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非遗的翅膀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需要辅之以相应的新人文教育来传承文明、涵养精神、启迪智慧。海门市通源小学从本地非遗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构建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的非遗课程群,并借力非遗传承人,通过课堂教学与活动展示相结合,学校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深化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
  [关键词]“非遗”课程群 新人文教育 文化传承
  一、开辟人文教育新天地
  在喧嚣的当今社会,人们发现“物质文明的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充分的幸福,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心灵的安顿”。新的社会、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文教育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涵养人生智慧。
  “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新教育指引下的新人文教育如何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儿童的心灵皈依幸福家园,塑造理想人格呢?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方式。
  一个偶然的机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海门山歌剧团宋卫香女士来校讲学,她为通小师生深情吟唱了一曲曲乡韵醇厚的海门山歌。声声山歌,将江风海韵的生动画卷,强毅力行的不屈性格,深深种进了学生们的心田,也为学校的新人文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非物質文化遗产,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精神文明的栖息地,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尤为重要的是,“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传承方式的特点,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正相契合。
  传承非遗,涵养生命,成就幸福人生,“非遗”正是最好的路径。于是,我校的非遗”课程——“我是小小‘非遗娃”’落地生根了。
  二、跨越课程建设三台阶
  学校组建了以校级领导为首的课程研发小组,教师们通过书籍阅读、参观学习等方式首先对非遗进行了深度解读。为了最大限度地贴近儿童的生活与心灵,学校教师从实际出发,以乡土为根,以兴趣为本,构建了以“海门山歌课程”为核心课程的开放式非遗课程群,同时被纳入这个课程系统的还有:风筝课程、美葫芦课程、扎染课程等。
  确定了整体目标如下:
  1,读中悟。深入开展非遗文化阅读,感受非遗历史文化,涵养非遗精神文明,做有“根”的人。
  2,做中学。掌握非遗子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延续文化血脉,守护美好家园。
  3,学中创。点亮非遗智慧,引领非遗时尚,在传承、创新中焕发非遗的蓬勃生命力,争做新时代的小小“非遗娃”,成就幸福人生。
  为了有序有效地开展好“非遗”课程,教师们在课程实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与调整,课程体系日渐成熟,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的阶段。
  (一)课程内容的搭建过程
  “海门山歌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涉及全校学生,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一至六年级每学期学唱3至5首海门山歌,每个年级形成固定曲目。如《长江之水天上来》《萤火虫夜夜红》《献给妈妈的歌》等,意在让学生通过六年的山歌吟唱、积累,掌握山歌的基础知识与技巧,培养兴趣,涵养文化。
  风筝、美葫芦、扎染等课程,根据项目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分别安排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并分时间段确定了学习内容。以美葫芦课程为例:三四月是葫芦播种的好时节。课程内容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三月——听非遗爷爷讲葫芦,四月——葫芦种植,五月——葫芦绘画,六月——葫芦故事汇,九月——绣葫芦,十月——葫芦脸谱,十一月——创意葫芦,十二月——美葫芦大秀场。
  每一项课程都编写了可供学生使用的课程手册,从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到基本知识、技能等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一一介绍。
  (二)非遗课程的儿童化过程
  非遗源自历史的积淀,自有一份时间的厚重、丰富的内涵在其中。但有些相对复杂的内容,并不全然适宜儿童来实施。例如,“海门山歌”,部分歌词过于成人化,离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儿童学习山歌的热情容易降温。本着“一切从儿童出发”的原则,课程重新定位于“儿童化的海门山歌”。内容有的用儿童化语言改编歌词,有的引入了海门传统童谣和反映儿童生活的儿歌,还有学生创编的童诗等。同时,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改编对海门山歌文化传承的影响,课程又进一步分成“海门山歌学唱课程”“海门山歌欣赏课程”两个部分,兼顾了对儿童的尊重与对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尊重。
  风筝部分的制作过于复杂,儿童只能以欣赏为主,无法操作,诸如此类。于是,又另辟了“‘山外’的风筝”“葫芦大观园”“高阶扎染”等赏析性内容,进一步开阔学生眼界,领略传统技艺中的智慧。
  (三)大学科融合、创新的过程。
  “研发融语文、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为一体的大人文教育课程”是实施新人文教育的重要路径。“非遗”展现的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有祖辈的精神智慧,要让学生们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体会其精髓,能对包含其中的历史文化有更深更透的理解,非遗课程必须走向学科的大融合。在非遗课程手册中,每个项目都有相关的历史文化介绍,根据实际需要,“美葫芦课程”“山歌课程”进一步与语文学科融合,衍生了“葫芦的成长”“探寻沙地文化”等微课程;风筝课程与数学学科融合,展开轴对称知识的探讨;与科学学科融合,展开气象、风力、平衡知识的研究……
  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传承中有发现,发现中有创新。“我的山歌作品”“葫芦吉祥三宝”“我的创意风筝”“别样的图案”等都是学科融合的结晶。它真正涵养了精神,启迪了智慧,彰显着“非遗”的魅力。
  三、落实课程实施三走向
  在课程的有效落实方面,我们尽量使课程处于开放的状态,着重体现在三个“走向”上:
  (一)走向课堂
  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课程才能真正得到实施。以现有课程为例,坚持三分之一的音乐、美术课为课程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计划,可以均分在每周课程中,集中安排在一两个月内。每周的学科社团课,用作学科融合性学习;同时组建非遗社团,建设非遗工坊,做到普通学生与兴趣学生的兼顾,技能培养与文化涵养兼得。   (二)走向活动
  儿童是天生的活动家。他们在活动中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吸纳力、技能技艺的模仿创新力是无比惊人的。
  1,走出去、请进来。学校定期将非遗传承人请到学校来言传身教,宋卫香、王鸷翀等江海文化名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乡的魅力;陈宝龙老先生带领学生们与葫芦结缘……社会人士的合作指导,垫高了“非遗课程”的基础。学校还组织学生们走出去,参观非遗工作坊、江海博物馆,访问非遗传承人,结交非遗好同伴,“非遗课程”充满发展的活力。
  2,“非遗文化”大讲坛。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介绍“非遗”发展历史,讲述“非遗”的趣味故事,“非遗大讲坛”俨然成了“文明大观园”。讲述聆听的过程,同样也是文化、精神濡染浸润的过程,更为未来“非遗课程群”的不断充实提供了重要依据。
  3,非遗炫技场。学生们的爱好、特长并不一致,他们在非遗项目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也不尽相同。为了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持续高涨的热情,学校给学生们设立一个个小秀场,从班级到年級到学校,给他们提供切磋技艺、展示交流的机会。舞台是最好的成长空间。
