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课语言点教学探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ou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初中英语readingII,语言点讲解课上语言处理的的常见问题进行理性地分析,结合案例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在语境中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何发挥英语语言文学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语言点教学;目标;语境;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徐佩琳,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一、英语语言处理存在的问题
  语言点的讲解是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必要环节,由于与考试内容直接关联,也被视为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是,不少教师在处理这一课时时单纯地进行语言点讲解,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如下:
  1.活动单一,缺乏过程体验。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将一点一点的语言点,例句展示在屏幕上,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和记,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缺乏感知和探究语言的过程,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一知半解,只能死记硬背。
  2.知识零碎,缺乏系统整理。教师脱离文本,并没有立足文本进行处理,而是在简单的处理文本信息之后,就把文本中的语言切割成一个一个的单词,短语,重点句型让学生去背,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将语言点的学习直接简单到勾划词组和句子。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语言点,缺乏系统性。
  3.简单灌输,缺乏运用情境。教师试图运用利用例句来让学生掌握单词,词组,句型,但缺乏真实的语境,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该词,词组,句型的内涵。另外,教师也没有将知识融入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去,这种学习脱离了知识的运用。
  4.目的唯一,缺乏情感教育教师在这一课时似乎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点,而往往忽视了英语学科人文性的特点。简单的语言点教学忽视了隐形的思想教育,目的单一,一定意义上来说,并没有真正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究了语言点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语言处理的几点建议
  1.分析学生的需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阅读课的第二课时,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上完课后觉得非常疲累,因为讲得太多,而学生上完课后更累,因为容量太大,没有重点,学生一头雾水。因此,对语言点的选择,授课教师在研读教学目标,大纲的基础上,在课前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提前阅读课文,充分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与话题有关的知识,哪些知识还不够,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分析了学生的需求之后,教师再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抓住学生学习空白的几个重点的词,词组和句型,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教授起来游刃有余,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例如,以教学(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8上unit4 reading: my cousin and DIY为例,教师在授课前可先制定一个学情分析和学习目标: Students have already been able to: 1.Understand the story 2.Grasp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love to; look terrible; try to; spend doing; make him angry.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are able to: 1.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 2.Grasp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be crazy about; put in/up; fill… with; not only…but also; 部分教师在处理文本时会把love to;try to;spend doing等学生已经学过的语言点再次呈现和讲解,这种平均用力,不分层次的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将语言点精炼,将有助于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突出重难点,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活动反复操练,而不是一味地将所有的语言点盲目地一下子灌输给学生,另外,将选择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分析文本的深层建构,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语境。从语言的习得方法来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在交际中使用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在交际中使用所学语言的准确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那么应该如何来创设情境呢?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意义与形式兼顾的教学方式:以情境引出教材文本中的典型句子(聚焦意义)——引导学生根据例句总结归纳规律(聚焦语言形式)—— 在情境中运用(聚焦语言形式和意义)。以教学(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8上unit4 reading 语言点be crazy about为例:
  Step 1 教师提问:What is Suzy’s cousin Andrew crazy about? 引出My cousin Andrew is crazy about DIY. 教师补充:Andrew is crazy about doing something by himself.
  Step 2 学生观察两个例句,总结be crazy about 用法,后接名词或者动词ing形式。
  Step 3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What are you carzy about in your free time? 引导学生用be crazy about自由造句。I’m crazy about reading/basketball/playing table tennis/…教師在这过程中也可以询问其他学生What is he/she crazy about?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这一情境操练中来。   上述教学活动完全突破了以往教师讲解语言点划词组,讲解知识点,翻译句子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语言点,自己总结规律,自己创设情境来运用,教学活动与意义兼顾。首先学生在文本语境中理解目标语言的意义,然后聚焦形式,进而创设情境提供仿用,活学的机会,“使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习者可以将语言说得更流利、更准确”。
  3.挖掘文本的情感意义,渗透情感教育。英语这门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点,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继续拿牛津初中英语教材8上unit4 reading: my cousin and DIY为例,本文旨在要求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持之以恒学习的精神。那么在语言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渗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习精神。
  例如,在教授not only…, but also…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语境:How can DIY help us?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DIY can not only make our life colorful but also improve our ability. 这样学生就既思考了DIY的好处,渗透了情感教育,又操练了语言点,可谓一举两得。再如,在学习完整篇文章后,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一些Andrew,Suzy这两个主人公所具备的品质,优缺点等,并说出理由原因,通过说理由将所学语言点再一次串联,运用达到巩固的效果,通过对主人公品质的讨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Suzy now takes a course in DIY. She learns more about DIY than Andrew. We should learn from Suzy. We should keep on learning. 通过对Suzy 这一品质的谈论,操练了语言点take a course in, keep on同时教育了学生要有永葆一颗爱学习的心,要有持之以恒,不断学习的精神。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是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英语语言的教学绝不是教师满堂灌的语言点输入,翻译,而是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语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养成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做到:分析学生的需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文本的深层建构,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语境;挖掘文本的情感意义,渗透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发强.在情境创设中实现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相互促进[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6(3).
