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益:科技馆别做拼凑的“中药铺”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首个获得科普界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主张科普需要深度教育
  人物简介:李象益,1938年生于西安,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任中国科技馆馆长,国际博协科技馆委员会副主席。201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有“科普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卡林伽”科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4月9日晚,2016年度“菠萝科学奖”的颁奖礼即将开始。浙江科技馆的贵宾休息室里,78岁的李象益靠在沙发上,眼神放空,倦容满面。“我刚从美国考察科普教育回来,时差都还没倒过来”,李象益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虽然如此,他依旧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到杭州,以顾问的角色,身体力行地支持这个以趣味为宗旨的科普奖项,“以好奇心和趣味性作主题,是激发公众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的手段。”
  采访中,李象益言必称科普。科普于他,仿佛挚爱的恋人。2013年获得有“科普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卡林伽”奖后,李象益愈发忙了,仅去年一年就在全国作了70多场报告。尽管身体上有些吃不消,但李象益不愿拒绝这些邀约,“以前我很少接受采访,但现在我希望通过自身经历来扭转大家对科普的看法。科普和科研同等重要,做科普一样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曾经的“科普盲”


  李象益搞科普是“半路出家”。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会上茅以升等科学家们提出:我们国家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当时决定选拔一批技术干部来搞,最后就找了我。”
  彼时,李象益已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了22年的喷气发动机研究。他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的歼7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的改进实验项目,曾获得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并于1981年在美国发表学术论文,受到国际同行好评。
  那时的他,是名科学家,也是“一个根本不懂科普的科普盲”,但对科技馆这种新鲜事物,李象益充满了期待。于是,他和同事们在北京正北边的一片空地上开始创建中国科技馆。在这个当时被人称为“北京的北大荒”的地方,他们在破屋土窑里筹划和设计新馆建设蓝图。当时,他們把设备放在窑里,因为烧煤炉,满屋子熏的都是黑烟。“那里什么都没有,而科普工作应该怎么做,也没有什么人知道。我们就在那个地方,边研究边干,一干就是5年。”
  虽然科技馆还没建好,但科技馆筹委会已制定了“边建馆边活动”的工作方针,开始积极布置各种展览活动。他们筹划了“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并远赴北美进行巡回展览,内容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炼、传统手工艺等。“展览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现场表演的内容,以及可以让观众互动参与的展项。纺织机都是七八米高,坐到上面做现场表演,还有现场造纸,毛笔写外国人名。这些让展览从安大略展到西雅图,站站爆满,很轰动。”

“学生们在科技馆逛一圈就走了”


  记者问李象益,回过头去看,在科普和科研之间更喜欢哪个?他回答得干脆利落,“当然是科普。”原因是“科普和公众是零距离接触,你只要是努力做,做得好,很快出成绩。就像每个科技馆建成后,公众都说,这个好。所以科普从某种意义上,更能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乐趣。搞科研,会离公众很远,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有这个反应。”
  在李象益看来,自己多年的科研经历也在成就着科普工作。“虽然看上去不搞科研了,但只是说单纯出科研成果的科研不搞了,而事实上科普同样是一种研究,我没有脱离以科研的方法去研究科普。我不是命题者,总在思考和实践如何解题,这就是20多年科研工作给我的思路和理念。”
  “我在全国做了20多个科技馆,还有10多个是总顾问”。说到科技馆,李象益像谈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爱护,也有理智的认识。“国内许多科技馆像个中药铺,你那儿有什么好的主题,他那儿有个什么好的主题,抓中药一样的,拼凑起来就成了一个科技馆。而在国际上,科技馆建设是由上而下的,先有概念,后有产品和内容,是主题式交互设计模式。”
  “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科技馆前五名,都在这儿(中国),但是要从深度教育的理念来看,我们跟发达国家差很多。”他举例说,“美国科技馆的儿童馆,走到大象展区,工作人员便问:大象的耳朵为什么这么大?人的耳朵为什么是小的?兔子的耳朵为什么是竖起来的?它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而我们受应试教育影响,做科普也只是说‘大象的耳朵是大的,人的耳朵是小的,兔子的耳朵是竖的’。”
  而在参观科技馆的方式上,更能反映问题所在,“我们中国科技馆门口每天来十几个大巴车,带着七八百个学生来,但是到科技馆里头,在一个展品面前只停留几分钟,转一圈就走了。这种教育属于无组织、无目标的学习。更好的做法是有老师带着学生有目标、有组织地系统学习。”

