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catenin、BRG1和ADAM17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fw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染色质重塑蛋白1(BRG1)及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结肠癌组织及20例癌旁组织中β-catenin、BRG1及ADAM17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结果 β-catenin、BRG1及ADAM17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71.4%、62.9%,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25%、3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BRG1、ADAM17阳性表达与结肠癌分化程度、T分期、临床分期和血管侵犯有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β-catenin、BRG1和ADAM17相互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β-catenin、BRG1、ADAM17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及靶向治疗的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正>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沟洫志》篇末总结中国古代水利史时强调:“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河即黄河。水滋养万物,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
期刊
<正>地铁作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公共艺术美学内涵的嵌入,也要承担公共艺术的创造与传播功能。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视觉传达设计能够提升地铁这一交通工具的艺术感,拓展传播渠道,建设文明城市。以南京地铁空间的艺术传达设计为分析对象,研究如何通过文字、色彩、图案、文化墙,创新地铁空间视觉传达方式,融合“美德意识”“绿色发展”和“文化传承”等理念,呈现当代居民的美德意识,深化绿色发展的环保
期刊
目的 探讨沙盘游戏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80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感觉统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沙盘游戏治疗,共干预12周。治疗前后采用Conners的儿童行为量表(PSQ)评估患儿行为及情绪状况,采用联合型瑞文测验(CRT)评估患儿各项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PSQ量表中品行、心身障碍、焦
<正>目前,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已经摒弃了传统"以老师教为主"的形式,转向以丰富幼儿感性经验为目的的自主创作。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老师们在组织幼儿水墨画活动时往往容易出现以下情况:1.创作引导环节的时间太短,幼儿无法把握绘画内容的具体形象。2.创作引导环节的时间太长,幼儿就会失去创作的兴趣。
期刊
<正>水墨画又名丹青,是以笔墨纸砚为依托,写实写意共舞的一种绘画手法,其对幼儿自身审美能力、感知力与表现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水墨画的魅力水墨画以水墨的浓淡来展现色彩以及明暗的变化,以山水画为主,用极简单的笔触描绘自然风光,有助于幼儿在画作欣赏中体验宁静与祥和,是引导幼儿用心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增强幼儿对于自然乃至于家国的浓厚情怀的良好途径。
期刊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遵循。这一理念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现实践履及价值意蕴,承继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汲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在精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持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树立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治理方法、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为标准,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英语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索。本文从新课程背景出发,阐述了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教学现状,提出了完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对初中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章介绍了我国目前电解铜箔的生产技术现状,分析了行业发展存在的壁垒,并指出了电解铜箔未来的发展趋势。
采用壳元及梁元相结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是否开洞以及有无水平荷载等不同情况下的典型楼板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水平与竖向荷载共同作用的地下结构大开洞楼板的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仅承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楼板不同,当有水平荷载作用时,大开洞楼板在靠洞边一定区域内的板面及相关梁内会产生较大的面内水平位移及拉力。在设计地下结构大开洞楼板时应考虑平面内拉力和平面外弯矩的共同作用。
为研究陡倾岩层下软弱围岩隧道的变形特征及合理的变形处治技术,以四川省某陡倾千枚岩隧道为依托工程,通过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陡倾千枚岩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规律和力学机制,提出I20b+I18双层钢架+右侧锚杆补强+增大预留变形量的大变形控制方案,并对其支护效果和第二层钢架的合理支护时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陡倾层状软弱围岩隧道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变形特征,其破坏模式类似于薄板梁的弯折破坏。I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