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友好型公园的规划设计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ngho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园是儿童开展活动和感受自然的重要场所,可以起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作用.目前中国缺乏对儿童友好型公园的研究,城市公园一般以成年人的视角展开设计,缺少对儿童需求和安全的考虑,导致真正适合儿童活动的空间较少,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旨在通过研究儿童的身体尺度和行为特征,分析儿童友好型公园的本质,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探讨儿童友好型公园在不同公园类型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总结儿童友好型公园的设计原则和要点,为儿童友好型公园设计提供现实依据.
其他文献
梳理开放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及规划特征,通过对《纽约州开放空间保护计划》《维也纳绿地和开放空间概念规划》《纽约市公园公平未来计划》3个不同尺度开放空间规划的案例研究,总结新时期国际上开放空间规划特点及关注要点.针对中国开放空间的发展,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落实生态优先的保护建设要求、构建多元供给的绿色空间网络、完善以人为本的日常游憩服务功能,促进城市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构建绿色活力的人居环境.
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受到高度关注.普遍观点认为自然保护地是为了保护自然而设,实际上,自然保护地在保护之外的意义也极为丰富.从有关自然保护地功能的探讨切入,明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自然保护地发展的两大命题.基于对保护地多元价值的理解、相关规划关系的界定,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应研究的内容.最后以某省为例介绍实践经验,以期为同类型规划提供参考.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以人为导向的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传统步行街作为城市核心公共空间,面临诸多的现状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过去的步行街建设与当代需求的不匹配.对步行街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与需求趋势进行分析,以武汉江汉路步行街提升实践为例,剖析江汉路的特色与困境,进而从人本需求角度,阐述步行街提升的规划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更多选择在社区公园中开展各种活动.传统社区公园普遍存在重景观设计、轻服务功能的现象,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园的使用需求.疫情常态化下的社区公园设计应是在健康、绿色、生态、多功能的理念下,塑造有利于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环境优美、生态优先、功能复合的社区公园空间.以北京市悦康公园为例,探索如何在新设计理念下进行公园设计实践.
城市公共空间是满足市民日常交流、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结合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双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的思路、框架、策略与实施进行阐述.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在城市减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增绿色、增内涵、增活力、增幸福”为指导思想,制定”连通城市绿廊,建网络;改善街道空间,提品质;增补改造公园,补短板;激活文化空间,增内涵”的提升策略.在空间上,统筹安排城市绿廊、街道、公园和广场,建立功能完善、服务均衡、联系紧密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提
近40年来,城市风貌在中国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城市风貌规划也伴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经历了若干阶段.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引领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城市风貌规划面临新的价值逻辑、空间逻辑、技术逻辑.基于对时代背景和要求的梳理,提出了新时期城市风貌规划的6个趋势与特点,即规划视野的全域化、资源保护的情景化、风貌管控的实效化、公众参与的深入化、规划技术的数字化、成果实施的法定化,并结合威海实践案例进行了阐述,对于城市风貌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和发展具有参考借鉴价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建设的阶段,公园和公园体系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和空间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国外城市公园体系概念内涵、发展演变分析国外城市公园体系建设的经验,以伦敦、东京、多伦多3个城市为案例,识别其城市公园体系建设的特征,提炼公园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为我国城市公园体系构建提供相关经验.
国内外单个自然保护地战略性规划在形式和使用方式上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规划编制思路和使用需求,体现出计划性和物质空间性2种不同属性.通过对国外相关规划体例的借鉴,并与国内总体规划体例的融合,《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总体规划》构建起三层级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指标体系,明确了参与管理主体的工作任务,同时构建起针对目标体系的监测体系,融入了中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在空间管制、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在呼应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同时,满足不同遗产管理者的使用需求.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提出充分供给多样化、高品质魅力国土空间的要求.在新时代,高品质的游憩需求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需品.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针对中国游憩空间供给中存在的景观资源缺乏整体保护、供给规模不足、空间品质不高、游憩空间支撑体系不完善,以及社区经济效益影响不广泛等问题,借鉴国际上类似的空间类型提出魅力景观空间的概念,并提出以景观资源梳理和评价为基础,以资源跨区域空间整合为手段的魅力景观空间构建方法,同时从资源保护、支撑体系、区域联动、用地政策等方面提出魅力景观空间跨界整体保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工作对于治理城市水问题、改善城市水环境、促进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入手,提出海绵城市工作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区域、城市及场地3个层次的应用,以西咸新区沣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海绵城市工作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尝试,并提出新时代城市建设工作3个明显的变化,为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