  [2]黄瑞贤.意义与形式兼顾下的有效语言习得——以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对司法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国家和当地政府在许多地方通过将司法类专业设置成国控专业来提升现阶段我国的司法类人才素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法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知道法学不仅知识繁杂,涉及范围广,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法学对于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
【摘要】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可否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時,从教材中挖掘新的思政元素,运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中,一直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新编实用英语》第四版第一册课程内容为切入点,挖掘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新编实用英语;课程思政元素  【作者简介】阿勒腾,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
一、充满敌意与愤怒的“刺猬”   小A(化名),六年级学生,独生子,由于出生时面部有一点缺陷,小A从小比较敏感和自卑,与父亲关系亲密,和母亲关系一般。一年前父亲因病去世,为了避免触景伤情,他跟着母亲一起搬离原来的地方,转学到现在的学校。转学前小A的成绩一直在班级里靠前,和同学相处融洽,有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转学之后,他的成绩有所退步,很少与同学交流,经常觉得同学嘲笑自己,与同学发生冲突,和母亲之
【摘要】在电信息化时代,以微信为媒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微信平台的功能和特点,参考ADDIE教学设计模型,探索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语音“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混合式教学模式贯穿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师生研讨、课后知识内化和考核评价的环节中,有效地提高了大学英语语音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信;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大学英语语音  【Abstract】In th
【摘要】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随着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E时代为教育事业提供了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而言更为广泛的自主学习平台。互联网学习资源的海量、便捷、共享的特点使得自主学习受到了师生的青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题。本文从大学英语的网络自主学习的角度,阐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自主学习;互联网学习  【作者简介】赵曼铃,四川工商学院。  前言
一、前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丰富语篇文体体验,理解并赏析如小说之类的英语文学作品。小说自主阅读英语课内阅读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延伸形式,是高中英語阅读教学重要组成环节之一。小说作为英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了鲜活、有趣并富有深意的语言输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更能丰富对英美文学的认知,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教师应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小说
【摘要】英语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在高中阶段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而英语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内容多种多样,对于我们的英语学习有着积极的价值。本文以笔者平时的学习积累为出发点,分析了歌曲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价值,并探讨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英语学习;英语歌曲;积极价值  【作者简介】童佳娜,长沙市雅礼中学。  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歌曲,其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思维模式、情感元素
英雄解析:  风暴英雄希尔瓦娜斯是一名优秀的专业型英雄,特质非常bug,带线简直无情,千万不要放任希女王拆自己塔,无伤带兵拆塔分分钟拆哭你。希女王打团也是非常厉害,伤害非常不错,沉默箭能够主导整个战局。  优点:清线能力强,能眩晕塔和小兵,远程群体沉默。  缺点:爆发能力不足,位移技能弹道较慢。  技能解析:  黑蚀箭:战斗特质 攻击和技能会使小兵、雇佣兵和防御塔昏迷 1 秒。  极强的特质,不仅
【摘要】新闻作为一种传递社会信息,反应社会现实的重要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得出了决定新闻用语的关键性因素在于顺应社会世界,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  【关键词】新闻;语言;关联理论  【作者简介】周芬,湖北商贸学院。  威尔逊的关联理论(1995)认为,人们的认知是以最大关联为导向,新闻作为一种典型的文本变体是新闻工作者与读者之间言语交际行为的结果。关联
【摘要】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语言与文化联系的纽带。本文基于平行语料库,根据纽马克七种隐喻翻译方法,对老舍小说《二马》四个英译本进行翻译方法研究,旨在探讨源语言采取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效果及文化影响。  【关键词】隐喻;《二马》;中译英;翻译方法;语料库  【作者简介】赵丽杰,李林岚,李思慧,北京外国语大学。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