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粉虫闯大市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想来自实践。现实生活的实践和感悟才能锻炼出理性的翅膀,成熟的背后才有美的到来。董娜就是一个让梦插上美丽翅膀,让美丽变成现实的女孩。她是一名大学生,在农村创业中把小小的黄粉虫做成了一项大产业。
  董娜出生在山东省曹县韩集镇吴岔口村一个农民家庭,4年大学生活不但让她饱学知识,也造就了她自主、自强的优良品质。大学毕业后,她也曾想留在充满诱惑的大都市,然而,艰难的就业环境一次次让她碰壁。面对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董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不能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去,到更需要知识的农村去开拓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渐渐地,一个长期困扰她的问题终于在思考中找到了答案,她要放飞自己的梦想,到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她回到了还不太富裕的家乡,决心利用自己的知识创造财富,描绘自己心中最新最美的蓝图。
  一回到家乡,董娜就多方收集信息,筛选创业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畜牧生产学术交流会”。会上,她发现了黄粉虫养殖开发的信息,据有关专家介绍,黄粉虫可供开发的品种很多,可做饲料、食品等。她一下被这个项目吸引住了。会议期间,董娜一头扎进黄粉虫的资料库里,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黄粉虫又称面包虫,蛋白质含量高达50%以上,脂肪含量为30%,此外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酶及矿物质磷、铁、钾、钙等,营养价值极高,它可直接作为肉食性动物高蛋白鲜活饲料,已广泛应用到食品和饲料行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对黄粉虫的研究、利用和开发,黄粉虫养殖已成为新时期的黄金产业。且养殖黄粉虫技术管理简单,投资少,效益高。这些信息使董娜眼界大开,心中燃起了养黄粉虫圆就业梦的希望。
  要养好黄粉虫,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这是创业最基本的保证。为学习技术,她先后到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拜访一些专家教授。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孩子来说,创业谈何容易?创业的第一步是要有资金和场地,然而这些董娜都不具备。引进黄粉虫种源需要资金,建场房也需要钱。但董娜凭着满腔热情四处奔走,八方求援,面对着一次次碰壁,她仍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借到了1万元钱,有人也愿意把一处废弃的院落无偿借给她使用。那院落已荒弃多年,荒草丛生,瓦砾满地,她亲自动手清除,常常是一头泥土,一头汗水,弄得灰头土脸,细嫩的手掌上磨出了血泡,脸也晒得像非洲难民一样。
  养殖场建起来了,董娜用生石灰对整个场区进行了严格的消毒,还自己动手制作了饲养器具。
  万事开头难。对于从没有接触过黄粉虫的董娜,要养好这种小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文字资料和实际操作毕竟有不小的差别。刚开始,饲养盒里的黄粉虫成批死亡,这令她十分焦虑和难过。她心急火燎地找资料、查原因,带着疑问来到山东农业大学。一位资深的教授告诉她,死亡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密度过大,产生的热量就大,特别是夏季,温度过高会造成成批死亡;二是养殖环境没能保持适宜的干湿度,空气干燥会造成黄粉虫蜕皮困难,也会造成死亡。最好给黄粉虫多喂些菜叶和瓜果皮。找到死亡原因后,董娜马上赶回场里对黄粉虫进行分盒,降低饲养密度。
  为了养好黄粉虫,董娜一边向专家请教,一边查找大量的有关资料,在实践中摸索。为了摸清黄粉虫的生活习性,掌握其生长繁殖规律,她整天待在饲养室,对黄粉虫的吃食、蜕皮、繁殖等仔细观察,并写下心得。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董娜真正认识了黄粉虫,知道了它们主要以菜叶、果皮、作物秸秆粉或麦麸等谷物壳皮为食的生活习性。她还发现,温度和湿度对黄粉虫的生长和繁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温度保持在18~30°C,黄粉虫的产卵就会明显增加,生长速度也会加快。
  由于董娜肯钻研、爱学习,很快掌握了黄粉虫各个生长发育期的饲养管理技术,并且不断摸索总结,开拓创新,采用工厂化恒温规模养殖新技术,使黄粉虫在严寒的冬季也能正常生长,养殖效益成倍增长。
  随着黄粉虫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推广,周围的乡亲们也都纷纷向她学习养起了黄粉虫。由于销售信息和渠道的局限性,再加上只重视了养,忽视了销,没有做好市场销售,造成产品严重积压,流动资金周转不开,这使董娜再次陷入困境。正当她为产品没有销路而发愁时,一个朋友告诉她可以在互联网上试试。自从她在网上发布信息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货电话、信函源源不断,市场果然打开了,并销到济南、郑州的花鸟虫市场,一些饲料厂家也开始订货,她养殖的黄粉虫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她又专门雇了几个养殖人员。她走活了这盘棋,也看到了互联网的潜力,互联网成了她最好的伙伴。她感到自己的视野更宽阔了,只要根据市场动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就没有打不开的市场。
