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森林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地表水水质评价

来源 :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_H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M河自上游到下游4处水质监测点10年间(2011-2020年)的每月水质监测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随机森林的方法,对M河水质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采集的水样超过50%低于Ⅲ类水水质标准,下游污染明显高于上游;基于随机森林的水质评价模型,以各水质指标作为模型特征参数,对水质评价分类的准确率为99%,揭示各水质指标在水质评价中的重要性排序,其中总氮、粪大肠菌群和溶解氧为最重要的水质指标.本方法及结论为M河水污染溯源、水质评价、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针对火力发电站锅炉受热面面临的腐蚀吹损失效问题,制备一种先驱体转化陶瓷涂层.首先,按照一定配比获得由陶瓷粉体、玻璃粉、聚合物、溶剂等组成的先驱体转化涂层浆料,球磨混合后,经干燥、烧结制备得到厚度均匀(155.1±2.5μm)的绿色涂层试样.涂层表面结晶情况良好,主要由SiO2、ZrO2及Al2O3组成.将涂层施工于某电站锅炉受热面管壁,运行约4000h,运行期间未出现腐蚀泄露与大块焦渣脱落导致的燃烧不稳定和灭火现象,且涂层整体完好无损,有效阻止了受热面的结焦、结渣风险.
近几年,煤矿事故多发,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无法有效控制,但是人为因素可以通过安全行为理论教育、推广有效控制,对此煤矿企业需要将行为安全理论融入到员工生活和工作习惯中、意识中、职责中,以此降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煤矿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迫于生产质量和数量的需求,煤矿企业加大了生产力度,但是当前,大多数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中还存在问题,对此,企业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科学运用行为安全理论,以此提高员工们的安全意识,确保煤矿
白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6000 MW,电站采用左、右岸两岸厂房,单岸设有8台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1000 MW水轮发电机组.考虑到电站厂房尺寸及装机规模较大,如果消防系统不可靠造成火灾蔓延,会直接影响电网运行安全.简要介绍白鹤滩水电站消防灭火系统布置的概况,总结了地下厂房消火栓系统及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要点,提出了主变压器采用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解决方案.
2022年冬奥会的到来将进一步助推冰雪运动热,带动冰雪场馆的建设,而冰雪运动的特性决定了很大一部分冰雪场馆将建设于山地环境中.北京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属于典型的山地环境,为响应绿色办奥运及可持续理念,构建了防洪、排水和低影响开发的三重海绵体系,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通过调研和分析上海市28个处于设计、在建和建成不同阶段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节水技术、节水管理措施,发现受调研项目基本能够满足现行国家、地方规范标准的相关规定,但也存在部分项目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系统设计不合理,仅为满足绿色建筑星级评定的现象.相关部门近年更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以避免这种形式上的浪费,在此基础上,建议颁布更明确和更全面的公共建筑节水评价标准用以规范建筑节水技术应用,并且应加强宣传建筑节水所产生的社会及环境效益.
在新形势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促进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高效化发展,且整体性的工程建设朝着规模化的方向转型,使社会各界对于建筑工程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从根本入手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予以严格管控.结合不同类型项目的建设要求,明确掌握工程技术管理阶段的控制要点,在梳理复杂施工流程的情况下,结合建筑工程的核心要求,对技术管理控制方式予以优化和完善,借助多种不同的途径并基于全面化的形式,确保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为建筑工程企业带来良好的综合效益.
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例,针对项目占地面积广、海拔高差大、建筑单体面积小、布置分散等特点,对项目给排水及消防设计特点总结探讨.以“山林场馆群、生态冬奥园”为设计理念,秉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系统设计考虑场馆赛时及赛后应用情况不同,兼顾山地建筑特色等,合理设置给水排水及消防系统,以保证场馆的安全稳定运行.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步伐的加快,竞争压力持续增大,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对于提高项目效益、增加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针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其后围绕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要点展开详细分析,最后就具体案例加以论述,以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经过一次设备事故成功的应急实践过程,总结中压电机应急起动方案的形成、验证、实践操作.
介绍了国际水协会推荐的两种物理漏损控制策略,并结合上海城投水务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案例建立计算模型,计算策略的净现值、动态回收期以及内部收益率,并对两者进行分析与比较.根据结果认为两种物理漏损控制策略在经济性和适用性上各有利弊,在初始投资金额有限时,需要结合各类因素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