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大学译丛》介绍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klsdjflka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译丛》日前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丛书计五种:《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的作者弗兰克·H.T.罗德斯(Frank H.T.Rhodes),曾任康奈尔大学校长达18年之久。他以自己在研究型大学从事管理工作的丰富经历和深刻思考,分别从大学机构、专业化、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大学管理等不同方面,论述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发展,强调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特性。这是一部全面揭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其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著作。
其他文献
清代江南的粮食短缺及其与其他经济区的粮食贸易是江南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课题。直至18世纪末,作为一个整体,江南的米粮供应缺口不太大,存在严重粮食短缺现象的是江宁、苏州、杭州、太仓州以及松江东部,粮食短缺主要原因是庞大的城市人口的存在,太仓州和松江府东部诸县则是因为“土不宜稻”,而其余地区尚有余粮可以供应别地。因此18世纪江南的粮食短缺并不严重,常年数百万石的供给缺口,在丰年基本能够自给。18世纪大量关于江南米严重不足的记载,不是今天习称的“江南”全境。对于这些严重缺粮的地方来说,供给缺口的填补并不是全部依靠长
据2004年11月教育部通知,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评选中,我院学报的“民族音乐研究”栏目通过积极申报、严格评审和激烈竞争,喜获双重入选殊荣。在第一批16个“名栏”中,该栏目是唯一入选的艺术类学报栏目。同时,学报还喜获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
中国电影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谭鑫培《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开始,到192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的萌生期,主要倾向是追求赢利。这一时期论者们认为电影的优点在于逼真,并在电影摄制的实践中学会了一些电影技法。自1930年罗明佑的《故都春梦》上映,至1940年代末,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二时期,政治角力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一时期成长起一批有成绩的导演与演员,电影的技法被认识得更为清楚,并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在国难深重的形势下,左翼
音乐民族志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指一种音乐民族志学者在其考察研究过程中兼从主位与客位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交互性考察分析,然后从中产生中介学术立场的研究方法。此研究方法旨在继承由梅里安姆(在认知文化人类学观念基础上)所开创,由布莱金、赵如兰、雷斯等学者发展了的民族音乐学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学术贡献,力图弥补其由于跨学科和跨文化运用而带来的某些学术缺憾,企望建立一种整合了相关民族音乐学研究观念和方法手段的、符合中国传统音乐国情的研究分析系统。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包括音乐的认知——归属模型(表现为以文化模式为意向中
谢俊美教授编校的《奕裰致翁同徘函稿》及《翁同稣集》,在整理历史文献汇编《朴园越议》时,无论时间考订、文本移录、断句标点,还是人物注释,都带有较大讹误。尤其将二十五封别人写给翁同徘的信件,张冠李戴,作为翁同稣致醇王的信函,收入《翁同稣集》,更是明显的学术硬伤,也影响了读者对史料的使用和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必须予以考订和纠正。《朴园越议》是研究1883-1885年中法战争前后清政府上层政治动向的重要史料,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2008年7月中旬,通过校友捐赠,清华大学抢救入藏了一批流失境外的古代竹简,成为近百年清华校史中最珍贵的入藏文物。由于这批竹简抵达学校时部分已经发生菌害霉变.学校有关方面迅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了竹简的紧急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研究人员对霉变组织进行采样、化验和分析,明确霉菌的性质和种类,科学制定了积极而又稳妥的保护办法。研究人员放弃周末和假期休息,克服种种闲难,最终保护住了这些珍贵的竹简。
蔡仲德的《中国音乐美学史》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学著作,是该学科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为建立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科学理论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风格判断与鉴赏作为认知方式,不仅是揭橥不同视觉语言及其特定含义的必要手段,也是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研究的逻辑前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亚洲许多国家的艺术史“纵向”而非“横向”的历史脉络,并未能很好为其发源国所熟知,以致于一直在学术研究上没能获得大的发展。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而言,对艺术品风格分析和图像研究还大致处于开步阶段。在使中国艺术史的根本问题与世界艺术的“纵向”概念相关联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这种“滞后”,不仅有助于重构和洞悉中国艺术史背后潜在的精神演变历程,而且可以为世界艺术史提供传统欧
周琼著《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第一部对云南瘴气的产生、存在、变迁及其原因进行研究的著作。作者创造性地对瘴、瘴气、瘴疠的概念进行了考释,认为瘴是特殊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生态现象,包括瘴气和瘴水;瘴气是瘴的气体表现形式,瘴疠是中瘴气、瘴水后以疟疾力土要疚痫衣现形式的疚病群。首次对清代云南瘁气存在的独特自然环境及分布区域进行了论述,提出清代云南瘴气主要分布于潞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金沙江流域为中心的区域,其变迁方向与人口迁移、经济开发的方向及生态变迁的趋势一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