  前不久,韩国一客商到她的养殖场参观考察后,与董娜签订了长期的黄粉虫供需合同,客商还建议她凭借自己的技术、信息和销售优势,建一个养殖联合体,发动更多的人来养黄粉虫,由她负责销售。董娜深受启发,她看到农村有很多的富余劳力和荒置的场地,就在当地成立了一个黄粉虫养殖协会,办起了养殖技术培训班,免费传授技术。她还负责种源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确保养殖户养无忧,销无愁,使小小的黄粉虫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目前,她已发展几十家养殖大户,自己做起了成虫回收的买卖。一年下来,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新农在线
其他文献
去年暑假,一天晚上自习完回到寝室,发现桌子上爬满了蚂蚁。我的桌子靠窗台一侧,虽然中间还隔了一个很大的空隙,但我在空隙上面搭了块木板作为放东西的架子,从而与窗台相连,蚂蚁正是沿着这块木板从窗台上爬过来的。   本来想顺着路线找到蚂蚁的源头,但因天色已晚,就不打算去找了,只是清扫了一下桌面,蚂蚁们四处乱窜,但最后都被我赶到了地面上。于是在忙活了一阵之后,我就安心地上床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来,又
近期,辽宁省东港市一牛场发生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发病牛4头,重者双目失明。经过现场诊断、分析病因并及时采取措施使此病得以控制。现将此病的防治措施总结如下,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也称红眼病,是危害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之后便发生角膜浑浊或呈乳白色。    一、病原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牛摩勒氏
导语:美国人对枪支的痴迷源于长久以来的种族主义,军国主义和白人民族主义的血腥传统。美国的民族神话鼓励美国人把第二修正案看成独立战争的结果,把持枪权当作武装反对英国士兵的保证。但是,邓巴·奥尔蒂斯认为,实际上,个人拥有武器是在独立战争之前很久就存在的。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谁是第一个被枪杀的美洲人。去弗吉尼亚州历史名城詹姆斯的游客会看到一个不超过19岁的年青人的骸骨;杀死他的铅粒至今还留在破碎的膝
江南,一座小镇,一条幽深的小巷。  风到这里粘成线,粘住了过客的脚步;雨到这里缠成丝,缠住了游人的情感。如果说江南是一位美人,小镇便是美人的明眸,幽深的小巷便是美人的眼纹。  小镇,朴实,安逸;小巷,宁静,淡泊。  小巷从远古迤逦而来,没有人知道她的生日。走在湿润的石板路上,听到的是远古的回音,每一块石板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稍一留意,还可以发现留在小巷两旁高翘的龙头,威武的石狮,褪色的壁画,
无扇叶风扇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马达将空气吸入风扇的基座里,然后经过气旋加速,进入上方的圆环空腔内部,再从圆环空腔的细缝中高速吹出。无叶风扇的细缝结构是根据康达效应设计的。康达效应是指当流体顺着物体的凸出表面流动时,有向物体吸附的趋向,并沿着物体表面继续前进。当内部空气吹出时,由于贴着圆环表面的空气流速大,造成其压强比后方以及上下左右的空气压强小,使周边空气一起向前流动,导致后方更多的空气流入风扇的
在重庆市垫江县五洞镇龙滩村,有一个有趣现象——  2004—2013年,该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300元增长到3800元,用了整整10年。  而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陡增至近6000元。  发生了什么事情?  “因为村里来了个‘正处级’村支书。”村民汪国旗道出“玄机”。  向“穷根”宣战  2013年11月,五洞镇龙滩村村支“两委”换届。  班子强不强,全看“领头羊”——对这个发展滞后的农业村来
秀才找到大师,告诉大师他一直在贩卖布匹,去年在邻县又开设了一个店面,售卖的布料质地很好,门面也在县里繁华地段,总之什么都和我们县里的其他店面差不多,可生意就是一直很冷清。   大师沉思片刻,带着他来到山脚下。山脚下通向后山有两条路,一条路看上去荆棘不多,道路平实,而另一条则荆棘满地,几乎看不见路。大师问秀才:“施主,这两条路只有一条通向后山,你看是哪条?”秀才认真观察了一下,略有所思地回答:“当
一、冬油菜    1.育苗移栽华北、关中地区育苗播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移栽期在10月上旬。苗床播量为7.5~11.5 公斤/公顷,密度105万~120万株/公顷,播深2厘米。出苗后2~3叶间,定苗并追肥、灌水、除草和防病虫等。移栽密度为,甘蓝型油菜18万株/ 公顷左右,白菜型油菜20万~25万株/公顷。深栽至苗最下叶叶柄基部,覆土要紧实,栽后及时浇定苗水。移栽时,要求苗龄40天左右,绿叶6~8
我曾在蘇州读过四年大学,距今已十几年过去了。去年秋季,因出差得以再度踏上苏州东山。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却又有人说苏州的天堂在东山。  坐上大巴车,沿着环岛公路驶入东山,眺望着空灵浩渺的太湖和绵延起伏的浅山,心情十分愉悦。这个季节的苏州很美,桂花开了,而且金桂、银桂一起开,微微秋风送来满车桂花香。  东山是个典型的江南古镇,是伸展于太湖东面的一座长条形半岛,因其在太湖洞山和庭山以东而得名
我父亲认为我不如他,争论了将近20年,每次吃饭就吵架,直到前几年我对他说,我把儿子养到了一米八,你把我养成这个样子,你看是你本事大,还是我本事大?  我们的孩子永远超越我们。假如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我不知道我们对未来还会有信心吗?孩子是我们的产品,一个老板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的时候,你怎么相信这个产品会走出去?  (摘自《商界》 马 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