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学科地位探讨——基于“3+3”和“3+1+2”选考模式的分析

来源 :物理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先行高考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不分文理科,在全国统一考试基础上,注重学生兴趣和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向学生和高等院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新高考启动以来,在短短6年内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与完善,前后试行了“3+3”和“3+1+2”两种选考模式,在不同的选考模式下,高中物理学科在多个选考科目中呈现出一定的优势.通过分析新高考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两种选考模式下的高中物理学科地位,为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让高中物理教学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以新课标的实验要求为导向,基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LabVIEW的“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展示了实验器材的选择、电流电压物理量的测量和记录及曲线的描绘等功能.从而创设真实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与实验规律的自然建构,帮助落实核心素养,为LabVIEW虚拟仪器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提供参考.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因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举措.本课题贯彻“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教改方略和要求,从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应占比重、教学目标、内容重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审视,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教改思路和建议,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针对探究磁感应强度大小的实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介绍了一种实验装置,该装置仅能进行定性探究,且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实现定量探究,让实验更精准、更稳定,本着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更加信服的宗旨,制作了一种集成化、模块化的高精度一体式安培力探究仪.文章阐述了该仪器的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创新特点以及使用该仪器探究磁感应强度大小的实验方案.
混合式学习在教育界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学物理混合式学习模型.又基于扩展技术模型(TAM2),建立了大学物理混合式学习效果和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学习者特点、课程特点、技术特点、认知有用性以及认知易用性对混合式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特点、课程特点、技术特点、认知易用性对认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认知有用性对混合式学习效果有正向影响.
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有许多具有相似性质和相同仪器的演示实验,通过创新设计,将电磁学的部分实验集成化到一个教具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利用开关的闭合,选择不同的实验进行演示.该集成化教具能够帮助教师减少准备实验的时间,具有便捷、演示效果好和成本低等优点.
“3+3”新高考模式下,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学生的物理基础差异较大,这给作为高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必修课的大学物理教学带来了挑战,需要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专业要求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本文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知识点衔接的调查研究,在整理出知识点衔接框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大学物理教学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慕课视频资源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及由大夏学堂、雨课堂、微信平台等所组成的师生互动平台,在不同专业和不同物理基础的学生中实现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为新高考下模
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是高中物理重要内容,是教学难点.利用可调速的直线电机提供更稳定的驱动力,通过光电门传感器采集驱动频率;设计位移传感器的发射端做为振子,观察受迫振动与共振现象,并实时采集振子的位移与时间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获取振子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值,采集多组数据,定量探究振子振动的频率与驱动频率的关系,绘制共振曲线,得到共振的条件.
常见的数值模拟软件需要在个人电脑环境下运行,这大大制约了数值模拟的有效利用.利用移动终端上的Phyphox软件,模拟求解抛体射程极值问题.该软件编辑器能利用简单的编程和函数调用即能实现快速、精确的数值计算,从而求得抛体极值的具体解,并动态展示数值求解过程.这种在移动终端上直观、交互式的数值模拟求解,不仅方便学生随时学习,而且能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
我们在2019年至2020年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按拼音排序)高校开设的“新工科”专业展开调研.通过收集与分析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调研这些高校“新工科”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开展情况,通过向“新工科”专业师生发放调研问卷调研“新工科”专业对《大学物理实验》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分别提出了“机器人”专业与“新能源”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置方案,并在教学中实施,取得了教学反馈.这些反馈信息可为兄弟院校新工科专业《大学
2021年上海青浦区的物理二模卷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有学生给出了和参考答案看上去很不一样的另外一个答案.进一步的计算可以证明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题目中给出的物理量不是独立变量.这也给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命题和阅卷过程中,应注意这一问题.在注重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当学生提出质疑,应认真对待,注意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