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中大最好的线路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广,上中山大学也是我儿时的梦想。虽然我后来阴差阳错去了武汉大学,但是中大于我而言依然像儿时的一个童话。因此,每年寒暑假回家,我总要去中大走走。
  中山大学有四个校区,分别是北校、南校、大学城校区和珠海校区。四大校区相距较远,风格各异,同学们常常调侃道:“同一个大学都谈成了异地恋。”在我看来,大学城校区和珠海校区属于新校区,建筑风格简约大气时尚,但缺少了一种历史感;北校为中山医学院,医学气氛浓郁但少了一种人文感。珠江南岸的南校区,即中山大学康乐园,是涵盖学科最多的一个校区,这里是原岭南大学的旧址。岭南大学原为一所基督教教教会学校,因此学校的很多建筑都有着浓郁的宗教特色。红砖绿林,中西合璧的建筑及古老的大榕树,凸显出中山大学的历史感和人文底蕴。一栋栋古老的红砖建筑,在讲述着中大的故事。
  地处闹市而不闹
  中大南校区地处闹市,南校门对面为布艺批发市场,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是,当你走进中大,则会有一种逐渐远离闹市回归平静的感觉。地处闹市而不闹,是中大南校的一大特色。
  若想欣赏百年中大,我觉得最好的线路,是从中大南校的南校门进入,沿着逸仙路一直走。逸仙路是南校的中轴线,最能体现南校历史底蕴和人文底蕴的红砖建筑,多分布在中轴线两侧。
  初进校门,两旁的教学楼为现代建筑风格,而高耸茂密的树木遮挡了南国强烈的阳光,也体现出这个学校悠久的历史。继续往前走,中山大学的校徽和校训映入眼帘。此时,你已经身处原岭南大学康乐园的核心区域了。
  这是一个环形草坪,草坪的中央群花簇拥着一个巨大的中山大学校徽,绿漆白底的校徽与四周苍翠的树木相呼应。校徽后是中山大学的十字校训,从右往左分别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左边有“孙文”的落款,显示出这十字校训,出自国父孙中山先生之手。校训的背后,一排高耸的树木环绕着一幢低矮的红墙绿瓦的西式建筑。这里是怀士堂的背面,绕着这红房子沿逸仙路继续往前走,便来到怀士堂正面。
  怀士堂是康乐园内最能代表岭南大学早期建筑样式的建筑,也是康乐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怀士堂修建于岭南大学时期,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又称“小礼堂”。
  这是一个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坐北朝南,沿着台阶往上走,正中三开间为高两层的门廊,两侧塔楼高三层,塔楼两侧各伸出一层,台顶为露台。整座建筑主色调为青砖红瓦,东西对称、错落有致。红砖外墙间以传统翠绿通花砖装饰,原灰砖砌就的“十”字图案因为宗教气息过于浓厚,后改为菱形。首层演讲大厅外观呈不等边五边形,敦厚结实,斜面琉璃屋顶开三个八边形塔式气窗,四周浓荫环抱绿草如茵。
  怀士堂的大草地是中大人拍毕业照的好地方,中西建筑相结合,树木茂密绿草如茵,极具岭南特色,给人闹市中净土的感觉。草坪上耸立着孙中山先生身高1:1的铜像,这是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在1932年赠送给中国的孙中山的4具塑像之一,原来立于石牌校区,1954年被广州市政府(广东省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之前,1956年迁至康乐校区。塑像坐南朝北,寓意先生北伐的伟大事业,也寓意中山先生背靠家乡,面对大海,展示了博大胸襟。孙中山先生像往前是惺亭,这是一座蓝顶红柱的八角亭,也是康乐园中轴线上的标志物之一。惺亭由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如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继续往前是马丁堂,这是康乐园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现为人类学系所在大楼。这是国内唯一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以马丁堂为开端,康乐园便以红砖绿瓦为其建筑基调,与北大燕园的灰砖黑瓦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
  见证名人踪迹
  康乐园最初起源于1888年的格致书院,修建于动荡时代,发展于社会剧变之时,校址几经变迁,最后才定在了珠江畔。百年来,它见证了广州的变迁和中国的发展。
