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刍议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400l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来自思维,而发散性思维以其灵活性、独创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训练中得以开发创新思维。同时对作文教学有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因此,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开发要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做起。教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仿写是指导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的有效途径。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是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政治变革—自然界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我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我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描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在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安慰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通过检索与提取,将每一种思维方法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如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具有那么多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通过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每一天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我以散文《枕木》为例,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变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青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金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初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小学、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有利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通过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至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总之,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的过程;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训练。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作为一种新式的保脾手术方式,伴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深入及技术设备的进步,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这种手术方式主要适用于血液系统疾病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编辑出版的一本外科专业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96年.本刊以普通外科和肿瘤外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重点,设有
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改要求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影响了课改目标的实现.在此笔者愿将自己观察、体验及思考与各位教师交流.一、情境创设要自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方便学生数学学习创设情境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也便于学生交流,更有利于学生愉快而有效的学习,但格
作为教师,备课可能人人都会,但如何有效备课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有效地备好一节课才能有效地上好一节课,只有有效地上好一节课,才有可能进行有效教学,我们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就必须有效地备好一节课,那么,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笔者认为要有效备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改的显著性标志
作为基础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中小学女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观点,它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同仁的共识。语文的先天优势——人文性,使它成为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然而,语文工具性凸现人文精神缺失,却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亟待探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形势呼唤人文回归    一个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才能走向兴盛,这是历史的证明。爱因斯坦说过:“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广大中学生作为民族强大的后备阵容,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揭示了起始的重要,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之时,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信心的树立、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 起始教育教学重点 信心 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    内地西藏班/校高中新生来自于全国各个内地西藏初中学校,应该说他们是非常优秀的学生群体。进入高中学习,虽然他们有美好的愿望,也有对新生活的期待,然而差不多三个月无拘无束的暑假,尤其是暑假期
对精准扶贫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对农村职业教育中的革新策略进行整合。核心目的是在农村职业教育方法完善的同时,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现状,保障精准扶贫制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