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本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ire6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育人的必要性
   1.新时代铸魂育人,提振思政课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刚刚公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守正道、弘扬大道,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主阵地;思政课堂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培养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的主课堂。
   2.新课程深化改革,落实思政课拓展活动型课程的需要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在普通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在关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教材重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初中学生品德发展”。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组成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用活本土文化,这样的课堂才接地气,这样的课堂才有说服力,这样的课堂才能生长出一批批爱家乡、爱国家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乡土文化是指产生和存在于某一地域内的、具有该地域特色的人们创造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它既包括外显的建筑古迹,如亭台楼榭、革命遗址;也包括内隐的文化内涵,如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它的形成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也受人文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等。地域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历史产生的乡土文化也各不相同。随着历史的积淀,乡土文化表现为人们对该地域价值观、情感和思维的认同,既是该方水土养育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又表征着该地区人类活动的过程。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本有“中华文化根、中华传统美德、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的内容。我校处于历史悠久的九佛地区,九佛有“习俗文化”、“古迹文物”等底蕴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有现代东江纵队抗日和革命烈士热血染红的红色文化。基于上述诸多因素,我校开展了《基于九佛乡土资源开发与应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就“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本土文化”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活动,探讨乡土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3.新情境乡土育人,探索思政课乡土特色体验式教学的需要
  “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對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面对当今世界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我们应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兴盛,守望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黄埔区九龙镇九佛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而感人,九佛传说多、古迹多、红色文化资源多。典型的有:九佛的莲塘古建筑,武台寺、龙潭祖庙、天山庙、水山庙等,竹山“东江支队旧址及烈士纪念牌”等。这些丰厚的特色地域文化,是学校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动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有很强的教育效果。
   二、挖掘乡土文化进行思政课学科育人的具体实践
   1.聚焦素养,挖掘乡土文化育人元素的目标内涵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作为育人主渠道的学校,要挖掘和充分利用好乡土文化育人元素,在思政课堂上,讲好用好学生身边的故事、身边的教育素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指出: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活用教材,链接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鲜活内容
  九佛乡土资源开发与应用能有效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乡土资源在课堂上的应用,对当今时代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一线教师来说,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教师走出课堂,熏染乡土气息,从而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环境相结合,在提高课堂教学生动性和有效性同时,推动了优秀乡土文化的继承和红色文化的传播。
   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第一框第一目 “中华文化根”时,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本村或邻村的文化古迹、民俗文化,并进行讲解。在展示莲塘旧村落和九佛醒狮的两幅照片后,结合课本所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我们九佛的文化与中华文化有何联系?我们应怎样传承好本地优秀文化?学生在讨论交流回答后,对中华文化不仅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感到熟悉、亲切,从而更加热爱本土文化、中华文化。
   3.问题探究,利用乡土文化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上学年,在学习《守望精神家园》时,我提前让住在九佛镇迳下村的学生对虎窿社东北约 1 公里的一座纪念碑进行拍照,并收集建立这座纪念碑背后的故事,制成PPT,上这节课时让学生上台讲解:1949 年春,中共江北地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司令部派遣直属先遣总队总队长朱骥、政委崔楷权率队进驻增(城)西禺北、从(化)南地区,以帽峰山为中心,牵制国民党军队对山区的“清剿”,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州做好准备。1949 年 7 月 2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直属先遣总队的领导干部在九佛竹山召开会议,研究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事宜,不幸遭国民党军广州警备队包围。突围中,总队长朱骥、政委崔楷权及大队长陈光照、党员黄超华、战士李新发、陆均然、邱炳坤等同志不幸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七位烈士,解放后,当地群众在现九佛镇迳下村虎窿社东北约 1 公里的山麓建立了纪念碑。
   学生讲后,老师提问:这些革命先烈的精神与我们现在高扬的民族精神有何联系?在新时代我们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4.活动育人,选择乡土文化创设适切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弘扬中华文化,必须首先了解和传承本地优秀文化。基于九佛乡土资源开发与应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研究,以家乡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红色文化为资源,根据“以家乡的文化为基础,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师生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思路,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研究成果展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制作等诸多方式去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爱国意识。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实践性、过程性、整体生成性。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新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A版数学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取数学史中一些典型的重要的专题及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一些数学巨星,介绍了一些数学历史演变过程及数学方法的来源、典故,反映了不同时期数学发展的特征和水平。通过《数学史选讲》这个专题引导学生课外开展文献阅读,并与此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等,对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受水平,对数学文化的浸润落在实处却是大有裨益。本文以这个专题为例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帮助人们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STEAM教育是指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实现跨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等问题,让教学真正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创新创造,从而贯彻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初衷。  一、创设情境,展示跨学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给知识的理解留白,并非一定要将教学的内容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填入自己理解性的结果。通过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和预设驱动自主探索的小问题,在“不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自主思考数学,自主感悟数学的核心素养。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个人吗?没错,就是刘翔。大家能回答刘翔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吗?  1 .刘翔跑步100米,用时13秒
模型思想是一种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通过数学建模建立数学与外界联系是当前课程改革形成的共识。本文以《乘法分配律》一課为例,探讨构建数学模型的路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巧用几何直观感知模型,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要想使学生有效建构模型,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原型中感知模型。即把数学问题借助情境以图案方式表达出来,实现由实物到几何图案的转变。学生在借助几何
大自然,是一个既丰富又多变的游乐场,更是一个多元的学习课堂。让孩子在自然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充分挖掘自然教育资源,培养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对自然美和问题的展现,让幼儿从小认识、热爱和保护自然。  一、打造“岭南植物多样性生态园区”,为幼儿开展自然观察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1.挖掘园内自然教育资源,培养幼儿自然观察智能  在观察与照顾植物时,通过启发幼儿多角度地
在嘉云台写字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面。一位中年男人正在踌躇满志地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05年,他所在的格林威帜公司收购了四川的一个电子竞技网站,他作为总部派到成都的第一把手,要将这个网站重新运作起来。06年8月,他在成都工作满一年,一年前这个公司只有一个网站,2—3万会员;一年后,他们除网站之外。还拥有了100台游戏对战服务器,70万会员。这个公司叫迪酷,老总是杨锦。     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是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使学生在充分動手感知的过程中理解“倍”的意义,了解倍的概念。授课教师黄老师深入研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了解学情,把握教学起点。注重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念,让学生在隐藏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过程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紧紧围绕“借助直观、自主探究、启迪思维”
一、“以德立人,美蕴养人”的内涵  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培养成人,进而培养出有素质,高素质的人,有品德的人。  换而言之,不是把人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有文凭没文化的所谓的“知识分子”,有道德的人,首先是有抱负有智慧,有素质的人,最后才是有学识的。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
自2000年第一届PISA考试举办以来,芬兰曾连续两届获得阅读及科学两项第一名,受到了空前瞩目。芬兰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体系:扎实稳进的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平等原则、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高水平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驱动力、不盲目追求前沿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资源公平化,这些都是芬兰教育得以长期踞守世界前沿的支撑。尽管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都是深植于该国特有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沿革之中的,但教育其实
自线上游戏问世以来,就不断伴随着作弊器的困扰,CS自然也不例外。近一两年中,作弊风潮一直在国内暗流汹涌,甚至一些职业玩家也加入了作弊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