  2014年暑假我因为课题研究需要到中大南校图书馆查找资料,无意中发现了康乐园岭南大学时期的报刊《南大青年》,这是广州岭南大学青年会的刊物。泛黄的纸张上一个个闪烁在历史长河中名字,我感受到了岭南大学的光辉岁月,和那些穿梭在康乐园红砖绿瓦中的名人的身影。
  最初,这里是基督教教会学校,较早接触西方文化,思想较为自由、前卫。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当时文化界名人和革命志士。
  国父孙中山先生就曾多次亲临岭南大学。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一同来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上,面对热情且充满希望的新青年,孙中山先生十分感慨,并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面对当时混乱的中国,孙中山先生说道:“从前有南北的分裂,现在有各省和各部分的分裂,干戈相见,糜烂不堪。”同时,他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南大中国文学研究会是岭南大学时期康乐园的一个重要组织,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广州的重要战场。冰心、郁达夫等中国新文学的大家,曾受邀在这里作讲座。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也在这里创办了倾盖社,开始了民间文艺研究的道路。
  怀士堂前的大草坪东边错落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小红楼。其中一栋不起眼的小红楼是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故居。20世纪50年代后,这里一直是陈寅恪先生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虽然小红楼不显著,但是在世界学人的常识中,这里就是“金明馆”,“寒柳堂”,瞻仰者经年不断。
  珠江边上,中大人家
  如果说康乐园内大大小小的红楼讲述着中大南校的故事,那康乐园外的珠江则是这些故事最好的伴奏。
  岭南水乡,对于老广州人而言,水是神圣而富有灵性的。而国立中山大学的牌坊前的缓缓流淌的珠江,正赋予了康乐园灵气与生命。在很多高校里,水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如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东湖水,带着淡淡海水味的珠江水,正是中大人对康乐园的回忆。
  广州靠近珠江的出海口,因此珠江水有一种淡淡的海水咸味。这里是珠江畔,也是老广州的核心地带。坐在牌坊前,白天可以看到珠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体验老广州的港口文化;晚上可以欣赏五彩的广州塔和珠江两岸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感受到广州的热闹与繁华。这里是珠江夜游必经之地,也是老广州的核心地带。于中大南校的学子而言,在珠江边上吹吹风,或者三五知己散步聊天,是大学期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闹中取静的康乐园,于中大学子而言,是最美的学府,更是珠江南岸的家。
  责任编辑:陈晓丽
其他文献
少年时期,我一直觉得背着背包环游世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从上高中起,我就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怎么订酒店和机票更划算、怎么做好详尽的攻略。如今,国内除了福建,其他省份我都有旅游过,国外也去了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十几个国家,基本上都是自己独自一人旅行,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情况。正是拥有了这些旅行经验,我对自己能力很有信心——我也许无法避免问题,但不论怎样的情况,我都相信自己可以掌控。  我妈妈是医生,工作
小村落里走出  夜里躺在床上,我想起了我这一路的求学之路。  我出生于一个小山村,成长于小县城。在上大学前,一个人的一辈子基本可以预见。  我是幸运的,父亲出去闯荡一番后,不断地向我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初二,我一直学不好物理,成绩基本在七八十分,于是,我每天早上五点多就爬起来看物理书刷题目,终于到初三,成绩慢慢变得理想,甚至每一次考试都接近满分,中考时是全县第二名。后来,村里慢慢地有了变化,家长
