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构成及其操作化目标的实现

来源 :社会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51443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认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专制统治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对既存的统治思想包括奴隶主阶级专制统治思想的扬弃;对既存的与现实的其它各种社会思想的承袭与选择;在参与社会管理实践中个人或集团的经验总结。但是,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并不是既存与现实统治思想或某些社会思想的简单叠加,而是经其自觉选择与提炼的结果,亦即经其内化升华的结果。地主阶级在登上历史舞台前后对统治思想进行了两次较大的选择——受益于极端专制主义统治思想及其操作化技术手段,地主阶级夺取了政权;凭藉具有人道色彩的温和专制主义统治思想及操作化技术手段,地主阶级巩固了统治。封建社会固有的各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及其政权与官僚的腐败、低效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了地主阶级维持其专制统治的极大难度。然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却又实实在在地延续了二千多年,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改朝换代与农民斗争此起彼伏,地主阶级不得不一次次调整统治手段,使社会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当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世界性的巨大变迁,中国的阶级状况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时,尽管地主阶级再次向极端专制主义回归,其统治操作技术手段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密与熟练程度,然而代表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思想已经走过了形成、鼎盛与衰落的三个阶?
其他文献
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及活动效率是影响人们一切活动效果的几个基本因素,对它们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对于改善人们的活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现代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的生产函数因素分析法推广应用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领域,以从生产函数转化而来的“社会发展函数”及其发展因素分析公式为工具,对1990年投入与效率因素对我国各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状况进行了初步地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为地区间社会发展因素分析方面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尝试性的个例
本文根据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下家庭功能及成员活动的社会化状况,分析了不同社会化程度下的生育模式。认为家庭承包责任制状态下,农民家庭功能及成员活动社会化程度仍然较低,成员间依赖性大,不利于人口生育行为的进一步转变。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家庭功能及成员活动出现了新的意义上的社会化,将推动农民生育行为的转变,促进人口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正> 说明:本表是采用综合评分法。1.用专家咨询和经验相结合的办法,选择46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并确定权数。2.采用 10等分评分,以各地最低数值为1份,最高值为10分,按比例定出各组标准分,逆指标按反方向评分。3.将各 地实际数值按评分标准对号入座,求出各指标得分乘权数相加便得子系统和总分。4.港、澳、台未计。
作者基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认为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结构性要素——新型中介社区,并由此建构起在三维基础上的具有新型整合关系的社区结构。新型中介社区的特点主要是亦城亦乡、非城非乡性,与城、乡两社区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性。新型中介社区的兴起,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要素间的隔绝状态,呈现出城乡一体化趋势;改变了以往城市剥削农村、工业剥夺农业的利益格局,建立起“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和“以工建农”的新模式;部分地改变了脑体关系,使脑力劳动者与农村体力劳动者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作者对三维社区结
<正> 选择重要的社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以此对世界120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所做的综合评估已进行了四次。根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16个社会指标并采用综合评分法,对百万以上人口的120个国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90年我国综合得分69分,比1989年增加了2分,居世界位次由71位回升到70位。比40个低收入国家平均55分高14分,比55个中等收入国家平均83分低14分,比高收入国家平均144分低75分。可见,在我国与中、高等收入国家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运用劳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总结和回顾劳动力市场有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客观上仍存在某种程度的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依据这一前提,作者认为,要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劳动就业问题,有必要建立劳动力市场。进而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模式,并指出劳动力市场成立后,还必须处理好如择业与充分就业、贫困与经济无保障以及计划与市场等关系或问题,从而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群体的基本构成和自身素质状况,系统论述了他们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生活、个人消费和社会心理状况,并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群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国家。1990年中国大陆人口总计为114333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中国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9732万人,占总人口的61%。这意味着中国将长期面临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和解决充分就业问题的巨大压力。为逐步解决就业问题并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中国目前正在进一步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就业与劳动制度改革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在我国迈向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分化是无可回避的社会现象。阶层分化是社会分化的基本类型之一。我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以来,职工的阶层分化状况如何?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国营大连造船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这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内部职工的层化现象出现了新的特征,并呈进一步分化的态势。这种层化特征,通过不同层次职工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出来。
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社会功能有证明公民身份、维护社会治安、控制城镇人口特别是大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向政府机关和社会其他方面提供户口资料及其服务。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应分为正面与负面两个方面。户口在一定意义上衍生出了阶级与等级,人口流动困难、缓慢,并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在强烈的利益冲动驱使下,冲破了户口管理中“人户一致”的原则,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呼唤着动态化的户籍管理及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