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十大泉群特征、形成模式及水循环差异性浅析

来源 :中国岩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全面系统地认识济南十大泉群,文章采用对比分析法揭示十大泉群分布、流量、景观及水质特征,通过水文地质结构精细刻画与泉水排泄条件分析,进一步明确十大泉群成因差异性,归纳泉水形成模式,揭示十大泉群水循环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十大泉群基本特征可大致分为两类,即排泄区6个泉群均为上升泉、南部补给区4个泉群均为下降泉;十大泉群形成模式可划分为五类,即构造凸起—灰岩“天窗”成泉、构造凸起—裂隙连通成泉、浅埋多层砂层与高渗透黏土导通成泉、断裂切割成泉和侵蚀溢流成泉模式;宏观上济南十大泉群水循环受北倾单斜构造控制,其输入
其他文献
鹤岗矿区深层煤地层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而且近地表有一套巨厚砾石层、浅层煤存在多层采空区,对地震波下传能量具有很强的屏蔽作用。为此,采用可控震源“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及基于菲涅尔带的层析反演静校正、OVT域偏移处理技术与地震几何体属性解释技术等,有效克服了鹤岗矿区近地表巨厚砾石、多层采空区对地震波能量屏蔽的问题,解决了深层多套近距离煤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问题。此次勘探解释煤层落差≥5m的断层88条、采空非垮塌区面积0.76km 2,采空垮塌区面积0.85km 2,其结果与地质精查吻合率>90%;
以川西高原巴塘县、白玉县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研究区从三叠系到寒武系出露的主要可溶岩地层的分布、岩石成分、结构特征以及各地层的岩溶发育特征,系统总结出研究区可溶岩地层的特征和碳酸盐岩地层岩溶发育的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可溶地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明显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特征显示出与青藏高原主要地区岩溶地貌的一致性,属第三纪时期热带—亚热带环境下发育演化的覆盖型岩溶剥露地表而形成的古岩溶,且
一体化锚泊技术依托波斯湾油田海上施工项目,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在软件设计和硬件升级两方面进行攻关,研究海上就位抛锚参数化设计、多浮筒多浮体工况锚泊设计、锚缆形态设计和提升作业效率的专用机具设计,内容涵盖从锚位设计到海上施工的整个安装周期。该技术经过十余个项目的应用实践,安全可靠且降本增效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早期采集的地震资料受技术条件限制,其处理剖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偏移不到位,复杂断裂成像精度不够;中深层地层成像效果差,不能准确表达地层接触关系;剖面信噪比低,煤系地层中B4煤层成像精度不满足解释要求。为此根据矿方要求,采用新的处理技术重新处理。通过技术分析与试验,优选高精度成像技术处理流程,包括精细静校正、多域组合去噪、地表一致性与多道预测组合反褶积、克希霍夫绕射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等。结果显示,运用高精度成像处理技术重新处理后的剖面相对于原处理剖面在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均有显著改善,频带有效拓宽,反射波同相轴
地下水是乌蒙山区革香河流域重要的饮用水源,由于地下水发育规律复杂,地形起伏巨大,给地下水的有效开发利用带来了诸多困难,广大地区存在干旱缺水问题。文章利用岩溶地下水综合调查—探测—评价方法,查明革香河流域地下水赋存发育规律,揭示流域内干旱频发的成因机理,归纳总结出向斜蓄水构造、背斜蓄水构造、断层蓄水带和断陷盆地蓄水构造四类典型蓄水构造模式,优选了断层阻水、向斜蓄水、岩性界线阻水、上下阻水和地下河径流带五种富水成井区位,并有效应用于严重干旱缺水区的打井找水工作,定井成功率达到70%以上,解决了流域内2万多人的
文章设置饱水及随后失水处理自然生长的5种喀斯特植物叶片,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各植物光合过程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盐肤木(Rhus chinensis)PSII反应中心活性及电子传递受严重失水影响,而其稳定的光能转化及光化学效率得益于叶绿素浓度的不断增加;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的叶绿素浓度逐渐升高随后趋于稳定,构树P
选取山西南部典型岩溶泉龙子祠泉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54-2018年65年长时序的泉水流量、降水监测数据及1990-2018年的开采数据,分析其动态特征及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该泉域泉流量在2.94~8.39 m3·s-1之间波动,多年平均流量为4.74 m3·s-1;年内泉流量对降水补给响应有4个月的时间滞后性;开采量保持较高水平时,泉流量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两个阶段(1954-1989年和1990
通过对张家界市DEM、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地貌数据进行地理信息技术(GIS)叠加分析,探讨了地质地貌因素对张家界地区岩溶石漠化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岩溶石漠化在地貌上的发生率呈现丘陵>洼地>低山>中山>高山的特征;在坡度上以Ⅱ级坡度中石漠化发生率最大,且石漠化面积呈阳坡>半阴坡>阴坡>半阳坡分布特征,并随坡向由阴转阳,各等级岩溶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地层岩性方面以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类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门诊感染的有效防控措施和消毒管理模式,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针对口腔门诊感染主要途径,实施一系列的消毒管理和院感防控措施。结果: 通过加强口腔门诊感染防控和消毒管理,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各指标均合格,未发生一例医院感染。结论: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应积极完善感染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培训考核,改善就诊环境,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推行四手操作,做好医护人员职业防护,规
期刊
文章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荔波茂兰保护区采集土壤全钙数据,分析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进行空间分析的有效性,筛选识别影响土壤全钙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建立喀斯特地区土壤全钙含量空间分布计算模型,获取研究土壤全钙空间分布基础数据。通过土壤流失方程(USLE)计算土壤侵蚀状况,对比分析土壤全钙与土壤侵蚀空间关联,揭示土壤全钙的空间迁移规律。结果表明:(1)在岩性一致条件下,相对高差和坡度是影响土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