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基础.以俞可平提出的治理体系现代化五大标准为理论基础,从制度化和规范化、法治、民主化、协调、效率5个维度设计了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评价框架,借助Super Decision软件测算各项指标的对应权重.研究发现,效率是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首要评价维度,环境治理投入、环境治理产出、政府主体制度化和规范化、环境执法、环境民主决策、农民与外部的协调是影响五大评价维度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需要完善环境治理投入产出制度,转变治理职能,加强法治建设,扩大农民参与,以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其他文献
选取雕鸮与黄腿渔鸮的面盘羽、体羽、飞羽、尾羽4类羽毛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测量记录羽毛的腹齿数、羽小钩数、纤毛数,绒羽节直径、节间距等数据,并利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为鉴别鸟种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案件定性、侦破、辨别至关重要.结果表明:雕鸮与黄腿渔鸮飞羽和尾羽除羽小钩数外其他测量性状,以及体羽所有测量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体羽基部绒羽结构的基节长度和绒羽节直径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利用面盘羽、体羽、飞羽和尾羽的微观结构差异可以区分雕鸮与黄腿渔鹗.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选取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提取林地、草地、农地、水体、建设用地、其他未利用地共6类土地覆盖类型,以行政区划为单元来分析1988-2018年土地覆盖变化的特点;通过熵值法与灰色关联法来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影响滇池流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88-2018年,滇池流域内林地、建设用地、其他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长,而草地、农地、水体面积持续减少.1988-2018年,建设用地为最大的转入类型,林地、草地的转出面
低碳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低碳化发展的背景,以京津冀为研究对象,建立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引入耦合协调弹性系数作为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的重要依据,对京津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还存在巨大的优化空间;第三产业产值与碳排放量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物流产业与经济耦合协
文章从茶园规模、茶叶加工能力、绿色及有机茶园、古茶树资源、茶产业综合产值、茶产品价格、茶农收入、茶企实力等9个方面分析了云南茶产业现状,同时分析了云南茶产业发展面临的9个主要问题,最后阐述了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针对“农超对接”背景下绿色农产品的研发及品牌策略,构建了由农业合作社、超市和政府组成的三级绿色供应链模型,对政府在采用不同补贴模式下的最优策略与最佳收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此阐明政府对不同主体财政补贴的作用,再结合数值算例分析政府补贴对农业合作社、超市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政府补贴消费者时农业合作社利润及社会福利最高;当政府补贴农业合作社时,可以激励农业合作社进行农产品绿色研发,有效提升农产品绿色度.此外,提高消费者绿色偏好和品牌偏好可以增加供应链利润以及社会福利.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利用安徽省220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Binary 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合作组织嵌入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合作组织嵌入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合作组织嵌入显著缓解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的约束效应.据此,从充分重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加快培育壮大农民合作
城乡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归宿,是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关键.以广东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涵盖经济、生态、空间和社会系统的城乡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2000年、2008年和2019年城乡协同度及空间差异,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城乡协同系统内部联系程度、地域特征和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东沿海经济带城乡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港、产、城三级联动的发展新格局,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协同度较低的区域集中在
随着城市超长盾构隧道的不断发展,大跨度工作井结构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上海北横通道工程梧州路工作井实例,以侧壁在过境阶段的力学特性为专题开展研究.通过对比设置与未设壁柱对大跨度井壁的影响,得出壁柱能够有效分担部分侧向压力,从而改善叠合墙的受力性能.基于设置壁柱后井壁内力分布特点,以及考虑地下连续墙接缝的影响,提出建立正交各向异性的三维结构模型,通过计算结果考察盾构过境前后非开洞井壁、开洞井壁以及壁柱的受力特征.研究成果能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优化和施工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评估,有助于检视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效果,进而促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维度选取16个测度指标,构建流域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汀江流域为例,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汀江流域生态补偿费效比为1.86,具有经济可行性,随着汀江流域生态补偿实施,综合效益持续上升.(2)汀江流域生态补偿综合效益增长速度逐年减缓,且生态效益相对于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言更为显著.(3)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中存在教育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未来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取向应注重
利用ArcGIS软件对异龙湖2012-201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后,通过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将遥感影像解译,利用Fragstats4.2进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并对驱动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从时间上,2012-2019年间的异龙湖各景观类型规模变化显著,变化最显著的景观类型是水域,面积增加1 604.0 hm2;从空间上,异龙湖西岸湿地和南面变化显著,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沼泽景观被清理,转为水域景观.(2)景观指数方面,2012-2019年期间,斑块个数和斑块密度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