魔术也科普


  经常在深夜里,只要想到一点科普创新的方案或者新的创新思路,李象益就马上起床,赶快把它记下来,“新媒体技术、VR技术、创客文化等等应用到科普中,都是这样的思考所得。”
  采访中,他随手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红手绢跟记者玩起魔术。“你看这是一个手绢,我把它塞进卷起来的左手,打开左手后手绢没有了。那我还可以把它变回来,你看我再一抓,是不是出来了。”
  随后他便向记者做起了科普。“科普就是挖掘一切事物的科学内涵。变手绢就是心理诱导加上技术措施,像魔术大师大卫能把汽车飞机都变出来了,那是用的光学,当你揭露了光学本质后,就是科普。你不能说魔术就是科普,魔术不是,魔术是大众喜欢的文艺,但你搞清楚魔术背后的原理和深层次的科学内涵,就是科普了。”
  北京某公园想要申报科普项目,就办了个菊花展,还来征求李象益的意见。他直言不讳,“你又不搞植物学分类,不普及植物学知识,哪里算科普。”李象益建议说,“公园里的那个宫殿,可以抗八级地震,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榫卯结构,没有一颗钉子,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你把这些讲清楚了,就是科普嘛。”
  李象益对记者说,科普提高科学素养至少有4个层次,科学知识积累、科学应用能力、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很遗憾,我们国内绝大多数的科普还停留在最低的层次。”
  编辑/ 卢楚函?美编/陈思璐?图编/侯欣颖?编审/张勉
其他文献
苏轼12岁得“天砚”,米芾抱砚睡三日  自古,文人恃文墨为生,所以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砚,又被称为“砚田”。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曾言“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将砚视作文人安身立命的伴侣。又有“武夫宝剑,文人宝砚”之说,认为“文人有砚,犹美人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不夸张地说,砚是中国古代文人梦想的载体,他们通过砚田的耕作来完成人生的愿望。  在“笔墨纸砚”这四宝中,砚以其质地坚实,易
迈克·哈克比正在旅途中。他要走遍美国,卖他的新书《上帝、枪支、玉米粥和肉汁》。这本书里充满了对大众文化的尖锐批评,迎合了保守人士的口味。这些人是共和党保守派的选民基础,在争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颇为重要。而哈克比开始售书之旅时,高调批评奥巴马夫妇“不应该让他们的女儿听歌星碧昂丝的音乐”。在书里,他称碧昂丝的歌曲是“令人厌恶的精神毒品”。   不久前,哈克比辞去了福克斯电视台“哈克比”脫口秀主持
出道20年成娱乐王,新片再遇“野蛮女友”  人物简介:车太贤,1976年出生于韩国首尔,韩国知名男演员、主持人。1995年出道,2001年凭借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火遍亚洲,代表作有《非常主播》《制作人》等。2016年4月底,新片《我的新野蛮女友》中国上映。  采访间里,车太贤的出场方式颇像旧时港片里的赌王:穿着笔挺的西装,身材显得特别消瘦;身后跟着助理,有人为他开门,有人为他补妆,看起来气场颇大。
额勒贝格道尔吉(前右)在西安参观兵马俑博物馆。身着民族服饰的额勒贝格道尔吉。  11月9日,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从西安开始了他的访华之旅。他和夫人宝勒尔玛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并表示,陕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蒙方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次日,他们来到北京,受到习近平主席等的亲切会见。  这是他对去年习近平主席访蒙的回访。截至去年,蒙中双边贸易额已达到73亿美元。额勒贝格道尔吉表示,蒙方
去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旅游,可不能错过“住监狱”的特殊体验。修建于19世纪的弗里曼特尔女子监狱经过9个月的改造,被翻新成为一座青年旅馆。这座监狱旅馆保留了铁丝网、牢房及囚犯放风时的场地,乍一看还像监狱,但里面装修讲究,住着舒适。想体验“被关押”的游客现在可以行动了,这家旅馆已开始接受预定,随时欢迎您“入狱”。
丹尼斯·保罗像篮球运动员一样高大,但比那些壮汉们英俊多了。他还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负责人,并管着一家移动影像博物馆的资产,但比起风流不羁的文艺男青年,他又多了点西装笔挺的精英范儿。保罗的真正职业,是华尔街一家名为“泰拉全球技术”的对冲基金创始人。当然,他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头衔——“纽约最性感的单身男人”。  像好莱坞一样,华尔街精英们也在拼颜值。美国一家著名的财经网络媒体最近推出了一份“华尔街男神”的榜
灾难不仅会激发出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也会唤醒沉睡在人性中最野蛮卑劣的根性。   但在这感人肺腑的合唱之中,也夹杂着野蛮的刺耳杂音。   一名在武汉辛劳一年返乡回家的打工者,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家乡的流亡者。亲戚鄙夷的目光,邻人的风言风语,像箭矢一样群集他们身上,她四岁的女儿被亲戚邻居的冷言恶语吓得直哭,却没有人来安慰饱受孤立惊吓的一家人,甚至连超市老板都不愿卖商品给他们。一名从武汉坐高铁回到山东
最近,一部《老炮儿》,成了热门话题。对于电影,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但很多人却认同片中六哥的一个讲法:“男人得有男人的样儿!”电影中,老炮儿们的生猛、刚硬甚至粗糙,都被视为“男人样儿”,让不少人惊呼“这就是爷们儿”。  放在电影的语境中,六哥确实有“硬气,爽气,义气,解气,脾气,豪气”,不过,放在现实的语境中,对“男人样儿”的判断,可能就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一目了然了。  近些年,“女孩变野、男孩变娘
王海伦和丈夫李约瑟很烦恼。  身在“魔都”上海的他们,看中了一套900多万元的学区房。王海伦在机关工作,一年薪水十几万,李约瑟虽然在创业公司挂了个VP(副总监)的名头,年薪也不到50万。好在两人的爹妈都住在江浙沪包邮区,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凑了500多万,颤颤巍巍递给小两口。  在送约瑟爹回家的地铁上,海伦听到公公跟旁边的乘客炫耀:“别看我孙子只有50斤,贵得很,合人民币一斤快20万呢。”海伦非常想
人物简介  申賦渔,作家,生于1970年。曾任南京日报驻法国记者。著有《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阴》《一个一个人》等。先后在《扬子晚报》等十多家媒体开设专栏。此外执导了《龙的重生》《不哭》《寻梦总统府》等纪录片。  熟悉申赋渔的朋友们都知道,他最近终于“出关”了。  这位作品总是获选“中国最美的书”的作家,写书时就像“闭关”一样,要集中四五个月在家写,不出门。因为“写作是创造另一个世界,只有进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