了填充速度优化控制效果.结果 表明: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采用文中提出的速度优化控制方法,试样的精度误差值均低于或接近于最小精度误差平均值,拉伸性能得到小幅提升.最后,通过断面微观形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为有效界定考虑交通条件和城市经济联系的城市群空间范围,以辅助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规划和空间一体化发展.首先,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修正的引力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公路交通可达性、路网密度和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然后,提取了各尺度城市腹地范围.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市域交通可达性以广佛、深莞等中心城市为源进行“核心-外围”的圈层式递增,县域交通可达性则呈现“中间高两端低”分布格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可达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大湾区城市间尚未全部实现1h通达,“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特殊发展背景下,湾区
基于造纸过程中的表面施胶工艺,通过简单、高效的喷墨打印技术在纸张表面成功构建亲水性微流道.以纸张表面润湿性及液体在微流道内的扩散性为评价标准,研究了表面施胶剂配比、压光处理等因素对流体在微流道内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配比(m表面施胶淀粉/mAKD)为7∶3的表面施胶剂对纸张进行疏水改性,在压强为2 MPa、辊速为3.5 m/min的条件下进行表面压光处理后构建的微流道展现出优异的限液性能,液体可以在亲水通道内实现完整地定向扩散,同时解决了液体的z向扩散问题.最后,采用文中构建的纸基芯片实现了
刀具钝化能够提高刀具的寿命、切削过程的稳定性和已加工表面的质量.刀具钝化的刃口并非规则的圆弧;采用将切削刃轴向离散化为微元切削刃的方法,基于滑移线场基本理论,综合考虑犁耕力随切削厚度的变化及非对称刃口剪切的特点,指出了非对称刃口刀具切削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切削阶段,并建立刀具非对称刃口瞬时铣削力模型,最后结合铣削实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在整个切削过程,随着切削厚度的增大,犁耕力所占比重逐渐减小;根据模型所得的铣削过程力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二者相关系数均大于0.7,平均误差在5%以下,峰值误差也低于15
淡水湖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是全球性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尤其是滨岸带严重蓝藻水华堆积甚至造成了水体黑臭、威胁饮用水安全等严重危害,科学评估滨岸带蓝藻水华堆积风险、精准识别蓝藻水华易堆积区域是水环境管理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巢湖为研究对象,依托流域水文与湖泊水动力模拟、遥感反演、GIS空间分析等技术,综合考虑藻类生物量、岸线形态、湖泊水动力、风速和风向等要素,创新构建了蓝藻水华堆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评估了2018-2019年的巢湖滨岸带的蓝藻水华堆积风险
为解决卷积神经网络(CNN)在二维路面灰度图像裂缝自动检测中存在的识别效率和精确度低的问题,首先提出了一套基于转置CNN层间特征融合的三阶段路面裂缝提取算法(该算法包括区域判定、图像分割、多层特征融合等模块);然后构建了分类-分割网络,训练了多个融合分类网络中间层和分割网络输出层的转置卷积网络,并与CrackNet进行了运行效果的对比.结果 表明:当用于区域判定的分割网络CNN-Ⅰ的召回率最小值设置为0.95时,精确度为0.497,此时的阈值为0.003152,结合用于裂缝提取的分割网络CNN-Ⅱ的训练结
人工检测是在役桥梁管理与维护中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通过人工目测或工具量测形成的各类病害检测结果是指导桥梁运维决策的关键基础数据.然而,因缺少对人工检测病害数据的标准化快速批处理方法,该类数据往往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方法呈现出数据处理难度大、成本高、时效性弱等问题,难以支撑实桥管养和相关科研需要.面对人工检测采集的海量原始病害数据,本研究以铺装病害人工检测数据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人工检测表观病害数据标准化批处理方法.首先通过人工检测采集标注的CAD电子化数据,进行病害图像网格式栅格化批处理,
通常认为,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控制湖泊磷浓度和水平被认为是湖泊治理的关键.在外源磷输入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湖泊富营养化仍可持续几十年,这主要归咎于内源磷的释放.底泥原位化学钝化控磷技术因其操作性强、控磷效果明显,而被广泛作为湖泊内源磷的控制技术之一,而钝化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是本项技术的核心.在世界范围内,研发了众多的用于底泥磷控制的钝化修复材料.本文主要梳理了国际上常用钝化材料的基本特性与研究近况,点明不同材料之间钝化效果的差异,并讨论了不同类型钝化材料的改性方法、钝化机制,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
基于计算流体软件Fluent,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雷诺数Re =6.6×105下不同间隔比的串列双梯形柱绕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选取间隔比S*在0.5 ~6之间的7种不同取值,对双梯形柱气动特性系数、涡量图和流线图进行阐述.结果 表明:串列梯形柱绕流特性与串列圆柱和矩形柱相似,在不同间隔比下存在3种绕流模式,即模式Ⅰ(屏蔽区)、模式Ⅱ(再附区)和模式Ⅲ(撞击区);各模式间存在临界间隔比S*cr,在间隔比S*<1处双梯形柱间产生屏蔽区,1<S*<3时上游梯形柱尾迹在下游梯形柱上下表面产
为研究乌伦古湖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与各水量因子间的定量关系,本研究以水量平衡和物质平衡为基础,把影响湖水水质的原因分为降雨、蒸发、河流补给、地下水补给以及地下水流出5个水量因子,定量分析湖水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与各水量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且预测了湖水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表明,地下水输出流量决定了湖水中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地下水输出流量越大,湖水中的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越小.2010年至今乌伦古湖水位的升高导致了地下水输出流量增大,乌伦古湖内的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均呈缓慢下降趋势,模型预测新的稳态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