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不要丢弃诗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llgl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相当偶然的机会,听了一位小学老师的诗歌教学《地球只有一个》,我有了一种体会:诗歌教学不应丢弃诗语。
  纵观这位教师的整堂课,教学目标设计异常美好,可是课堂教学却未收到那教学目标的愿望。因为整堂课教师都在用教散文的语言在解读诗歌,丢弃了用诗歌语言去解读诗歌的教法。
  无独有偶,我也听过这样一堂并不算正式的公开课,一位初中教师在教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诗时,这位老师煞费苦心的收集资料,准备了一堂十分热烈的公开课,先是教师朗读了一首现代诗歌《雪》,接着又带领同学唱了一首关于“雪”的歌,接下来也是用散文的语言解读这首诗,实际上就是将其翻译为一段淡化了意境与形象的白话文,于是十多分钟的热烈之后,课堂便沉闷下来,老师只得“填鸭式”的拖到最后,学生也许明白了诗文的字面意思,但对整首诗的激情,空阔博大的意象的理解是苍白的。
  我这样讲并不是认为不能用散文的语言去解读诗歌,关键是不从诗语入手去鉴赏,学生就读不懂诗句;读不懂诗句,学生就读不懂诗意;读不懂诗意,学生就读不懂诗的意境;读不懂诗的意境,学生就不能体会诗歌的情感,体会不了诗的感情,学生就做不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文中提及的这位小学老师正是由于选择了用散文语言去整体感知《地球只有一个》的各个诗节及整首诗的内容,学生感知不出来诗中的意象、情感,教师就只有把答案告诉学生,回到教师费力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填鸭式”教学上面去了。学生虽然学过了诗文,但对诗文并未真正的理解,学生与诗文之间隔着那一层纸未被捅破,受到的感染自然就不深,对诗中倡议的环保就只能机械地听取,激不起参与的热情。
  那位初中教师也正是由于也只是用散文语言解读了诗的大意,并未抓关键去引导学生理解关键的字词,点化关键意象,引发开阔的意境,进而疏导文中的豪迈和意气风发的情感,因而只能是在启而不发的状态下和盘托出,教师激情飞扬,学生却感情淡薄,一点没有应有的激情境界。
  如果我们的诗歌教学做到了从诗语入手去解读诗歌,相信课堂上上述尴尬就可能避免。
  什么是诗语呢?笔者认为,诗语就是诗歌特有的语言,就是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意象和情感之外,再加一些富于审美的修辞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诗句。
  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诗语呢?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点去尝试一下:
  一、抓住诗句的意象去品味。
  诗歌的语言不比散文的语言,虽然它们都可以做到很优美,但散文的语言表达一般都是直露的,具体的,而诗歌语言融形象性和含蓄性于一炉,表达意思高度凝练,因此对它的理解就要多花一些功夫才行。换一句话说,就是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和可感性都很强,也就是说有着很强的意象,要理解诗句的意象就只有抓住每一句诗句的意象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去替换,充分调动再创造思维,再现诗中的意象,学生不能理解的,教师要略作点拨。
  二、抓住诗句的情感去品味。
  对于诗句的情感的理解,只要抓住情感词、意象词,并注重一下诗句的情感演绎的脉络感知到它的起承转合就可以了,诗歌的情感在诗中往往有诗眼或其他富于暗示性的字词,在鉴赏时要重点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了解到诗歌的情感,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做到读诗则情注于诗。
  三、从诗句所使用的修辞角度去品味。
  由于诗歌语言很注意修辞,并且它所用的修辞也是很含蓄的藏在诗句里的,因此读出诗句所用的或比喻或通感或象征或双关或拟人或反问或设问也就成了打开藏匿着诗意的诗歌语言的一把钥匙。而妙不可言的修辞使用能使诗的意象平添神奇,从而使情感表达含蓄却深刻,以少胜多甚至一字千钧。如“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多么美妙的意象,表达的又是多么厚重的情感啊。
  而关于这样的修辞传情达意,需要我们加强朗读,把诗歌语言还原成散文语言学生才更宜于理解。
  四、从诗句有创意的表达去品味。
  创新表达是诗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个性的诗句,无疑没有多大的生命力,因而那样的语言不值得读者花费时间去咀嚼。
  那么从哪些方面去品味诗句的创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象征或对比或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或浪漫或现实主义等风格,或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去品味。
  如果能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读诗,学生就能用散文语言去读懂诗歌语言,从而理解诗意,感受诗美。这时如能再从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散文语言的角度,把散文语言还原成诗句,学生就会读到诗句里藏着的含蓄和优美,突出诗句里诗人藏着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感悟,读出诗歌里耐人寻味的诗意、意境和情感,品味到诗美,受到诗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产生审美愉悦和审美创造,走进诗歌的最高境界,成为诗歌灵魂和生命的一部分。
  刘海,语文教师,现居贵州余庆。本文编校:晓苏
其他文献
气门摇臂折断,一般在出厂试车调整过的新机中很少见的,而这种现象往往多发生在经过维修以后的机子中。究其原因,可能有: 1.气门导管装配不当:气门导管有进气门导管和排气门
本文对某工程网架螺栓球节点短锥头的强度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用自编的程序计算了锥头的极限承载力,并分析了其结构特征。 In this paper, the elasto-plastic finite
元代关汉卿的著名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在结构上也和一般元杂剧相同,一本四折,且另有“楔子”。整个剧本的时间跨度为十六年,可分为三个阶段。“楔子”写的是十三年前的事,秀才窦天章因欠蔡婆本利银四十两,无力偿还,乃将女儿端云抵与蔡婆为童养媳;第一折到第三折写的是十三年时的事,窦娥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与蔡婆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为了霸占窦娥,企图用药毒死蔡婆,不料误毒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
近几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开发,出于了解乡情、县情、市情以供决策的需要,地方史的研究逐渐为人重视,不少知名的大中城市史话相继问世,为史学园地增添了新的门类,丰富了群众
住的问题在中国一直是被刻意寻求解答,而始终困惑的问题。既有悠久独具特色的住文化,又始终处于上下求索的境况。当我们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共同就中国的住宅问题开展研究时,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首先,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历史课堂上,教师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
广大教师在讲读文言文时,会遇到不同的版本对文字、断句、解释等的不同阐释,那么我们该以哪一个为标准呢?《择善而从》就给我们解决了这道难题。《言为心声》和《辞达而已矣
我国古代有关方位与朝向的礼俗,多以坐北面南的居中位置为最尊贵,例如帝王的御座、寺现的主像……等等。然而也有以坐西面东为尊荣的,这一礼俗至少在东用时即已相当流行,到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曾多次看到这样的报道:日本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一起参加野外活动, 当遇到困难时,日本的孩子总能自己解决问题,战胜困难,而中国的孩子则相反,不会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