不知从何时开始,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总是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这早已成为开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一大默契。论及原由,口径出奇的一致:第一课时没什么噱头、花样,自然也就没什么看头了。长此以往,第一课时被淹没在课改的浪潮中,几乎没人去研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致使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了种种误区。    一、 操作误区    误区一:第一课时——被淡化了的地位  许多教师认
避雨记  某个下午迷失在北中国的辽阔中  一间咖啡馆里,穿灰色长裙的女子坐在其中  她低头读马尔克斯的惶恐  表情严肃,完全不顾冷暖锋交汇的街头  那些湿漉漉的排比句  直到其中一页折有旧痕,倒立起闪电和熙攘的人群  她忽然喃喃自语,并抬头望向窗外  “马孔多小镇的雨水正从书页间溢出来”  落日时分的咖啡馆是安静的  看不出谁曾在此掩面痛哭  扁桃树  在洪水汹涌注入远处的荒村而没有回响时  树下
3月是日本的毕业季,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朋友圈里刷毕业旅行美图的时差党就又来博存在感了。评论区除了点赞的、表情包大战的,还有一帮十万个不知道的好奇宝宝。在最新上传了几张曼谷和清迈的照片之后,有个朋友在评论里好奇地问我:留学生是不是都刷脸有钱任性,所以可以常常旅行?我打字如飞的指尖停了停,想了好久才回复道:不要闹了,姐靠的是才华。旅行,不是一定要在钱和时间都准备好了的时候才能去,用一点计划,加一点经验
黄涌:今年是海子逝世三十周年,谈论这样一位早逝诗人,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我们的传统向来以死为大,故每逢忌日,诗坛上总会掀起一阵“海子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海子已经被符号化了。今天我们谈论海子,不仅仅是在谈论作为诗人的海子,还应该包括文化现象学上的海子。只不过,很多人可能更感兴趣的是诗人眼里的海子形象。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你是如何看待海子?  陈先发:海子必是个名传千古的诗人——虽说时间维度上的
小城的雨  小城的雨多么懂事啊,它非要等到  孩子们睡着了才会落下来;小城的雨多么  健忘啊,它总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其实  小城的雨是被冤枉的,它不是有意躲进  瓦罐的。走在雨中的人并不著急回家,他  要把裤腿上的泥泞在荒芜中晾干。如果你  恰好凑过身来,就会有一只青蛙咕咚一声  跳进河里,而这时雨更大了  鸟鸣是最好的早餐  茉莉的香味在房间萦绕  如一条林荫小道向你发出邀请  露珠从枝头落向叶
星光离我们很远,单说比邻星  就有4.2亿光年距离  每天閃烁在天上的星星,有些  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死去  这些不存在的星星  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像在心头,一直没有走远的父亲  今夜,又出现在天宇  闪眨着澄亮的眼睛  很多时候,这些星光  更像一个个先哲  比如孔子、老子、鲁迅  人早已离开人世  思想的光辉,一路引领着我们前行  路过铁线莲  入户走进小丫口,感觉被什么  轻轻拉了拉衣
给种子多盖一些泥土  给鸟雀多栽几棵树木  让它藏得深一些  就像钟,藏在寒山寺里  就像钟声,藏在大鐵钟里  就像我的孤独  和思念,躲到人海中  藏到偶然泛起的浪花中……  夹在书里的一片叶子  一片香樟树叶  在书中  遇到了一棵香樟树  我欣喜于它们的久别重逢  我不再惧怕枯萎  一个被岁月遗弃的女孩子  总会以一枚书签的方式  在人群的缝隙里  遇到那个叫真理的母亲  想到那样的相逢  
大马士革:多么近,多么远(组诗)  大马士革:念灯火阑珊时  绿叶忽然就黄了  也算有约  你每天早晨走同样的路  只有一次走到大马士革  柴米油盐和风花雪月  交换着生活的两件衣裳  大马士革玫瑰覆盖着  大马士革军刀  一座冒着热气的城  人来人往,恰永恒之境  没有人知道  落叶之后是什么在等着我们  相逢在空中  大马士革:声声慢  坐在旧城墙下  听弹琴的人,拨动远方  他的手指时轻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