  4,非遗主题节。对每一个非遗项目,每年都设有相应的节日。“山歌节”“风筝节”……学生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热情,展现自己的智慧,来一次非遗的狂欢。
  (三)走向生活
  生活是更大的舞台,也只有回归生活,“非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比如“我给爷爷奶奶唱山歌”,爷爷奶奶也会情不自禁地讲起老一辈沙地人的生活,其乐融融之余,更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老一辈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深种乡土文化之根。“散学放风筝”,学生们体验放风筝的快乐,更可以写写放风筝的乐趣。“送你一个宝葫芦”,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欲望,在生活实用中让葫芦文化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四、优化课程评价三级跳
  具有激励性质的课程评价,可以让学生们在非遗传承活动中结出丰硕的果实。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课程评价除了注重过程性评价,“自主评价”与“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多元化外,还要多一份刚柔并济。
  “学会一项技能”“完成一件作品”“进行一次展示”,是我们的基本要求。三项基本要求,能在班级层面完成,即为合格“非遗娃”,校级层面完成就是优秀“非遗娃”,如果能走出校门,走向更大的舞台,就是金牌“非遗娃”。这样的评价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非遗娃”们的身影不仅活跃在校园里,还活跃在了生活中、报刊上。学校也被评为海门市“非遗进校园工程”优秀学校和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文明大观,传而有成。“我是小小非遗娃”课程群还在不断充实的过程中,我们相信,小小的非遗娃们借由“非遗”这对有力的翅膀,必将穿越优秀的传统文化,成长为更具创造活力,更具开放气度,更具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网络服务向移动端转化是移动互联时代高校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要求。文章通過调研西北部分高校网络服务现状,针对目前高校网络服务方式不灵活、服务手段不先进等问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了高校网络服务模式,具体对网络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规划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将该模式在第四军医大学信息网络中心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高校网络服务;服务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  中图分类号:
【教材简解】  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询问物品的位置”。要求学生在一定情景下能正确使用核心句型Where’s…?It’s…进行交谈。Story time共有七个场景,主要描述小鸟停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在对话中出现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即询问及回答地点。教学应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目标预设】  1.能初步感知新的语言知识:  (1)单词:a bird,a d
摘 要:字幕翻译对于一部译制电影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自问世以来就在翻译界备受推崇,一直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指导的电影字幕翻译的科学准绳。文章以《哈利波特7》(上、下)中的字幕翻译为例,从语言学层面的语用对等、语义对等两方面,及文化对等及审美对等三个大方面探讨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策略,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对影视字幕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
摘 要:建设“教育云”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但是,在教育云的建设与运营模式上,由于各自的出发点或商业利益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五花八门。关于教育基础云、教育资源云、教育管理云的解决方案比较多,而以学校和师生这些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却很少有人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服务一个区域的学校和师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区域教育云的定位、功能、以及建设与运营模式。  关键词:区域;教育云;系
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是在整个社会文化情境下与成人共同建构的,教师的角色是搭建鹰架引导者及共同建构者。面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明显缺乏规则意识、重游戏自由而轻规则遵守、重自我中心而轻自我管理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材料、回溯等进行引导,与幼儿共同建构游戏规则,助力幼儿有序、有趣、有意地展开游戏。  巧用材料及同伴影响,共建收  纳规则,助游戏开展更有序。  维果斯基认为,角色游戏也是存在
[摘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了要大力促进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作为教师,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音乐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和手段,教师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开展音乐教育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将优良品质的培养融入音乐教育教学中,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
摘 要:渗透对应思想,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把握好数点结合、式图融合、图图相应等解析关,并以此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等,促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等,实现数学学习的顺利推进,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缔造。  关键词:对应思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学习;思维发展  数学思想是人们研究问题最有效的利器,也是数学文化发展的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思维品质的重视应当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初中数学学科学习中的思维品质进行正确的理解,二是对初中生的思维品质培养途径的研究. “自主·思维学堂”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质疑、自主展示、自主探究、自主内化、自主评价的空间,能培养思维品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相对于日
KiWiEV以年輕消费人群时尚潮流的审美定义,用未来感设计语言呈现摩登的立体和多面,连接都市生活多维触点。KiWiEV定位为“未来感摩登座驾”,其个性鲜明的摩登外观及全新配色,以摩登姿态突破品类边界,立足时尚出行单品,演绎都市时尚出行美学。
【教学目标】  1.学会“罐”等8个生字,会写“股”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读课文精彩词句,积累语言。  3.初步感受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初步体验泉水欢快、急切的心情。  【教学流程】  一、渲染情境,歌曲导入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好吗?(大屏幕播放课文插图,配上歌曲《泉水叮咚》。学生边听边思考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的泉水。)  2.师: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